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羡林,是一位难得的性情中人

(2009-07-12 08:11:09)
标签:

性情中人

国学大师

爱国情怀

季羡林

中国

李宁

文化

季羡林,是一位难得的性情中人

 

李宁

季羡林大师离我们而去了,噩耗传遍中国大地,中国大地为之一震。各界纷纷悼念这位国学大师的谢幕。

其实,在悼念季羡林大师的队伍中,有的并不是受泽于大师的教诲或者与大师有一面之缘,更多的悼念者可以说根本与季羡林大师没有见过面,聆听他的循循善诱的教导更是一件人生之奢事。我们这些普通人悼念季老,是出于对一位国学大师的尊敬和爱戴,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尊敬和弘扬。因为出现大师的时代,就是文化最为强势的时代。

作为众多国学大师中,季羡林更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在他离去的时刻,我更加止不住自己的泪水,原因何在?

原因很简单,季羡林是一个性情中人。季羡林的眼泪能叩击国人的心,季羡林细腻的感情激素的催泪弹能刺激了我们这些从未见面、但相识多年的普通读者的泪腺。

季羡林逝世的当晚,季羡林的老家山东卫视做了一个专题节目,以纪念这位国学世纪老人的逝世。在片子中,编辑截取了季羡林在人们的质疑声中拍摄尊老爱幼公益广告片子的片段。当季羡林说他说起母亲的时候,悲伤之情不由自主的流露,眼泪夺眶而出,使得片子无法拍摄。在那一刻,我也陪着季羡林大师哭了。季羡林对母亲的这份情感,在国学大师里面,是少见的一种“儿女情长”,而这种情感的存在,造就了今日季羡林大师的爱国爱家情怀,也是我们尊老爱幼的楷模。

季羡林在《赋得永久的悔》中写道: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一生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其实,季羡林的“儿女情长”不仅仅表现为对母亲的回忆,对母亲的回念只是季羡林所回忆和想念的女人当中最为彻底、最为痛心的一个。季羡林的生命中,与女人的感情特别细腻和真挚。

比如对叔母的感情、对爱妻的情感,对德国一直帮他默默无闻打字、终生不嫁的可以说是初恋情人的伊姆加德的情感,都是一曲曲感人的情感故事。

1945年9月,季羡林决定回国,10月2日,在离开哥廷根的前四天,他在日记里写道:回到家来,吃过午饭,校阅稿子。三点到伊姆加德家,把稿子打完。伊姆加德只是依依不舍,令我不知怎样好。“十年一觉欧洲梦,蠃得万斛别离情。”季羡林坐在船上回望哥廷根,不觉满眼含泪。(中国新闻网《热血季羡林:烧成灰也爱国曾直面日本人刺刀》)

季羡林感情细腻,儿女情长的一面,还表现为对祖国、对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的深深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季羡林先生一生都充满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爱和感激。季羡林留德十年之后,第一次回到上海之时就跪吻脚下土地,说到“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在外国经历了世界二战的季羡林在回到土地上的刹那间的这一感情表述,其刻骨铭心的感受,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在季羡林德国学业完成之后,完全可以领着他的初恋情人到英国的剑桥大学教学,继续进行他的学术专攻。但是,季羡林依然放弃了外国优厚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名牌大学教学的经历,来到条件艰苦、学术资料匮乏的祖国,这样的爱国情怀,是与天同齐晖的爱国情怀。

正如季羡林所说的:“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季羡林的爱国情怀,尊敬老师的尊师情怀,尊老爱幼的儿女情怀,以及这些情怀所表现出的长者风范,一代尊师的高尚情结我们可以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季羡林,真是国学大师中难得的性情中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