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化学物质》考点分析和备考策略
(2011-03-31 16:48:47)
标签:
中考化学备考 |
分类: 教育教学 |
《身边的化学物质》考点分析和备考策略
明光市涧溪中学
一、2010年安徽省中考试卷《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分布情况
(一)、地球周围的空气
1、空气
考点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重要作用
考点二、氧气的性质、制备及检验
2、碳单质的性质及碳循环
考点一、碳和碳的氧化物
考点二、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及检验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自然界的水
考点序号
考点一
2、溶液
考点序号
考点一、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考点序号
考点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防护
考点二、常见矿物的冶炼及
金属回收的重要性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常见的酸和碱
考点序号
考点一、常见酸和酸的性质
考点二、常见碱和碱的性质
2、溶液的酸碱性和中和反应
考点序号
考点
3、常见的盐和化肥
考点序号
考点一
考点二
4、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在中考及课程标准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仅从元素知识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分内容,也不能把学习重心放在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的记忆上,而要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此外,这些素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初步形成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建构燃烧、氧化、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最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下面来谈谈《身边的化学物质》在中考中的重要考点和复习策略
身边的化学物质(一)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2.复习掌握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实验室制法等.
3.复习掌握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等.
知识要点:
1.空气主要成分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氧气、二氧化碳性质、用途,氧气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实验室制氧气和二氧化碳.
4.了解自然界氧循环和碳循环.
5.金属物理特征,区分金属、非金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6.金属与氧气反应;防止锈蚀的简单方法.
7.知道常见金属矿物,了解铁矿还原出铁的方法.
8.了解金属特性、应用,认识合金特性、应用.
9.知道废弃金属污染环境,认识回收金属重要性.
身边的化学物质(二)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水的组成和净化.
2.复习掌握溶液、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等.
知识要点:
1.水的组成,区分纯水、矿泉水、硬水、软水.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常用方法.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酒精、汽油可以做溶剂.
4.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5.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7.了解结晶现象.
8.说出常见乳化现象.
9.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身边的化学物质(三)——酸和碱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常见的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溶液的酸碱性和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等.
知识要点:
1.知道常见酸碱主要性质、用途及腐蚀性.
2.初步学会稀释常见酸碱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
4.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名称和作用.
三、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试卷分析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问题:
1、“双基”不扎实,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认知水平仍停留在表象、感性,局部
2、知识迁移能力差,思维不流畅,不能奖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奖知识内化为能力。
3、缺乏信息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主观得分率低。
4、缺乏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5、缺乏考试技巧,各部分试题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降低了解题质量。
(二)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
1、可将教材适当进行整合,尤其是奖重要的概念出现的顺序进行调整,减少学生认知障碍;
2、建立“问题作业”制度,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3、注重挖掘与教材相关的素材,在日常生活上就要重视从应用层面培养和考查学生的能力;
4、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学生操作、观察、猜想、设计、评价、归纳能相关能力;
5、例题讲解时,要侧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6、只有注重持久兴趣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得到“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日常课上尽可能设置较多的学生活动。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等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完成并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合学生保持兴趣的自信心。
四、应对方法建议
整体策略:两轮复习,三次模拟,一次心理调整。
(一)复习的整体思路
复习轮次切忌过多,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每轮复习必须上层次、上水平。要充分发挥复习的功能,一轮复习一般采用单元复习法,要将单元内的重点知识穿成线,形成单元内的知识体系。二轮复习则应采用专题复习法,要在内容上要打破教材章节的界限,按照知识的认知顺序和认知规律重新建构成主线鲜明的知识系统。
(二)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训练
现今中考已不再是靠记忆、大量题海、低层次的重复式练习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对多种能力的考查为目标的综合测试。因此,无论平时的上课还是复习,都必须注重学法的养成,着重训练学生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等。
(三)继续关注《课程标准》的变化
1、内容的变化
强调的内容
(1)化学实验(探究试验、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的评价、简单实验的设计)
(2)化学的学习方法
(3)化学与生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水的净化、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社会的影响、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化学肥料、化学与生活)
2、理念的变化
(1)学校是学生发展的场所。
(2)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平台。一切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3)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
(4)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与沟通。
(5)新课程是由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和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文化活动。
(6)课堂教学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空间,是师生对话、互动的发展平台。
(7)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010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联系实际,注重试题背景的设置,采取高起点,低落点的方式,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低碳、热冰、乙二醇等,充分体现了“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应用特点,这些都可能成为命题素材。
(四)注重对考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研究学生中考心理性失误的原因,寻找解决学生心理性失误的方法。应该在平时的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重视模拟考试,并通过刻意营造的考场严肃的氛围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整好应该状态。
最后祝愿大家由“教书型教师”迅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2011年中考再创佳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