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亡or保护--中国年画何去何从

(2009-11-22 09:46:23)
标签:

年画

传统

发扬

消亡

何去何从

文化漫谈

话题

文化

分类: 文化漫谈.话题

消亡or保护--中国年画何去何从

 

【漫话题】

 

消亡or保护--中国年画何去何从

 

 

 ■和静:New year paintings这个英文专有名词,意思为“年画”,年画属于中国国粹。中国画里有年画,“年”之画,画的是“年”,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何以明之?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了。年画,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密切相关。年画的起源和春联一样,都和古代的桃符有关。


 请看几则新闻,年画艺术在闹危机!
    (1)2009-11-13日新闻:《专家呼吁关注年画遭遇的空前危机》:“大红大绿、大俗大雅,民族文化一枝独秀的鲜丽奇葩——年画正遭遇空前危机。年画能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又该如何适应?全国年画工作者13日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呼吁大力保护与传承这一民间瑰宝。”
    (2)2009-11-8日新闻:《绵竹年画保护面临危机》(文化频道_中国江苏网):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服务队第一分队日前在地震灾区四川绵竹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田野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国家级“非遗”项目绵竹年画的保护面临着后继乏力的危机。
    (3)2009-6-24日新闻:《佛山木版年画再遇消亡危机》(新闻中心_新浪网):“今年6月17日,是佛山木版年画工艺复业十周年纪念日。在这十年里,这个有着700年历史的传统民间工艺重新被……”
    (4)2008-5-28日新闻:《木版年画面临消亡危机》:“有600多年历史的佛山木版年画却面临着存还是留的考验。冯炳棠父子已是唯一传人,画作创新也几乎停滞。为了挽救这种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佛山市文联将举办年画创作大赛,给木版年画注入新鲜血液。”

    这一切,在预示着年画这种古老的文化遗产,在闹危机,在濒临严峻的断层,失传,绝产,绝种,消逝……

 

消亡or保护--中国年画何去何从
  《说文解字》称“年”字是“谷熟也,从禾”。商以后到了周,开始用“年”这个字来纪年。挂年画,是中国最古老的民俗之一。有一首描述湖乡挂年画的诗:“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此诗借咏年画,描绘了春节民间气象。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兴起,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和祈福迎新、驱灾避邪的愿望。


   庄稼毁了,可再种。有些文化资源可再生,有些不可再生,即便仿制技术,也非原本。比如,战争毁坏的阿富汗大佛,毁坏的伊拉克古巴比伦文物,就不可再生。中国年画与之有些相类似之处。手艺一失传,别说饿死了师傅,因为师傅也死了,徒弟也不会,甚至没有,年华怎能不大叫着“我命休矣”。局面令人堪忧。


 

消亡or保护--中国年画何去何从
  中国年华,地域分布很广,种类也多,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年画四大家: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年画。战乱,年画衰落,和平也导致年画绝灭。中国年画资源,庞大,绝灭得也规模宏大,需要保护的轮廓也浩大。

  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也是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艺术。年画,作为中国“年文化”的代表,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年画是中国民俗的形象反映,是节日文化风俗的典型体现。民俗年画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中国人的宗教,或者说成了一种信仰。

 

  传统的中国年画究竟是该退出历史舞台走向消亡?还是该振兴这门民族艺术?江苏新沂黄云峰坛友在他的《年画》一贴中指出:当中国年画逐渐消失的时候,其实是我们摈弃了自己的传统,是历史精神的丧失。只有重新反省历史、民俗和文化情感,我们才会真正重拾年画。

 

  也有坛友认为:年画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世俗娱乐的需要,它的本质是商品而不是艺术。这就难怪在新的印刷技术发明以后,它会衰落。这不奇怪。不是凡是老的都是好的。

 

对此,文化漫谈本期【漫话题】消亡or保护--中国年画何去何从?欢迎广大坛友谈谈您的看法。

相关帖子阅读:
年画

 

 

请点击,进入参加:文化漫谈【漫话题】年画讨论

 



 

-----------------------------------------------------

.

◤ 感谢朋友们的到访,为了能及时与大家进行文字交流,请互相添加关注。谢谢!◢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