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需要距离的季节
文/心结和静
我们在博客生活中,经常会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邮件、纸条,询问你关于博文内容以外的问题,同样的在网络交往(聊天)中,也会遇到很多各种各样的提问,就拿和静本人来说吧,经常会面对“你住在什么地方?你多大了?你做什么工作的?”,可以理解很多朋友是善意的,但每每面对涉及个人问题的提问,和静总是很苦恼,不知怎么回答。由此引发了很多关于人际相处距离的联想......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坐下,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这是一个人际距离的问题,很明显这个实验给出了结论: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能掌控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如果两个气球靠得太近,互相挤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爆炸。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本来关系密切的人,越是形影不离就越容易爆发争吵。
让自己与他人保持一种距离感,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往往说起话来公正客观,同时更有尊重他人之意。不管是网络生活还是实际生活中,朋友之间一旦关系变得亲密起来,就容易口不择言。每个人情绪都随时在变化,谁都有心情不好、身体不适、胸中有气的时候,那时说话便不会顾忌那么多,常常是觉得反正大家都那么熟了,无所谓,没关系。孰不知,正是因为这样的“口不择言”是出自最亲密的人之口才让人觉得更受伤。
一日深夜,和静接到一位同事的电话,电话那头很委屈的诉说:“静,你知道我和娟一直是那么好的朋友,我们几乎无话不谈,我把她当做以为可以分享快乐和痛苦的亲姐妹,可是娟突然变得格外冷漠,一个星期都以一种冷酷的面容迎接着我的笑脸,并且很有些冷酷到底的架势,可我根本找不出可以向她道歉的理由.....”对着她的委屈,和静也只有简单安慰了事。其实娟就是感觉到她们太近了,才有意拉开距离的。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叔本华说的话,人类就像刺猬,由于寒冷而想挤在一起,但挤在一起又怕互相刺痛,又不得不离开一些,离得太远又怕冷,所以只好保持不近不远的距离。
孔子曰,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为自己的处世定下了一个很不错的规矩,太疏远、太亲近都不好,都有可能使亲密关系走上岔路,出现危机。
和静读到一则与上面相反的故事: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是一对互相爱慕而又从未见过面的恋人。梅克夫人是一位十分喜欢音乐,有着一群儿女的富孀。她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独、最消沉的时候,给了他经济上的帮助,更是在心灵上给与了他极大的鼓励与安慰。可以说是她让柴可夫斯基从音乐的圣堂迈向了巅峰。但他们却未曾谋面,并非不想,也不是相距甚远。而是因为怕见面后,这种默契的情感会被某种太物质、太现实的东西所取代。真正的情感是由心灵的默契与情感上的升华,聪明的人会把情感放在与理性相等距离的位置上,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了适当的分寸、距离。
友情是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彼此之间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美好的情感在相互的交流与分享中荡漾出一朵朵洁净的百合,赤诚、热情与温馨的土壤中长出了一棵可以遮挡风雨霜雪的常青大树。人生因此而踏实和充实,生活因此而灿烂和明媚。而这些来自有效地调节相处的距离。或许我们已经发现,真正持久的亲密,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亲密到把自己都付出了,就有可能闯入对方的领地,妨碍到对方的独立,使对方感到不安和束缚。
相处是快乐的,但应该保持距离。因为这是一个相处需要距离的季节。您说呢......
6/23/200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