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挥杆学习“七大流派”

(2010-08-09 12:29:16)
标签:

转载

高球学无止境,谦心学习、不继突破!
原文地址:挥杆学习“七大流派”作者:要稳

第七节 挥杆专项课

“髋部平移”接股四头肌与臀大肌瞬间发力

 

  这节课的笔记真不知如何记录。我学习挥杆整两年了,在不到一年的时候,曾经错误的走进健身房练块,后来因为深蹲拉伤胸大肌而中断。在那段以增加肌肉为目的的阶段练习里,我的卧推和前臂弯举能力大概提高了30%,但最终对于挥杆没有任何促进。自始放弃了体能训练。
  在严格的韩国教练指导下,又几乎不间断的继续学习挥杆一年。直到要改的大块错误越来越少,但细节部分几乎都做不到,表面的挥杆形态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已算非常优异,但实质的1号木开球距离提高与弹道从来没有得到过,遂渐渐自觉,不是我做不好,是身体不允许做到那样的平面与几何。
  后来,通过浏览各个博友的博客博采众长,心里慢慢形成了对挥杆的图景认识。
  网上能接触到的挥杆知识,大体分为几派(为便于总结和描述,自己给派别瞎命名)。有用优秀运动员(如老虎!!!)视频为参考的“模仿派”;基于物理-机械运动-能量守恒为标准的“物理派”;基于点、线、面为标准的“几何派”;基于神经指挥-肌肉伸缩反馈-生物力学解释的“神经-肌肉”派;基于候根五课(此五课优点和缺点都令人感叹)为标准的“古典文字体悟派”;基于模块组装、天书描述、环环相扣的“TGM”派;基于教练个体挥杆经验来言传身教的“手把手派”,基于对教练市场失望或“无知无畏”的“自学派”,等等等等。
  这些流派,各有各的道理,都很有局限。让一个初学者去学老虎的挥杆,就好比告诉高考前的学习成绩平平孩子,你必须要考上北大那样离谱;同样的,单纯基于“几何”要求的挥杆,因为你的身体能力达不到,为了完成那个片断中的几何,你的身体要做出无数的补偿动作。不管怎样,对于打到15差点甚至10差点、单差点来说,只要身强体壮,勤加练习,切推好,不管哪派都能实现。这也就是网上冒出的“自学派”的理直气壮的根本理由。

  但在个人认知的价值观里,我还是希望,能够离挥杆的真正道理更近一些。
  但是,目前我所能接触到的高尔夫教学市场很奇怪,好的教练,基本上是基于“几何”来开展的。差的二把刀的教练就不用提了,简直“不堪入目”。在这样的市场里,我离挥杆的真道理,始终如雾里看花一般,还要不断的提醒与反省,千万不要掉进固守经验的陷阱中去。
  现在看来,我自己的教练,基本上属于“几何派”和“手把手派”的综合体。好在他的体形体重跟我差不多,发力感觉相似。基于他挥杆的几何,由于幼年经过严格的训练,也是相对不错的。但现在,与其说是跟教练在学习挥杆,不如说,是我的挥杆在他基于“几何”的监督下,等待我的身体能力慢慢增强,直到能够完成那个“几何”要求为止。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路人兄。正是因为他的博客所揭示的知识,让我不断的对挥杆进行自我学习和体会。从《运动训练学原理》出发,了解golf作为技能表现项群中精准性运动,职业竞技比赛中,决定性因素是专项心理训练水平和挥杆技能训练水平。之后,从神经、肌肉、骨骼基础和生物力学基础等知识里,去推导挥杆“几何”背后,力是怎样通过神经与肌肉,传导到杆头的,怎样的“握杆”,才能更好的连通“尺、桡神经”,而尺绕肌肉该如何“不发力”的正确运动,才能获得杆头最大的角速度等等等等。从而能够从根本入手,开始以提高针对挥杆的“专项身体能力”为基础、以“平面几何”为检查的挥杆训练。
  但是,除了路人兄的博客,好像更难有基于挥杆的系统知识可供我借鉴,我也实在不想在单纯的"几何"里再去绞尽脑汁。全世界的高尔夫挥杆教学,似乎从它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几何"与“物理”的陷阱里,不管不顾个体能力,远离一般运动科学的训练规律。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次基于专项体能的挥杆训练,开展得充满挑战。一切都是在以我个人的汗水、时间、金钱为代价做的“试验”(轻松点儿说是“游戏”)。很简单,我只是略知挥杆,而体能教练对挥杆一窍不通,是基于我的语言和身体“翻译”,去揣摩专项训练。
  目前的体能教练是练短跑出身,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似乎悟性奇高,短短几天,就说出我心里想做到但没能做到的东西,也就是这堂课的标题“髋部平移旋转接股四头肌与臀大肌瞬间爆发力”加上杆头的向心旋转运动。这个要在“几何派”那,“就是保持脊柱角度水平旋转、杆头保持最大圆周运动”,要在二把刀教练那,就是错误的“顶住胯、手伸直送杆”。
  也许是因为小姑娘教练,没有挥杆“几何”的窠臼,没有了小白球导致视觉对本体感知能力的干扰、没有了上杆的平面几何,没有了下杆和手臂的防碍,没有了向下打球的错觉发力方向,只是在我极慢动作分解“捻”的杆头释放过程中,去观察腿部和腰部是如何“运动”、最后好的挥杆应该是如何“发力”。她只是单纯的从肌肉发力角度出发,告知我的准备姿势应该是怎样,告诉我为了让肌肉获得最大的行程,为了让肌肉在发力前保持它最佳的发力状态和角度,我应该先“平移我的髋部”(在我的挥杆教练那,这被解释为保持膝盖的角度,其实两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性的,但若不明白髋部平移的道理,单纯的保持膝盖角度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只要平移了髋部,左腿会有一丁点略微下沉的感觉,这个感觉是为了伸登做准备的。然后集中注意力于我膑骨附近的股四头肌,瞬间蹬直。对了,还有旋转,就是让旋转和发力完美有机结合达到“捻”的事情,教练让我以后再考虑。
  我自己目前的问题,就是髋部在下杆的初始,已经不在一个水平运动的状态,开始微微向左上翘,这样挥杆的表现,就是力量释放过早,杆头最大速度在球的右侧,腿部的冲量被抵消,根本还未到达我的杆头,我的力量已经用尽。
  教练让我体会“微蹲快起”的杠铃动作,先把髋部的水平移动稳定住,然后再体会瞬间“快起”的感觉。为了让我更好的体会髋部移动,教练在我身后用双手固定住我的髋部,然后让我水平移到左侧,我髋部不由自主往左上顶的习惯被强行压制,这个压制,也正是为了更好的连接腿部肌肉爆发力的工作。
  为了更好的练习挥杆发力,教练让我把下杆分解做,先把杆放到击球的位置停住,在这个状态下,稳定住髋部,平移,然后用力伸蹬!在练习过程中,她不断的点评“这次力量散了”、“这次很集中”,以提示我用身体感知“爆发力”是如何产生的。30分钟后,我杆头的最快速度越来越往左侧去,加上全挥杆练习,教练能够明显感觉我的挥杆终于有点“爆发力”了。
  接下来,关于旋转中的发力也需要继续的探索,教练很希望我能够提供关于杆头运动的角度与方向、身体运动的角度与方向,以便她能够更好的去推导肌肉应该如何发力,从而继续针对性做出训练计划。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