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践性作业是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2011-12-13 20:44:33)
标签:

杂谈

布置实践性作业
标签:
  编者的话
  实践性作业是指在老师或家长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调查等实践性行为获得的贴近社会和生活的知识。实践性作业是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的作业部分要求、提倡老师们给学生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规范》实施一年多来,许多学校确实在作业布置中加大了实践性的部分,学生和家长也非常认可和欢迎实践性作业。但在作业收效方面,目前有学生和家长认为,很多老师布置的实践性作业离学生的生活和阅历较远,难以完成或收效甚微。有专家指出,给学生布置的实践性作业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难度太大的实践性作业会使学生丧失探索和钻研的兴趣,哗众取宠的实践性作业只会弄巧成拙,反而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由此看来,实践性作业应取材于生活,贴近生活,学生们通过一定的努力就可完成。
   对此,您是如何认为的?


实践性作业要突出“小”、“细”、“实”


 


  以实践、探究、发现、创新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作业,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我们在布置实践性作业的时候,要突出“小”、“细”、“实”的原则,脚踏实地,贴近生活,避免让实践性作业成为“假、粗、空”的空中楼阁。
  所谓“小”,就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小见大”,引导学生从小处着手,完成实践性作业。例如组织开展中秋节主题实践性作业时,可以布置“积累关于月亮的诗句”、“给亲人制作一个中秋贺卡”、“办一份中秋节主题手抄报”等,让学生自主选择,从小处入手,研究小问题,感悟大道理。
        所谓“细”,就是在实践性作业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精细化”指导和管理。面对范围广泛、主观性强的实践性作业,教师要从选题、实践、记录、结果处理、评价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避免粗放式管理,消除学生无所适从的心理感觉。
  所谓“实”,就是实事求是,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件入手,进行实践创造,避免闭门造车。同时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避免揠苗助长情况的出现。

实践性作业要突出兴趣、个性和力所能及的特点


 


  实践性作业与传统作业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学生“学”的充分重视,它把学习视为一个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总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从中得到推论,并根据这些推论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实践性作业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时应掌握这样的原则:
  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性作业,用趣味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动力,才能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富有情趣性和吸引力,能促进学生全身心感受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不但深入理解了教学内容,还能把握教学内容的感情基调,体验丰富的情感,享受生活的乐趣。
  其次要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确实能开展的实践性作业。如就近参观、游览,不太花钱的活动,安全范围内的实验,容易查找的资料,容易开展的社会调查等等,以满足学生日益膨胀的求知欲。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极具趣味性、挑战性,它在课内外搭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
  第三要选择新奇的、与众不同的、富有个性的实践性作业。如自学认字,自编儿歌、童话,编辑小报,编写学习日记,读书摘录,创新画画等等。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感到新鲜,产生兴趣。这种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一件件艺术品。这样的作业没有败笔,富有想象力,是别人所没有的,它顺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

全面了解学生是布置实践性作业的前提


 


  实践性作业最大的特点在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科学合理布置。笔者认为,实践性作业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布置作业以前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全面情况
  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所在。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兴趣,并把兴趣相同或一致的同学分成兴趣学习小组,布置相同的作业。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实现他们的信息资料共享,也能使老师布置实践性作业时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们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自定实践课题。选择了感兴趣的作业,同学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就能提高,作业的质量自然就得到了保证。
  了解学生的家庭。很多实践性作业是学生在放学后完成的。很多时候,家庭的不同情况决定了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家长的工作性质以及家长的文化程度,避免学生及家长产生畏难情绪。
  了解学生个人素质。教师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掌握情况是布置实践性作业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因此,教师应本着发挥优势、改进不足的思路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比如学生不善言谈,可以布置朋友交往方面的作业,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把其组建在兴趣小组内,为其创造交往的范围,培养其交际能力。

实践性作业要体现“生本”思想


 


  布置实践性作业必须体现“生本”思想,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不搞一刀切;以生命为本就是要点燃、发动和激扬生命的潜能和动力,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以生动为本就是要注重生动活泼;以生长为本就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不要过多限制、干扰学生的发展。
  在具体操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从实践性作业的内容、操作程序到评价,都要有学生的参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学生自主确定或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展示自身特色的实践性作业。如去年暑假开始前,我就放手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主确定假期实践性作业。有的学生确定的作业是观看奥运比赛盛况,用相机和笔记录精彩瞬间和感悟,与同学共享;有的学生将考察本地植物物种作为实践性作业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利用假期走访村内老人,查阅资料,撰写简明村史;有的学生则制作环保标语,在周围村庄张贴宣传。因为是学生自己确定的作业题目,学生都能兴味盎然地完成。当然,在学生确立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学生制订计划,科学实施,形成成果。实践性作业要做到“少而精”,不能搞多多益善。

以“时效”促“实效”


 


    实践性作业实施以来以其“探究、实践、灵活、创新”等特点,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笔者认为,老师在布置实践性作业时应遵循以“时效”促“实效”的原则。
    与传统节日结合。任何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结合这些节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布置一系列的实践性作业。如有关春节的作业:调查春节的来历、习俗,了解一下爷爷、爸爸小时候是怎样过年的;搜集春联10条,并赏析其中一条;由学生自己组织一次“春节知识知多少”家庭联欢会。
    与学生生活环境结合。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特产,如我们昌邑就拥有“苗木大市、丝绸之乡、黄金海岸”的美誉,老师可以结合这些特有的文化,布置实践性作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与学科知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各科都强调实践性,老师就应该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布置实践性作业,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与时事结合。去年的汶川地震、奥运会,今年的甲型HINI流感、全运会,都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假如教师能及时地布置与其相关的调查、整理、展示、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性作业,一定会事半功倍,使学生做到身居教室,放眼世界。

语文实践性作业应与习作训练相结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在低效的困境中徘徊,学生学习母语,却害怕作文。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不惧怕作文。那么如何设计语文实践性作业呢?
  2004年,为了探讨如何在语文实践性作业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掌握写作技巧,培养习作能力,我们学校申报了“中年级语文实践活动与习作训练”的课题。通过研究,我们帮助学生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总结、搜寻可以写的习作训练点,让学生知道生活即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只要用心观察、体验,一定可以写出真实的作文。
  我们布置过许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性作业,如参观博物馆、今天我当家、看新闻知天下、小手抄报、课本剧表演等等,重在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使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乐于说乐于写。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逐步引导学生真诚、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写出生活化的作文。
  由于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都有感而发,习作兴趣明显增强,习作能力也有显著提高,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学生投稿人数增多,并有多篇习作在国家、省市级报纸杂志上发表。
  实验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布置语文实践性作业,从中找寻习作训练点,也要善于根据习作训练点布置语文实践性作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