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明光市三关中学
金永鹏
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不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解题能力属于特殊能力,在本质上是调节解题活动的个体心理特性,是人类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主体能力的反映活动,在头脑里构建起来的心理形成物。因而,解题能力是可以培养和不断提高的。在即将结束新课,全面进入中考复习之际,如何通过复习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下面我来谈一下本人粗浅的点滴认识。
一、加强知识间联系,让化学知识系统化
化学知识纷繁复杂,有千变万化的物质,千奇百怪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摸不着套路”的概念。不让知识系统化,学生就会感觉化学知识如一团乱麻,更谈不上解题能力的培养了。要想搞好知识的系统化,就要把概念和原理理清,每过一段时间就整理一下,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所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阶段不同,可进行单元知识系统化、专题知识系统化和学科知识系统化整理。
1、构建知识网络,使单元知识系统化
单元知识系统化,就是对相对独立的每个教学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这一层次的系统化,主要利用知识点结构系统化的成果,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知识链,也可以列出细目或是结成知识网。
2、组织专题复习,使专题知识系统化
专题知识系统化,主要是指在复习中,打破教科书的章节体系,把同一性质、同一类别的知识归纳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对于物质与氧气、二氧化碳、碳、一氧化碳、金属、酸与碱、常见的盐进行化学反应,有许多现象要记清不容易。最好组织一个专题,让学生通过颜色、反应剧烈程度的差异等去理解化学反应中的本质东西。将化学反应与化学反应现象对应起来记忆,通过这些现象去揭示一些规律,去得出一些对应的实验结果,将知识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形成一种链,不要让学生为记住某些现象而去死记硬背。
3、将学科知识分块,使学科知识系统化
学科知识系统化,是从总体上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即把一个学科看做一个系统,这一系统由几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分成几个更小的子系统……直至充分地涵盖这一学科的所有知识。我们要想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及其知识结构,必须让他们真正领悟到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对知识形成认识。不论是他们自己动手整理,还是我们帮着整理,都必须让他们将其化为己有,纳入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做题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加强习题训练,增加学生的解题经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学习中,学生对于见过的题型,不仅做题快,而且做得好,做得对。由此可见,学习经验对解题有很大的影响。要形成解题经验,不一定要做大量的习题,进行“题海战”。其实有计划的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对学生实行有计划的训练,让他们成为经验丰富的“解题能手”呢?
1、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方法和习惯,形成基本的解题经验
不管做什么题,理解题意是关键,有的学生把题目做错,常常因为没认真审题而不理解题意。而审题一般包括把握信息和明确问题两个过程,因此每次展示例题时,都应该在学生思考后引导分析习题中给予的信息和要回答的问题。在一次次小练习中,学生自然形成了从理解题意入手的解题经验。
2、在不同题型中渗透常用解题思路,形成固定的解题经验
对于每年中考中的必考题,如果在不同的恰当的复习环境中经常渗透,学生就会形成固定的解题经验。如,选择题作为客观性试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宽,形式灵活多样,答案相近,迷惑性大等特点。而在中考化学试卷中,选择题分值为20分,占总分值的三分之一,可以说选择题解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份试卷分数的高低。每次考试完毕,总有一些同学因选择题耗时过多,从而导致做后面容易题时匆匆忙忙,失误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求解这类题的方法欠妥,习惯于常规方法去处理,结果造成“小题大做”。如果能够抓住客观性试题“不表述推理过程,方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实施“灵巧多变”速解策略,则可事半功倍。特别是计算型的选择题,如果不运用简单可行的解题方法,按部就班去求解,往往影响解题速度和答案的准确性。要提高此类选择题解题速度,就要简化数字运算或不用数字运算,集中讨论、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于一体,加强思维和解题技巧训练,强化“综合智力”,运用巧解方法,从而提高做题效率。化学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其特殊的结构即决定了它具有多功能性。研究选择题的常见题型,探究其解法,是提高解题技巧、减少失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另外,适当的专题训练也是快速形成解题经验的方法。如实验题、计算题和信息给予题,学生经过专题训练,就能当即总结出解题方法、思路等。还有的学生在见到题的第一眼就有怎样做题的特殊直觉,而这种直觉来自于平时的多做多练,正所谓“熟能生巧”,题目做多了,对它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
三、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学生的解题论述能力
有的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但做起题来还是有漏洞,甚至错误百出。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是对化学知识记忆、理解和应用上的错误导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论述能力,让学生在常考题上不出错或少出错呢?
1、促进学生理解性记忆,解决学生的概念性问题
化学中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如原子结构、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特别是初中化学还是一门以知识记忆和概念理解为核心的科目,对策略性知识和思维技能的要求相比之下并不太高。我们如果分析每次考试试卷,就会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的记忆不牢、理解不透和掌握程度不高。
从记忆保持的过程来看,理解性记忆比“死记硬背”更加持久,且有利于形成策略性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而,在复习中首先应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不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减少背记定义,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如可用图表替代定义式的语言,变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降低记忆的难度。
2、提升学生的思维技能,解决学生思维性问题
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题目,一般是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在某些情况下,学生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就是由于对概念理解模糊造成的。只有对基本命题熟悉之后,才能够支持解题策略的形成。此外,学生思维技能的提升和策略性知识的获得也可依靠适当地强化“原型匹配”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即面对问题时,与记忆中做过的题目进行对照,如果搜索到与之相似的题目(称为原型),可按照原型的思路、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原型匹配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原型匹配错误、原型记忆模糊、原型缺失等现象。第一种情况,是一种粗放型差错,即审题马虎,而恰恰一些学生的解题障碍就在于“没有读懂题”、“没有读清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点评习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如何读题”、“如何分析题目”的策略指导,教会学生在阅读题目过程中,对题目问题给出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对题干给出的条件、题目的要求、问题的类型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减少失误
不少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考不出自己的水平来,主要原因是解题习惯不好,失误过多。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我们应该加深学生对这些无谓失误的印象。如试卷批改后在评讲前让学生纠错并进行考试分析,让他们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是如此的简单、如此愚蠢,并能在做题过程中有意识地修正这些错误,良好的解题习惯就得以形成,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总之,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也不是仅靠我们的潜移默化和学生的自觉行动就能做好的,更不能盲目地搞题海战术,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坚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乐趣,产生灵感、悟出解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