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盐提纯中溶解和过滤两步实验操作
失分原因及分析
明光二中
冯德国
本人有幸参加08年中考实验操作的评分工作。笔者和另外两位同行同时对本题进行评分。考前我们就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标准,并在评分间隙进行交流,防止出现松紧不一的现象。现针对考生在本操作中出现失分的现象进行分析。(按试题操作顺序)
一考生在监考员发出开考指令后对实验所需药品、仪器逐一清点检查,清点检查后向评分员报告,未报告扣1分。
此项步骤是做实验前的必须程序,药品和仪器是按考试要求摆放齐全,只要考生报告就可得分。而实际情况是有些考生,甚至有些学校所有考生都不报告(考场内听不到报告声)。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进了考场就报告。报告要求在监考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才有效,提前报告视为无效。(评分员会提醒这部分考生此时无效,考试开始后才有效,而宣布开始后却忘了)
2、心理紧张忘了。由于大部分考生是第一次进入这样严肃的环境,再加上考分记入中考成绩有些考生担心考不好,紧张心理加剧。
3、教师要求不够或不重视,认为‘报告’学生还能不会?而事实是有不报告或部分不报告,造成大面积失分。
【冯老师小贴示:考前教师可安排几个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在报告时声音大一些,可以对其他考生起提醒作用,减少失分。】
二、将少量粗盐倒入烧杯中,用量筒取约20ml水倒入烧杯中搅拌使粗盐溶解。要求:取量过多扣1分,搅拌方法不正确、未完全溶解扣1分。这步操作失分有以下几种:
1、取粗盐太多。由于水是20ml左右,如果取粗盐过多,溶解的时间就会过长,甚至溶解不完而被扣分。造成这种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种。主观的是没有做过,或做时不认真,不知该取多少。客观原因是,明光中学取粗盐用的药匙是老式的牛角药匙较大,如果还是按在家练习时取1~2匙(现在是小的塑料药匙)则有些多了。(训练有素的考生能判断出多少)
2、搅拌方法几乎不扣分(方法不正确可能损坏仪器,一般都会阻止。)
3、取水量不正确。有些考生,由于练习时不认真,用烧杯量取水。(烧杯量水都被扣分)。还有些考生由于学校没有量筒,老师用50ml烧杯代替,但老师强调考试时用量筒他没注意。还有一些考生虽然用量筒但不知取多少,造成失分。
4、用量筒直接到水龙头上取水。
三、取一张滤纸折成四等分,并将折叠好的滤纸放入漏斗内,用水润湿滤纸并使之与漏斗内壁贴紧。要求:过滤器制作不正确扣1分,没有贴紧扣1分。这步操作有以下个问题:
1、有一小部分同学不会制作过滤器,不会叠1\4后打开。而是直接按在漏斗内,或是叠成半园圈在漏斗内。还有一些叠成1\4后在底上剪个洞。这些都是平时不练习或练习时不认真或从没有做过造成的。
2、滤纸没有紧贴在漏斗内壁上造成失分。正确的操作应该用滴管取水润湿滤纸,再用玻璃棒赶走气泡,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用玻璃棒蘸取水滴到滤纸上。据本人观察凡是用玻璃棒蘸水的一般都不能使滤纸很好的紧贴在漏斗内壁上,(水少)即使能做到也要花很长时间,造成时间不够而失分。
四、在铁架台上放一烧杯,把过滤器放在铁圈上,未放在铁圈上扣0.5分,调整高度并固定(高度不当扣1分),向过滤器内倾倒液体,(倾倒不正确扣1分,漏斗尖端未靠烧杯内壁扣0.5分)过滤。
这步操作的失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玻璃棒下端不是靠在三层滤纸上,靠在一层滤纸上。
2、玻璃棒紧贴漏斗内壁。(滤液会从漏斗和滤纸之间漏下)
3、玻璃棒和水平方向夹角太小,造成倒滤液时,滤液淋到铁架台或实验台上。
4、漏斗架的太高,使漏斗下端管口靠在烧杯边缘上。
5、还有一些沾不到边的错误。
对于这个操作我们三位评分员一致认定,可以不把滤液滤完(滤完时间很紧,多数考生做不完,评分员会提示)
6、错用玻璃棒湿润滤纸。
五、拆下装置,将漏斗内及桌面上剪下的废纸放入小塑料桶(未放入扣0.5分)用滤纸擦干漏斗,把所用仪器、药品放回原位。(未完全恢复原位扣1分)这步操作有以下几个失分点:
1仪器不清洗或不整理。(这部分较少,主要是不认真的考生)评分员会叫他们清洗整理。
2清洗部分仪器或只清洗不整理,大部分丢分的学生都是这种情况。一般是洗烧杯不洗玻璃棒,或只洗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烧杯,或都洗不把铁圈放下。这种现象有些是由于紧张所致,还有一些是由于没训练或没重视。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想为同行们提些小建议:
1对于容易紧张的同学平时就应多注意,让他们经常回答问题,经常上黑板(若能有其他教师或班主任配合效果会更好)练习实验时多做几次。所谓艺高人胆大。
2根据询问考生可知,中考实验基本上是考前进行强化训练,由于时间短,人数多,教师不可能把每个人的实验都纠正一遍。所以在要求学生多看“细则”和认真看演示外。教师可以每个实验都培训几个助手(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监督每人实验,纠正错误操作。这样就可以减少失分。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