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影响生物学科渗透德育的因素

(2014-03-21 16:05:3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浅谈影响生物学科渗透德育的因素

明光市苏巷中学  张运兵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向学生传播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品质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有它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同时又处处与德育相联系。所以,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

     生物学科进行思想教育虽然具有优越的条件,但是从许多学校的教育实际分析,并未产生应有的效果。本文试就影响生物学科渗透德育的因素作一分析,以利于在教学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真正做到寓德育于生物学科教学之中。

     影响中学生学科渗透德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应试教育对渗透德育的影响

    多年来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生物学教学只是以应应试教育和传授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素质教育和发展能力为核心。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生物学教学过程成为单一、机械的生物学知识传授过程,只重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忽视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指导学习。这样就出现了目前中学生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差,把握不住关键和重点,从而陷入难以驾驭知识的困境。不难看出,应试教育的结果恰恰不能使学生应试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应试教育使得教师的教法僵化,手段单调,教学进度加快,并多次重复;教学中只突出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关系淡漠;教师教学无激情,学生学习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被迫于接受各类考试,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个性品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总之 ,应试教育既影响了生物学科的德育渗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学科教育地位对渗透德育的影响

    生物学科作为中学必修的基础学科这一,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生物学教育更是受到的严重的冲击。由于初中毕业考试往往不考生物,甚至有些学校的领导,轻视生物学科,认为生物学科可有可无,并不影响局。有的家长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生物有啥用。”上生物课,学生不认真听,做数理化作业现象比比皆是。有的中学,每次考试都要排名次,而生物学考分竟然不算在总分内,理由是初中毕业考试不考。

由于不能生物学科在中学教育的位置,这就极大地挫伤了 生物学科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流失,造成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不重视,从而大大削弱了生物学科的德育功能。

3、教师自身素质的渗透德育的影响

    进行思想教育是生物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未认识到这点,因而也就不会去挖掘研究生物学科的德育因素,更不会去探究通过何种途径渗透德育。许多教师还误认为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就是在教学中添加德育内容,贴上政治标签,以为这就是体现学科渗透德育。经验证明,结合生物学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对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素质,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认为,渗透德育并不是添加德育本身的因素与生物学科所蕴涵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把学科渗透德育视为添加德育内容,不是充分挖掘、利用教材本身蕴藏的思想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把学科渗透德育视为添加德育内容,不是充分挖掘、利用教材本身蕴藏的思想教育的能量,寓德于教,而是为渗透而渗透,牵强附会,乱贴标签,将隐性的德育渗透化为显性的道德说教,这不但不能使德育渗透获得积极的成效,而且还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

    由于很多教师尚未认识生物学科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尚未认识学科渗透德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发展能力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从而造成了生物教学中视德育为副产品,可有可无,与整体教育无关,这是目前影响生物学科渗透德育的主要因素。

    为了消除以上不利因素对生物学科渗透德育的影响,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首先,要端正办学思想,摆正生物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其次,充分利用生物学科德育优势,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对生物界及至整个自然界所发生的各种现象,都能坚持正确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自觉地摆脱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另外,要加强教师从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和唯物主义水平,把教师从考试指挥棒中解脱出来,把学校教育思想真正从育人环境,寓德于教才会有其真正的内涵和产生应有的效果,使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