从《印第安人营地》看海明威的“冰山风格”
(2010-06-28 10:50:56)
标签:
印第安人营地海明威冰山风格旅游 |
分类: 戏剧家 |
海明威曾经说过,他总是“试图按照冰山的原理”写作。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删除了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把丰富的格式和多样化的样式统一在简约的整体结构中,达到了简约与含蓄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冰山风格”。
海明威的风格不是独自形成的,他十分善于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无疑,每一位作家都会在吸取别人长处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海明威也不例外。但是他又不是拙劣的模仿,而是创造地、选择地吸收,融会贯通,用自己的独创精神,锻造出一种独创的风格。因此,我们虽然能够从海明威的著作中看出其他作家的影子,却无法将其还原出来,各归其主——它们已经融成一个圆满的整体,成为海明威不可分割的风格。
在海明威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误解。不但他自己会被别人误解,同时也存在自己误解别人的可能。为可回避这种误解,他在作品中竭力删减、竭力客观,尽量不动情、不作评论。他害怕误解别人,害怕误解对别人的物理事实背后的心理因素作错误的猜测,他尽量的删除一切修饰语,创造性地使用外视角,试图给我们一个完全的真相。但是这种“逃避”政策,又确实不断的创造着误解的可能性,他可以不作解释、评论,却无法阻止我们对真相进行猜测、评论。比如《印第安人营地》中,丈夫为什么自杀?是看到妻子承受巨大的痛苦自己却无力分担而自责自戕?还是因为白人医生为妻子手术,破坏了印第安人的某种禁忌,因自悔而丧生?
海明威的作品中,有时候故事叙述者是介于显在与隐在之间的。也就是说,既不在文本中直接露面,也不完全隐藏在文本的背后,我们可以间接的感受到叙述者的存在。比如文中的一段:
“他们绕过了一道弯,有一只狗汪汪地叫着,奔出来。前面,从剥树皮的印第安人住的棚屋里,有灯光透出来,又有几只狗向他们扑过来了。两个印第安人把这几只狗都打发回棚屋去。最靠近路边的棚屋有灯光从窗口透射出来。一个老婆子提着灯站在门口。
屋里,木板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印第安妇女。她正在生孩子,已经两天了,孩子还生不下来。营里的老年妇女都来帮助她、照应她。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尼克,还有两个印第安人,跟着他爸爸和乔治大叔走进棚屋时,她正好又尖声直叫起来……”
这段话是由叙述者讲述的,但是我们只能从客观平实的叙述中看到发生了什么事情,却看不到作者对于事件的态度、看法,似乎他只是不动声色,却通过叙述看不到作者的存在。这种叙述风格正是海明威的叙事语言风格,他小说中的叙述者正是不动声色的冷峻风格。但是,“没有自己的声音”也是一种独特的声音,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隐藏起来。
海明威对于误解的逃避致使无数“误解”的产生,同时也造就了他作品的丰富内涵。这种深隐的焦虑也许可以算作他“冰山风格”的迷人魅力来源之一吧。“对真正神秘的敬意”被理查德·福特看成是从海明威那里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也许不仅是卖关子,不仅是省略的艺术,不仅是小说技巧,最终涉及的还有禁忌方面的问题。尽管海明威所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寻欢作乐,纵情声色,但那一代人却是绝对认真的一代。同时海明威时代还是人类尚保留着许多禁忌的时代,无论是残酷的禁忌还是美好的禁忌。有些话题是作家不愿在小说中直接写的,有些是不能公开说出来的,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下讨论的。这些禁忌是每一个时代根源于本能、人性和心理深处的潜在约束,再超前的作家也往往无法逾越他所处的时代所能企及的限度。如果把二十年代“迷惘的一代”与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相对比,就可以充分了解到这一点。或许正是这种保有许多禁忌的时代最终赋予了海明威的冰山文体以一种真正的神秘感。
澄江一道日月无言
@ 2005-03-31
16:55
海明威的风格不是独自形成的,他十分善于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无疑,每一位作家都会在吸取别人长处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海明威也不例外。但是他又不是拙劣的模仿,而是创造地、选择地吸收,融会贯通,用自己的独创精神,锻造出一种独创的风格。因此,我们虽然能够从海明威的著作中看出其他作家的影子,却无法将其还原出来,各归其主——它们已经融成一个圆满的整体,成为海明威不可分割的风格。
在海明威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误解。不但他自己会被别人误解,同时也存在自己误解别人的可能。为可回避这种误解,他在作品中竭力删减、竭力客观,尽量不动情、不作评论。他害怕误解别人,害怕误解对别人的物理事实背后的心理因素作错误的猜测,他尽量的删除一切修饰语,创造性地使用外视角,试图给我们一个完全的真相。但是这种“逃避”政策,又确实不断的创造着误解的可能性,他可以不作解释、评论,却无法阻止我们对真相进行猜测、评论。比如《印第安人营地》中,丈夫为什么自杀?是看到妻子承受巨大的痛苦自己却无力分担而自责自戕?还是因为白人医生为妻子手术,破坏了印第安人的某种禁忌,因自悔而丧生?
海明威的作品中,有时候故事叙述者是介于显在与隐在之间的。也就是说,既不在文本中直接露面,也不完全隐藏在文本的背后,我们可以间接的感受到叙述者的存在。比如文中的一段:
“他们绕过了一道弯,有一只狗汪汪地叫着,奔出来。前面,从剥树皮的印第安人住的棚屋里,有灯光透出来,又有几只狗向他们扑过来了。两个印第安人把这几只狗都打发回棚屋去。最靠近路边的棚屋有灯光从窗口透射出来。一个老婆子提着灯站在门口。
屋里,木板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印第安妇女。她正在生孩子,已经两天了,孩子还生不下来。营里的老年妇女都来帮助她、照应她。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尼克,还有两个印第安人,跟着他爸爸和乔治大叔走进棚屋时,她正好又尖声直叫起来……”
这段话是由叙述者讲述的,但是我们只能从客观平实的叙述中看到发生了什么事情,却看不到作者对于事件的态度、看法,似乎他只是不动声色,却通过叙述看不到作者的存在。这种叙述风格正是海明威的叙事语言风格,他小说中的叙述者正是不动声色的冷峻风格。但是,“没有自己的声音”也是一种独特的声音,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隐藏起来。
海明威对于误解的逃避致使无数“误解”的产生,同时也造就了他作品的丰富内涵。这种深隐的焦虑也许可以算作他“冰山风格”的迷人魅力来源之一吧。“对真正神秘的敬意”被理查德·福特看成是从海明威那里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也许不仅是卖关子,不仅是省略的艺术,不仅是小说技巧,最终涉及的还有禁忌方面的问题。尽管海明威所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寻欢作乐,纵情声色,但那一代人却是绝对认真的一代。同时海明威时代还是人类尚保留着许多禁忌的时代,无论是残酷的禁忌还是美好的禁忌。有些话题是作家不愿在小说中直接写的,有些是不能公开说出来的,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下讨论的。这些禁忌是每一个时代根源于本能、人性和心理深处的潜在约束,再超前的作家也往往无法逾越他所处的时代所能企及的限度。如果把二十年代“迷惘的一代”与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相对比,就可以充分了解到这一点。或许正是这种保有许多禁忌的时代最终赋予了海明威的冰山文体以一种真正的神秘感。
前一篇:海明威短篇创作模式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