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回暖,房市新一轮上涨的前奏
(2009-06-09 23:03:00)
标签:
房产财经房市房价刚性中国杂谈 |
土地回暖,房市新一轮上涨的前奏
李宁
人们不怀疑,土地是房市的核心因素。土地上涨,房价必涨无疑。
此前,据传可能开征物业税,于是,很多人认为高房价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据此的依据是物业税的开征,必将抑制炒房行为。
据此观点的人真是太天真了。天真的有点迂腐。
首先,在物业税没有明确的课税对象、具体的税率和征收方式的情况下,断然断定可以抑制炒房行为,使得房价下降,可以说是盲人摸象。盲人摸象,摸到的不过是大象的腿子,而现在,我们希望房价下降的人们,不仅没有摸到大象的腿子,而是摸到了一堵厚厚的泥墙,但以以往经验就推断为大象腿子罢了。
其次,即使物业税调整的方向的房地产,课税对象和税率以及征收方式明显有益于抑制房价,我认为单凭物业税,也不能调控房价的涨跌。因为,房价的涨跌,一个就是靠所谓的刚性需求,一个就是是否有投资价值。
至于需求,笔者以为在当前情况下,是有的,但是不那么太刚性,至多是个柔性。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没有买到房子,比如新分配的大学生。但是,在没有刚性收入的支撑下,这部分刚性需求,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房价的涨跌,可以说取决于是否有投资价值。也就是说人们买的房子未来是否升值,能否给买房者带来丰厚利润。如果有价值提升的可能,那么有人愿意买第二套、第三套房子,等到价格上涨了再出售,这就是政府非常担心的“泡沫”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升值可能,甚至掉价,那么,谁还继续投资房地产呢?谁还会去买房呢?这就是目前房地产价格死扛的根本原因。
上涨容易,下降难。有人甚至说出房价跌一半将是中国的经济的灾难。大体上也是深谙此道所言的。
中国房市是降还是升,取决于是否有投资价值,其中关键核心是土地价值的升降。
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人口控制会使房价最终下跌,也就是说等到几十年以后,中国房市肯定要下降,因为不再存在土地因为说人口的继续增加而在减少。我们几十年以后面对的现实是,由于人口的减少、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会再新增更多的人口和家庭来购买新的房屋,相反,还会剩余出房子。(男女双爷爷奶奶两套房、男女双父母两套房,子女结婚后,由于双爷爷男女的逝世,剩余一套房子)。这样,所谓的刚性需求不存在。
但是,近期,房价可能继续上涨,可以说,由于土地回暖迹象的明显乃至全面复苏,正在孕育着新一轮房价上涨。
据新华社报道,6月第一周,全国土地市场由“地段性”回暖转向全面复苏。不仅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经营性地块交易火暴,没有流拍现象,武汉、宁波等二线城市也“地王”频出,地块大幅溢价成交。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信息中心监测显示,6月1日至7日,全国20个重点城市共推出土地124宗,环比增加25%,推出土地面积608万平方米,环比增加24%;成交土地42宗,环比微降5%,成交土地面积173万平方米,环比增加14%。其中,武汉是本周交易最活跃的城市。10宗地约46万平方米全部成交,成交金额达29.3亿元。
据了解,万科、金地、雅戈尔、中洲宝城等开发企业频频出手,布局土地市场。中洲宝城布局深圳,26.1亿元拿下深圳3宗捆绑商住地块;雅戈尔布局宁波,10.28亿元又拿“地王”,溢价水平达111%。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91街坊地块紧邻市中心,挂牌价是去年相同区域成交价格的一半,报名开发商超过10家,上海或将掀起新一轮的“抢地”大战。(京华时报6月9日)
如果报道属实,房价上涨的序幕正在拉开。但是,基于大众利益,基于那些有刚性需求的人,房价还是不要涨的为好。因为房子是用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功能,而不是投资赚钱的。
但要彻底堵塞房价上涨的“阳关大道”,要么充足供应土地,不要因为因土地上涨助推房价上涨,要么就是抑制投资行为,也就是2007年上半年频频祭奠的“紧缩信贷、提高印花税、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等等大旗。
可是,在目前情况下,18亿亩耕地红线以及刺激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做到这一点,显然不是现实的事情。
因此,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房价进一步上涨的现实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