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全会何振梁哥本哈根体育 |
举办过奥运会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今天恐怕很多人都要问。别的好处,比如政治、经济、社会什么的,咱说不了,也没本事说。不过至少有一个好处——奥林匹克宪章规定,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可以拥有两个国际奥委会委员,申奥竞争、裁项投票都有资格举举手或者是说说话,也能保证本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影响力。
中国目前的两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分别是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以及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经营28年,经历了萨马兰奇与罗格任内的所有历史性事件,历任重要职务,受到普遍尊敬。于再清则是现任的IOC副主席、执委,属于实权人物。不过,在哥本哈根全会后,年满80岁的何振梁就要退休,寻找一个新的、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咱们无法决定这个新委员会是谁,但咱们可以无责任的YY一下,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做国际奥委会委员合适呢?
要让我说,“有名望”该算一个条件——或者起码在这个圈子里有名望。
国际奥委会是个牛人扎堆的所在,王子、公主、将军、CEO、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典型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随便举几个例子。在2016年申奥最后陈述中特别爱向申办城市提问题、而且多半还挺尖锐的那位委员,就是摩纳哥亲王阿尔伯特二世——他老妈比他更有名,好莱坞30、40年代的巨星、以优雅著称的格蕾丝·凯丽……以色列籍委员阿历克斯·吉拉迪在IOC中也比较活跃,经常被记者采访。要问声:“您哪里高就?”回答则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体育高级副总裁”。你可以不知道“全国广播公司”有什么王牌节目,只需要知道NBC每一期购买奥运会电视转播权都能掏出20多亿美元、甚至能够影响奥运会项目比赛时间就行了。前主席萨马兰奇的家族是一方富豪不说,他个人还担任过西班牙驻苏联大使……
要想说清楚每位IOC委员的显赫背景,恐怕得写本书才行。但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要到这样一个地面上混,怎能是个“nobody”呢?初来乍到的,其他委员凭什么重视你的意见呢?
当然,IOC委员也不纯粹都是王子、公主和总裁。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条件是“体育人”。
国际奥委会本质就是个“史上最牛的国际体育组织”,40%的委员曾是或者现在就是运动员,而且许多人还称得上是“著名运动员”。现任主席罗格打过橄榄球,进过比利时国家队,但他代表比利时参加奥运会,项目却是帆船航海。在比较活跃的IOC委员中,奥运冠军更比比皆是。现任IOC副主席、德国奥委会主席巴赫是男子花剑的奥运团体冠军;现任执委、领导2012和2014两届奥运会IOC评估代表团的蒙塔沃克是1984年奥运会的女子 400米跨栏冠军;现任执委、乌克兰奥委会主席布勃卡都不仅仅是“冠军”了,他4次参加奥运会(1988年获得金牌),6次成为世界冠军,最牛的是35次打破男子撑杆跳世界纪录,多次被各种评选选为“世界最佳运动员”。直到今天,在这位“牛人”退役快10年后,他走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会展中心里还会被小粉丝一眼认出来。以下情景是鄙人亲眼所见: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突然拦住路过的乌克兰人,先问一声:“您是谢尔盖·布勃卡吗?”
“我是啊。”职业性的把手伸过去。
“啊呀!我是你的拥趸,你可太牛了!撑杆跳,世界纪录……我说真的,你真是太牛了!”赶忙和偶像握手就不提,伴随状态还是一脸兴奋得发光的表情。
体育明星,在年轻人当中的影响力无可质疑。对于国际奥委会这样一个把自己的理念定义为“青年与和平”的体育组织来说,还有比“体育人”(最好还是“巨牛的体育人”,当然也可以是“巨牛的体育管理者)更合适当IOC委员的吗?
要说还有什么其他条件,窃以为,“年轻”也很重要。
国际奥委会以前总被想像为“老人俱乐部”——这个评价也不能算冤枉了IOC,他们毕竟是一个委员平均年龄61.7岁的组织,年资最长的委员阿维兰热都已经93岁高龄,声称要在里约奥运会上过自己的百岁寿诞了……国际奥委会当然意识到了高龄化的危险性,尤其是面对一个年轻人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年代。如果不能掌握年轻人的思想喜好,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就会逐渐被边缘化,变成自娱自乐。因此,这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有一批运动员委员会的成员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们几乎都是刚刚退役不久的体坛名将,比如俄罗斯的“泳池沙皇”波波夫、韩国的跆拳道奥运冠军文大成、古巴女排名将路易斯等等。
年轻人的思维,当然是年轻人最了解,要始终牢牢把握住这个世界的下一代,最好是自己先变成“下一代”。要说得实际一点,年轻点的委员当选,干的年头不是也能长一点吗?
搜肠刮肚的再想想,还有什么条件?其实,有一个“缺省”条件,或者说我认为是一个“缺省”条件,那就是得“外语好”。
国际奥委会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和法语,所有的会议发言、小组讨论、文件资料也全都是这两种语言“包打天下”;而且,国际奥委会也是一个很重视委员之间个人交流和相互关系的体育组织。语言和交流能力如果不强,拿什么去“social”呢?都不要说天天一起开会的委员了,就连奥运会申办,国际奥委会也会特别欣赏那些愿意用他们的工作语言来做陈述的城市。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他在参加索契申办2014年冬季奥运会的最后陈述时不但说了英语,也说了法语,国际奥委会委员基利对此的评价是:“俄罗斯总统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说英语,普京说了;从来不说法语,普京也说了——他就是索契获胜的那4票。”作为IOC委员们的老同事,何振梁“学院派的法语”还曾在北京的两次申奥中被IOC委员们大加赞赏。
还有什么说的呢?想当好IOC委员,先把语言学好吧!
本届哥本哈根全会,有6个人将竞选IOC委员——其中包括丹麦王储弗里德里克,没有中国人。而白活到这里,鄙人的砖头已经抛出去了。尽管这档子事不归咱们决定,但你也不妨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是你期待的、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