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训练与指导——审题
(2010-03-31 12:35: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法指导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
准备 |
课前早读:分发学生月考答题卷和作文自评表 要求:仔细阅读正面《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和背面《考场作文最常见的十个细节》,然后对照自己的作文,思考并书面总结本次作文的得失,同学交流,看看哪些问题是共同的。 (因为是第一次较严格的作文训练指导,所以本着先扶后放的原则,教师要注意学生提问,个别辅导,帮助诊断) |
学生: 对照要求完成月考作文的自评 小组交流 (请四人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收集本组月考作文中的“流行病”——普遍存在的问题) |
|
开场 3分钟 |
出示: 作文寄语 基础等级是地基,万丈高楼平地起。 地基不牢楼不稳,地基稳固楼矗立。 平时训练夯基础,高考作文不着急。 对照要求逐条练,千淘万滤见真金。 教师: 坚定信念,作文60分,有付出必有收获。千万别再“望天收”。 备考无序、评改无效、态度无谓,时间短,分值高,思路乱,见效慢,高三作文怎么办? |
学生入场 准备:笔、笔记本、作文纸、月考答题卷及试卷分析 |
|
引入 5分钟 |
出示: 作文题“门与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请你从以上看法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看法,以“门与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议论表示赞同或否定,可以编写故事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教师: 就本次作文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对照中发现问题,教师的指导已经渗透到正面和背面的说明中了。 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同时激励学生,消除畏难情绪。 板书: 临场作文审题的基本要求 准确 全面 |
学生: 3~4名学生小组发言人,谈谈从这次作文中发现的问题、得失经验。 从十个细节问题入手较全面的点拨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如果有学生谈到审题方面,就深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审题的误区:误解…… |
|
过渡 |
出示: 作文寄语 高分值,大容量,令人欢喜令人忧。面前一方新天地,脑子一片白茫茫,不看要求忙下手,竟致马翻人又仰。 课题: 高三作文评讲与指导一:审题 教师: 说穿了,这是一场不太公平的“竞争”。一方是:一个年轻的、未出茅庐的考生,在紧张的考场氛围中,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审题;另一方是:30多个“老谋深算”、经验丰富、目光锐利的语文专家,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用几天时间来审题。前一方“审”出来的东西如果是“一”,那么,后一方的审题结果就可能是“十”,而且,后一方“审”出来的东西,只要是正确的,就写入评分细则,就成了“阅卷之法”。面对这一种情势,我们难道不应该如临深渊,加倍小心,加倍努力吗? 在这里强调一下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就是为了敲一敲警钟。诊断性考试的作文,审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若无平时的磨练,考场上是不可能一下子目光敏锐,穿透命题内核的。 |
|
|
|
一、临场作文怎样做到符合题意 出示: “门与墙”(略) 教师: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话题,并不是“只要与‘门与墙’相关就符合题意”。因为这里的“门与墙”是有寓意的: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墙的寓意是“隔膜”,门的寓意是“沟通”。话题的实质是“隔膜与沟通”。 总结并出示: 临场作文审题歌 要作文,先审题;析字词,识题意;关键词,须找准;限制词,不可轻;理关系,说辩证;知要求,明范围;抓重点,辨文体;炼主题,定中心。 审题,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且,近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走向“综合”,往往不再是单一类型的题目,而是“材料+话题”“图文+话题”。 |
学生: 说一说,你认为“门与墙”这一话题,审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请2~3名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审题的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同时理清关系,确定文体(记叙抒情、辨证议论)。 |
|
|
二、当堂训练与指导: 教师示范 出示: 零诊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哲人说:“一个人本是两个人——一个在黑暗中觉醒,一个在光明中酣睡。”在人生的跑道上,我们需要不断唤醒自己,超越自己。 请以“和自己赛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教师: 话题中的“一个人”“自己”“和自己”等词已经将范围限定在写自我与超我,写别人就超出了话题范围。另外,“赛跑”是一种竞技比赛项目,是比跑步的速度,“赛”,就是比较高低、强弱的意思。 依照词典的认定或社会习惯形成的意义解读话题,重视话题的修饰语。 1.吃透内涵,依题行文 出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位自以为有才华的青年因得不到重用,非常苦恼。他质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 上帝从路边随便捡起一块小石子,又随便扔了出去,问青年:“你能找到刚才扔出去的那块石子吗?” 上帝把手指上的金戒指取下来,扔到石子堆中去,又问青年:“你能找到刚才仍出去的金戒指吗?” 青年犹豫了一阵子,兴奋地回答:“明白了。” 请以“石子与金子”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教师: 这是一则材料型的话题作文。读懂材料对确切把握题意至关重要。