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咏春秋开妙景笔凌造化展高怀

(2023-12-05 16:26:38)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灵驿站.散文


序谢廷尧先生《七尺斋诗稿续编》


谢廷尧先生是湖北省利川市为数不多的几位重量级诗人之一,也是我为数不多的几位诗友之一。说是诗友,其实我们相识的时间并不长。记得十几年前,利川市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启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和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双创工作。为了促进这不同寻常工作的向前推进,我们利川市诗词楹联学会及时在利川市党校举办诗词和楹联创作培训班,特委派我主讲楹联创作的相关知识。我不敢懈怠,及时地依据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制作了讲义课件,并利用当时才推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顺利完成了一次楹联培训讲座,在近百学员中产生积极影响。当时谢廷尧先生临近退休,也来听了我的讲授。结束时谢老师专门前来和我交谈,从此我们便相识交往起来。

我和谢先生相识之前都是高中的语文老师,由于他在重点高中掌拐,我在普通高中执鞭,平时都两耳不闻窗外事,各自埋头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不善于社会人事的交往,因而互不认识,更谈不上深交。相识过后他又被恩施州内两所高中聘去执掌毕业班语文教学之牛耳,也是离多见少。直到他下决心彻底放下教学重担,集中精力来进行诗词楹联的创作,我们相见谈诗的时间才多了起来。

说起《七尺斋诗稿续编》这本诗集,还有一个故事不得不说。记得是前年某日上午,正是学会班子成员上班时间,他来到办公室送诗稿,无意中谈到他已出了一本诗集。我们除了向他表示祝贺外,还要求他送几本到办公室来存档和交流。没想到他说已办不到了,因为诗集一出就被朋友和知道的学生一抢而光。不仅他自己一本都没留住,甚至连样本都被人强要了去。听到此我们十分惊讶,因为本会自成立以来,集体和个人出诗集的不在少数,能够被人赏识喜欢而达到如此抢手的地步,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正当大家感到有些遗憾埋怨之时,谢先生又语出惊人:“你们只要信得过我,我回去马上开始创作,争取在两年之内再出一本诗集,以谢大家对我的错爱!他又回头看着我,说:只是到那时要劳烦你帮我作一篇序言,请不要推辞!本来,像谢老师这样的高手的诗集,我只有拜读欣赏的资格,哪里有品评置喙的水平?但转头一想,在两年内要创作出够一本书的诗词来,至少也要六七百首,且质量还要求上乘,有那么容易吗?因此我随口应了一句,“到时再说吧。”

没想到还没到两年的今日,他就拿着厚厚一叠诗词稿件送到了我的手上。我既惊讶又高兴。惊讶的是谢老师果然不负众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高兴的是这次我能系统的品读重量级诗人的大作。但同时我也感觉到我手中的笔也沉重起来,因为我要为这本高质量的诗集写一篇序言,这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哪!

这部诗稿整体按绝句篇、律诗篇、词篇和楹联篇的顺序编排,各体兼备,琳琅满目。从题材的选择上看,有山水田园诗,有感物咏怀诗,有追昔喻今诗,有离合酬唱诗,有生活掠影诗,还有讽时谏世诗等等,吟诵丰富,异彩纷呈。就拿他的山水田园诗来看,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有的是水墨匀染,浓淡适度,有的色彩鲜艳,绚烂夺目。在里面随便拿一首诗来读,就是一轴画卷的展示。当然,利川市地处地球北纬三十度回归线上,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它位于鄂西南隅,武陵山腹地,这里群山绵延,林海涛涌,流莺宛转,风景秀美,空气清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适合人类居住,被称为湖北的西部凉城。谢先生和我们一样,生于斯,长于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于斯,因此,对这里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以及人情风物感到是那样的亲近,那样的由衷喜爱,把它们写入诗中,自然是画意生动,饱注深情。正如他诗中写的那样:喜看山归画卷,更欣水入吟章。开心胜景不私藏,笔底真情荡漾。这是他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注情的高度概括。

你看作者写登金字山:看山人迹往来稠,一色天光碧到秋。客雁声从头顶落,游筇久被白云留。此绝起句写登山游人众多,点题。承句写登山所见,秋日的天空万里无云,一碧如洗。转句写登山所闻,大雁南飞,声入于耳,一个字,将无形之声当作有形之物来写,别有情趣。结句不写自己如何流连忘返,却写白云多情,挽留住诗人游览的竹杖不让归去,这是从对面着笔,将白云拟人化,如此抒情,手法尤其高妙!谢先生的山水田园诗,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写景诗,或景中含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物,或借用拟人通感,手法多样,慢读细品,趣味无穷。

再来看谢先生的一些咏物诗,如宜影塔:山光直锁彩云收,阅尽红尘送尽秋。塔影凌霄峰四合,立身天地看沉浮。从塔的角度看,宜影塔立于群峰之中,被山光锁住,它历史悠久,经历了不少岁月。但诗人却把它人格化,把它当作人来描写,它经风历雨,看尽凡尘多少事情,虽然荣华已退,风光不再,但不管他人潮起潮落,自已依然立身天地,浩气凌云!这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不落凡俗、不减风骨的崇高人格。又如凌霄花赞:体纤未必不凌天,清艳高花妩媚悬。挽住春风追日月,弱藤也敢揽云烟。此绝虽也采用托物言志之手法,但从诗的意象符号的运用上也有些微差别,此诗选用的是形体纤弱的花,其色彩鲜艳娇媚;前一首诗选用的是形体刚直的塔,其色彩冷峻严肃。表达的志趣也不同,塔诗表达是刚正不阿的坚贞品格;花诗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象这样的咏物诗例子很多,如秋柳、咏菊、门神、蟹、映山红、落叶、咏梅、雪花等等,虽咏的是物,但隐喻的是某种人品,我们品读时须认真分析,准确地把握其象征意义。

