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千古名篇选读》即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付梓印行,他们俩盛情要我写几句话。却之不恭,说一点读后的感想。
我仔细地阅读了这部书稿,洋洋洒洒,收录了中国历代诗、词、曲和历代散文,而且尽是大家、名家的扛鼎之作,经过编者的精心筛选,几乎包罗了中国历代文学巨匠的名篇佳作,称之为“中华千古名篇选读”,倒也是名副其实的。编者也真是有心人,不仅从万千的珍珠中理出头绪,而且还简述每篇佳作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对名篇佳作进行了“导读”。看得出,主编者为此书的编撰是付出了相当大的功夫,倘若能在编校注的审读方面再接再厉,此书堪称精品,我是对此抱有很大希望的。
我不是语文学家,但我酷爱历史上的名家名篇,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先父仲国宝先生对我的阅读古文抓得很紧,要求很严,家里一部老版本的《古文观止》,要求我一遍一遍读,有的段落并且要背诵出来,原谅我的顽钝,终于没有听从父亲的嘱咐,走上语文学的道路,而是旁门左道,但说句实在话,不论从事哪一门专业,这“中华千古名篇”都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巨大的营养,借此机会,我想门外乱弹,说几点阅读名家名篇的好处。
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悟性”和“想象力”。悟性,是一个挺玄的概念,说到底是对生活以及周遭事物的认识,就是要生活的敏感,离不开具体的想象力,而这个素质的培育需要广泛的阅读,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特别要学习名家是如何注意语言,扩展思维的。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诚然,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用,固然写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选择,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人们常常把主题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通过阅读名家名篇是如何感受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
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我们阅读名家名篇就是要看这些历史上千古不朽的硕学巨子,他们是怎样“求同辨异”的,他们在创造这些名篇佳作时具有怎样的“独立果敢的品质”。敢于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惟陈言之务去,可以启发我们多角度地思维,培养提炼新思想的胆识。每一篇千古不朽的佳作,我们在阅读时,都是给人们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他种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不独是一种技巧,而是在全方位的阅读、历练、学习和思考的过程;现在教学上,特别是中学教学中强调创造精神的培育是一件大好事,但并不是仅仅靠技巧教育,而首先应该给学生对于古今中外名篇佳作的阅读量,让学生从个体心智世界中,从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中看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阅读实践中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奠定基础。
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简直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读着这样的名篇,闭起眼睛,可以充分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可以进一步活跃我们的思维。又如杜甫的《绝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可以边读边想,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诵读。倘能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在读、吟诵中慢慢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人在幼年时代的情感,特别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多读这样的古诗,仿佛置身诗的情境之中,就能充分体验其中的美感。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
阅读名家名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千古名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对新媒体时代的青年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多读中国千古名篇,从中感受优秀中华人物的事迹: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我们在阅读这些名篇佳作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于我们独立的、健全的“人格精神”的培育,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阅读名家名篇的好处太多了,远不止上述四端,诸如有助于培育我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等等,我就不一一展开了。我想,当此心浮气躁的时代,应该教育我们年青的学子重视课外阅读,特别重视阅读千古名篇,老师和家长不要总责备年青的学子在“读闲书”,许多语文教师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应该列入克服之列。鲁迅先生当年语重心长地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著名的语文学家吕淑湘先生说得好“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刚去世不久的张中行先生也说“念书是储存工具,工具多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拿起来就用。”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
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理解的千古不朽名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中国文化的基石,是解开中国许多历史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读这些名篇佳作其实也是一种信息的采集与收藏、处理与掌握仍是语文能力的延伸,我个人的体会,我在民俗文化传播的研究中,依靠着以往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自己的信息素养,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广泛大量获取信息。当今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名篇佳作对我们的滋养和影响力实在不可低估啊!
最后还是要感谢傅明伟、张燕钧等编者的创造性劳动,同时盼望着他们能继续努力,继续有计划地编选古今中外的千古名篇,甚至还可以译成多种文字,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丰富人们的精神和学养奉献更多的精品佳作。
是为序。
仲富兰
2006年6月9日于上海五角场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