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痛了,才去学习妥协
标签:
人生行走.感悟杂谈 |
分类: 和静散文.随笔 |
不要等痛了,才去学习妥协
文 : 心结和静
---------------------------------------------------
文 : 心结和静
---------------------------------------------------
“我不!"这句话是和静经常说的,尤其是在面临一些抉择的时候。“我不”是很肯定的句子,肯定的那么“理直气壮”,不可否认在人生的岁月行走,学会说“不”是门拒绝的艺术,但是,和静今天想说的是,我们在学会这门拒绝艺术之前,更多的应学会妥协。
妥协,听起来是那么的令人心里不快。因为人们往往会将妥协与示弱和屈尊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只要你向别人妥协了,那就表示你没有别人强,你就是没骨气,放弃了应有的尊严。其实并不这样。大家都听说这样一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
和静就拿自己来说吧,很多次因为自己无知的坚持,甚至针锋相对,绝不肯妥协的态度,事情的结果很糟,把自己逼到尴尬的地步。结果痛的是自己,更严重的是还丢失很多好的机会。这样的事情,我想不会是和静自己的个例,谁都可能遇到。
在现实生活里可以看到很多人和我一样,他们象我一样多情,敏感,脆弱,缺乏妥协的能力,要么很认真,要么很倔强,不能去妥协,不能坦然的去接受生活那不义的一面,其结果,他们再也没有力量和勇气获得智慧,去保持他们原本就具备的最为可贵的东西。
古代有一则故事,很值得后人玩味。有两个邻居为争一堵墙发生了争执,一家是平民,一家却有人在朝里做官,两厢比较,势力悬殊。后来在朝中做官的人了解内情后,大笔一挥,修书一封,让人带回家。家人打开一看,信中写到:“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两家都是明理的人,一读此诗,都恍然大悟,倒各让三尺地面来,形成了一条巷道。
因为和静在写剧本,自然少不了征询同行朋友的建议,电话打到一位郭姓的朋友那里,两年前,这位朋友还仅仅是个”枪手“(代编剧捉笔,协助编剧完成剧本的人,这行称之为--枪手)他完成一集剧本写作后获得的稿酬在一千元左右,电话里他告诉和静,现在,他已经是一家影视公司的副总经理了。很自然,我们聊到了他当时做枪手的稿酬情况。我问:“当初你为什么会接受八百元一集呢?”他笑笑,说:“其实我也据理力争过,只是他们寸步不让,我只好妥协了。”似乎是怕我听不明白,他又对我说了一番颇有哲理的话:“妥协不是投降。妥协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如果当初我不妥协,能有今天吗?”他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常常在自认为是原则问题的事情上斤斤计较,殊不知这样也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就是妥协的最好的诠释吗?
要知道,妥协不是软弱,不是退却,更不是背叛。妥协是有限度的忍让,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是求同存异。某些时候,自我意识的校正,自我心态的调整,同样也是生活中的理性妥协。譬如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作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无烦无恼地去拨动自己的心弦,这难道不是生活之道的最佳选择吗?
“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现实中不需要这样的空谈。世界更不是为某个人量身打造的,工作时要事无巨细,生活也是如此,没有大不了的原则,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常常会化干戈为玉帛。不是有难得糊涂这句话吗?只要拥有宽容的心,有什么不可以妥协的呢?妥协会让我们常有意想不到的回报或收获!!
“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出自《周易·系辞下》。
“尺蠖之曲,以求伸也”意思是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明·王士桢《鸣凤记》第五出:尺蠖欲求伸,卑污须自屈。
钱唯一买不来的是后悔,不要等痛了才去学习妥协,真的!这些话看起来大而空,朋友们,把你的故事说说,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前一篇:传说中的绣花针
后一篇:学会享受,那阳光般的忧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