以上选的是绝句作为诗例,绝句的奇妙不止在起承而重在转合,转得好使读者有如同路转溪桥忽见般的惊喜,合得好使读者有如同云外一声鸡般的震动。但相比之下,我认为谢先生的律诗更值得一读。律诗由于每首比绝句多了四句的加持,使其选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充实,抒情更加深广,气韵更加生动。显得比绝句要厚重一些。如他的往事一诗:依稀往事总私藏,壮志难酬鬓已霜。克己宽人多快意,修身养性自飘香。驰心大雁风尘远,俯首诗书雅兴长。宇宙宏观真学问,喜无作戏笑逢场。此律首联既是点题,也是叙述往事不愿向人述说的原因:年已老去而壮志未酬。颔联写自己处世态度:前句写待人接物,后句写自我修养,两方面感觉自己做得还不错,没留下什么遗憾。颈联写自己当前心境: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的心情也看淡凡尘世事,思绪跟随大雁来去,有时静下心来,沉浸于诗书的雅兴之中。尾联总结自己的一生行事:保持心胸宽广旷达,从不喜欢逢场作戏。本诗不借助华丽的词藻,着意的夸饰,却用朴质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概述自己的人生,表意深厚,风格沉郁,刀法老道。当然,诗集中象这样具有老杜沉郁顿挫之风的作品虽然不少,但更多的作品仍然是画面鲜明生动,语言活色生香。如他的大暑走笔:暑气浓于酒,荷花映日红。帘晴山入画,室热扇生风。林茂蝉声密,英繁彩蝶匆。人生容易老,自古水东流。此诗首联前句用夸张比喻点题,后句化用古诗名句写景,突出暑日特色。颔联由外到内写人物活动,放眼室外,天气晴朗,远处的青山恍惚自觉走入图画之中;室内虽然空气烦热,但人们不时摇扇驱热取凉,也算悠闲自在。颈联写室外生物活动,前句绘声,后句绘色,描绘出夏天生机蓬勃的气象。尾联生发人生喟叹,人生容颜易老,生命短暂,而江水却亘古不变,向东流去,两相对比,个中滋味,难以言说!谢先生创作的律诗不仅质量高,艺术手法精妙,且数量也最多,我就不多举例分析了。

谢先生的词,长调只有几阕水调歌头和一阕扬州慢,中调居多,小令次之。选用什么词牌,与该词牌用什么韵很有关系,用什么韵与诗人要抒发什么情感也很有关系。谢先生填词多选用押平声韵的词牌,因而读起来感觉特别的韵味十足,宛转悠长。看来尊的是宛约一宗。如《浪淘沙  秋日寄怀》:忽觉枕边凉,果熟花黄。无端愁绪漫过墙。岁月无情催四序,看尽沧桑。过往总难忘,戴月披霜。为谁辛苦为谁忙?醉拈银髭思不断,马欲松缰。此词上阕开头用一字,从触觉写秋意已浓,再用果熟花黄两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强调秋已至深。接写诗人闲愁,用一字表示其扩展之广,虽冠有无端二字,实则又道出有端,即岁月无情,四序轮换之快,使人看到世事变化无穷,应接不暇。下阕意连,回忆自己平生行事,一年四季,起早贪黑,辛苦忙碌,究竟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这也是自己所产生的闲愁。醉拈银髭四字写处于愁思之中的诗人自身形象,不断二字与上阕中字遥相呼应,环环紧扣。结尾用比喻表明自己的态度,要卸下重负,不再奔跑,安度晚年。此词从行文上前后勾连,扣合紧密;从抒情上绵远深悠,宛约有致;结尾戛然而止,余韵不绝!谢先生的词阕阕都是精品力作,它们的精妙之处不是我这支笨拙的笔所能道其万一,不如留给读者去欣赏,去品味,从多方面去把握,从整体上去概括,就如同到花园中去赏花,到森林中去散步,到江海中去游泳,肯定能得到身体的舒适,精神上的愉悦,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

至于楹联作品,有人认为创作它不需要押韵,句式可长可短,表意可用意象,也可以直接议论,要求没有创作诗词那么严格,应该比写诗填词容易得多。其实不然。看看谢先生的楹联作品就知道了。如谢先生创作苏马荡的对联:境适心逾适,花香梦更香。出句从触觉写环境与心境的天人合一,对句从嗅觉写,却用拈连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写环境与心境的高度契合。字虽少而意境深,手法妙而诗意浓。又如:家道望兴先立志,蓬门欲富早观书。直接生发议论,饱含哲理,给人以生活的启迪。所以,不要认为楹联句少而字数灵活,创作就容易一些,它同样要符合联律规则,不但需要创设意境,有时还需要揭示生活哲理。创作一副楹联作品并不比创作一首诗词少费功夫。谢先生的楹联作品,同他的诗词作品一样,都是艺术性极高,可读性极强的精品力作,读之给人一种艺术享受,美不可言道!

总而言之,谢先生的这部诗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虽然它成书的时间短,作品数量多,但是,集中的每一件作品,甚至每一件作品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精心制作,精细打磨,绝不是赶时急就、粗制滥造的。由此可见,诗人在这两年内花费的心血之多,用心之良苦!正如柳永所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谢先生为我们奉献这部诗集的真实写照!家山有您家山幸,国家有您国家幸,文化有您文化幸。感谢您,谢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