审读这则材料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材料的提示语“一位自以为有才华的青年因得不到重用”,它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一个富有启发作用的枢纽,意在引导学生将“金子”与“才华”联系起来思考;二是青年找到“金戒指”的原因,它不平凡、有个性、有闪光点。 把握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确定材料的基本内涵:一个人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得先把自己这颗“石子”变成“金子”,就得有真才实学。 可以把立意情况归为四等:一是从材料的基本指向出发,写“完善自我,点石成金”,切合题意;二是认识到“金子”比喻有才能的人,写“是金子就会发光”,符合题意;三是能认识到“金子”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寻金的角度写“要有火眼金睛”,基本符合题意;四是认识不到“金子”比喻有才能的人,写“目标”“追求”等与话题无关的论题,或者就“金子”与“石子”的本义编写故事,不符合题意。 比喻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比喻义。 2.读懂材料,明白喻意 出示: 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匠。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用短的尺子量过的木柱就做短了,可木柱等材料都是进贡的木材,非常珍贵,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在焦急中,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沿袭下来。 教师: 这则材料说的是石匠在木匠面临杀头的时候,果断地采取措施,给木匠以帮助,不仅救了木匠,也使自己的建筑形成了新的风格,得以流传。其喻意就是:给别人以帮助,自己也受益,双方都可得到好处。 搜索话题材料关键词句,把蕴含命题人设定的作文立意范围的词句一一圈出来,或在词下加横线,以加深印象。 3.理清关系,辩证说理 出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的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乐;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中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 教师: 关心自然、回归自然、描摹自然、享受自然,崇尚“天作地合”,早已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隐逸之士的共同“爱好”,也是今天人类的生活追求。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人类离不开自然,人类常常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洗涤和启发。 话题中的“心灵”主要是指人在“自然”中的感受,写作时要以阐述“自然”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关系为核心:自然是客体,人是主体,“心灵感受”是人的意识活动,它应该成为文章的重点。 失误表现有以下几种:①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有的只写自己曾到过一个风景区的自然风光,美则美哉,但看不到作者的“心态”;有的只写自己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不佳造成心理失衡,情感真实,但看不见“自然”。②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文章写了“自然”,也写了“心态”,但二者平分秋色,无主次轻重;有的“自然”如水,“心态”似油,二者没有融为一体。③认识偏执,强词夺理。认为“心态”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本无关系;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人在自然面前产生的一切感情、心绪都是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这种认识,背离了命题者的初衷,也太绝对化。 |
出示: “石子与金子” “双赢的智慧” 学生: 审题关键的“最初的三分钟”,按奈住心潮,平静心气,仔细阅读材料、题目和要求 学生小组: 小组确定选择其中一个展开讨论: 题目或材料有什么特点? 审题时,应把重点放在哪里?或者是,你在读题时注意到了材料中的哪些话,哪些语句?你对题目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 审题关键的“最初的三分钟”,按奈住心潮,平静心气,仔细阅读材料、题目和要求 学生小组: 小组确定选择其中一个展开讨论: 题目或材料有什么特点? 审题时,应把重点放在哪里?或者是,你在读题时注意到了材料中的哪些话,哪些语句?你对题目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 审题关键的“最初的三分钟”,按奈住心潮,平静心气,仔细阅读材料、题目和要求 学生小组: 小组确定选择其中一个展开讨论: 题目或材料有什么特点? 审题时,应把重点放在哪里?或者是,你在读题时注意到了材料中的哪些话,哪些语句?你对题目是如何理解的。 |
|
|
二、审题立意在文章中如何表达 出示: 六国论(第1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教师: 引导学生,开门见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以及“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统领全篇。 出示: 过秦论(最后一段) 且夫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教师: 不施仁义而失人心,赋文所特有的文体风格,铺排张扬,文气充沛。多用排比句、反问句、对比句,文意在行文中进一步深化。 总结: 审准题目,依题行文,主旨要显豁、鲜明地出现在文中的开头和结尾,使阅卷人能很快抓住你的文章观点。 板书: 临场作文主旨的表达要求 显豁、鲜明 |
学生: 朗读语段,看看作者的观点句,作者在表达观点时,语言的风格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表达经验? |
|
|
三、当堂训练: 出示: 审题三项要求: 标题 主旨(观点、中心、题旨) 开头第一小节(150~200字)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