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饮酒(其五)优质课一等奖

(2018-12-04 17:36:19)
分类: 语文教学

饮酒(其五)优质课一等奖

叶燕霞

学校:惠阳区崇雅中学

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流畅地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是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内容为古代诗歌五首。在经过了七、八年级整两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古诗文都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解读鉴赏的能力,但是这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体裁、篇幅、艺术风格和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各不相同,而且还要求能够全文背诵并默写,学生学习和完全理解与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宝库里的瑰丽珍宝,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和整体人文素养。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整个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名垂后世的诗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杜甫、岑参,清代的龚自珍等,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东晋的陶渊明的诗作吧!

活动2【活动】初步学习

(一)、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准诗歌的音节

结庐()   车马喧()     东篱()   悠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读准诗歌节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读懂诗歌基本含义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 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活动3【讲授】深入解读

(三)、文章内容理解:

1.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提问: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这两句诗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

3.提问:赏析“心远地自偏”。

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4.提问:“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活动4【测试】课堂练习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3.《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二、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活动5【作业】作业

熟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