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网络究竟应该“坦白”多少?
文 / 心结和静
---------------------------------------------------------------
整整一天的情绪,被一个电话左右着,来电话的是一位我极其尊敬的朋友。同时也是一位品行优秀的先生,平日里,我们交往非常好,当然,这交往指的网络的交往,其主要的交往形式也仅限于网络的文字、电话短信。更多的来自这位朋友的关怀,每每令我感动,因和哥哥一起给妈妈扫墓,这两天联系少了,此刻忽然一反常态的在电话里问:“请问,你真实姓名是不是XXX?.....”,对他的质疑,我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他,首先是这样审讯般的口吻,令人无法接受,其次是一连串的莫名其妙的问题,为了不至于在电话里发生争吵,少顷,我说:“请您不要用这口气和我说话好吗?”然后,挂断了电话。
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是谁说了什么?我并不去关心,自有事实作证,我只是很可惜一段美好的失去。
很快,周围的朋友发现了我情绪上的波动,在我简单的说了上述情况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劝慰,同时,引发了关于网络交往的话题,我们来到网络究竟要得到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在网络出现?是不是有个规范或规定?我们的博文究竟该怎么写?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心态对待网络文字?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网络交往的特性: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网络人际交往CMC(eommunicationmediated
computCr)是通过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同传统的人际交往F2F(face to
face)相比较,网络人际交往有着不同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独特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2)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3)网络人际交往的自由性。(4)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间接性。(5)网络人际交往对象的无限性。
网络交往的心理特点:交往主体角色的虚拟性,交往形式与心理的间接性,交往心态的平等性,思想情感表达的高度直接性。
借由电脑中介传播,网络的友谊改变过去的人际交友模式,透过文字符号交流情感,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人际互动空间(Wahher,1992)。而McKerma与Bargh(2000)刚指出虚拟生活来临对人们自我认同,社会互动,以及关系建立形态改变最大的影响为:(1)个人匿名度提升。(2)个人外表在人际关系建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减低。(3)空间隔核对于社会互动的影响力减低。(4)个人对于跨越不同时间与空间的人际互动有更强的主导权。
诚然这些都是些很理论的观点和结论,在我们实际的网络交往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究竟想在网络生得到什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收集资料、收看新闻、打发时间、拓展生活领域、而通过博文书写来释放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借阅读他人文字,学习和提高自己、分享秘密心事与寻找爱情。你怀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到网络,就会得到相应的收获。
网络的真情感人实例不必我在这里赘述,网络的虚幻和骗局,也不用我啰嗦,我想每个人都会在网上找出数不尽的翔实事件,而我很想和大家聊聊的是,我们是否该一切都实名制?你用了网名,就是不诚实?更让我不解的是,有些人总是在文字的背后“读出”很多“弦外之音”。然后,就会根据他自己的臆断“无限(瞎)遐想”。甚至,就我本人,就听过几次这样的质问:“你的《XXXX》首诗歌是写给谁的?”。“你的这篇文字怎么和那篇文字事实不同?你究竟是做什么的?”,真让人哭笑不得,无从答复。这个时候,我很想、很想大声说,给我个安静写字的空间吧,让我自己释放自己的梦好吗?请不要在我文字里面对号入座。
这里我不说别人,仅就和静自己的博文内容说几句,大家都知道,和静写的多数是诗歌、诗词。诗歌、诗词以情感饱满的流泻为基调,一种抒发、几多幻想、几多梦,均在和静的文字里面。如果,一首诗歌就认定是一次真爱的话,那么真爱的对象几百了,不要说真有其事了,想想都累!
网络中是存在着很多虚伪和欺骗,而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就是生活了那么多年,你也可能才发现,自己错认识了一个人……当我们在面对一个千里之外的网友时,是不是,可以不加判断地一味相信?或者,是不是可以出于某种狡幸心理,而错误加以判断?誓言可以相信吗?做不到的许诺,到底是因为虚伪还是出于无奈?为什么一定在网络找到或得到承诺呢?
关于这个话题,该说的、可说的层面太多,先写到这里吧。迷惑仍不能排解,我们为什么来到网络?我们想从网络“网到”什么?网名就是不真诚的表现吗?非得实名制吗?我们读他人文字,究竟是挖掘作者本人呢?还是参与问题探讨求得提高?和静真诚请大家一起发表自己的想法、看法。我们一起讨论。
最后,借用一句网络的话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社会是一个开放的舞台,同样的旋律,不同的平台,一起跳支舞吧!你准备好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