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志》(1991—2005)(评审稿)之我见
——在白银市志评审会上的发言(提纲)
《白银市志》(评审稿)已于今年六月出了清样,送交有关部门,有关人员评审。蒙市志办同志垂爱,有幸先读为快。
我是先粗翻了一遍,然后细读一遍,在此基础上重点就概述、艺文、人物部分进行了细读。
总的感觉这部志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厚、工程浩大,可资可化。一个仅仅只有十来个人的单位,四年时间里,要完成120万字的志书撰写、出版,的确不容易。可见市志办的同志是下了大功夫的,是吃了大苦的,是费了心血的。没有一种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敢想象的;没有一种德才兼备,学识过
人的魄力是不敢想象的;没有一种清寂审慎、勤奋敬业的情操是不敢想象的。
唐代的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云:“作史须才、学、识三长。”这里所谓的学,就是历史知识;识,就是历史见解;才,就是研究能力和表达技巧。我认为,修史作志须德、才、学、识四者兼备,清、慎、勤、敬四者用力方能有为。缺一不可。市志办的同志可以说是达到了这个要求,或者说正是这样去做的。
市志办成立以来,在出版了《白银市志》之后,近几年来,连续出版了《靖远旧志集校》、《靖远、会宁、红水县志集校》、《白银古代史略》、《白银年鉴》等,今年又将出版新市志,可以说年年有新作,年年有成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白银市志》全书120万字,内容宠杂,事件众多,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白银市本身的事要写,全市普遍发生的事要写,跨县区的事要写,虽发生在一个县,但在全市有影响的事要写。要达到立省志所缺,详省志所略,通省志所不通,综县志之共性,成一家之言论。这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十五年来,白银发生的重大事件,白银经济的突飞猛进,千头万绪,宠杂无边,市志办的同志系统地、分门别类地对这些材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整理,简明扼要地表现了出来,使人们对全市的现状有了明晰的认识,为全市人民提供了历史经验和乡土教材。
《白银市志》在体裁上采取了志、记、传、述、图、表、录、照并举的形式,力求以志为主,图文并茂。结构上采用编章式、篇、章、节、目结合,全书分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附录七编,采用了新时期以来常用的修志例式,凡十九篇,八十三章,体制规范,结构明晰,资料翔实,内容丰厚,工程浩大,可资可育。我相信经过广泛的评审、认真的修改、仔细的雠校,完全可以成为一部较为成功的新编市志。
方志的功能主要是资政、教化、存史。这一点我认为《白银市志(送审稿)》是达到了的。是应该肯定的。也就是说这部志书总体上是成功的。经过认真修改后,完全可以成为一部资政育人的信史;成为一部激励后人的乡土教材;成为一部鉴古知今的白银史鉴。相信大家会有同感,也就不再展开说了,下面我主要就市志评审稿中的一些不足,谈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突出的问题:
概括地讲是三个方面。一是篇幅上,总结性的多,经验教训性的少。有些部分象是一些单位的工作总结,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筛选、加工、提炼。
二是语言上,记录性的多,著述性的少。方志是一方的史书,有“资政、教化、存史”的功用,因此,它不是档案馆,不是资料室,不能堆砌资料,不能仅仅“纂辑”一下,而要作者吃进这些资料,融化这些资料“撰著”成书。
三是内容上,资料性的多,史料性的少。特别是关注民生的少。民生之丰啬,民德之隆污这些应是方志的重点。
二、 几点建议和意见:
1、合理安排内容,解决业务交叉。
一部志书洋洋120万字,编与编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必然纵横交错,解决不好,就大量重复。如大事记与各篇交叉,地理志中自然资源与农业志交叉,政权志与政府机构交叉,人物志与各分志的人物活动交叉等等,都要妥善解决。如评审稿中537页有甘肃煤炭工业技术学校,是作为矿务局的下属写的;841页又有甘肃煤炭工业技术学校,是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来写的。两者就有重复。应该避免。一是避车让路。这里写了,那里就不写,如自然资源地理志写了,农业志就不再写。二是此详彼略。如农业学校、卫校、专业教育志中写了,农业志、卫生志中就略写。人物活动也是这样,人物志详写,其他各志则略写。余以类推。
2、突出地方特色,注意纵横衔接。
地方特色,关系着志书的生命。谋篇布局时要突出,具体表述也要突出。特色有三种。一是时代特征。二是本地独有的东西,像黄河石林、会宁会师、元霄玩灯等。三是大家都有,我们在活动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全国、全省性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各地的贯彻措施不一,社会效果不一。这也是一种特色,记述时就要注意把差异性写出来。不能无视差异,抹煞特色,搞公式化的记述。但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即不注意上下对口,左右衔接。所谓特殊,是一般比较而言。没有一般,就没有特殊。同时,特殊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周围保持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所以,方志竖写要注意互相衔接。首先要纵横衔接,即上下衔接。如靖远的大蔬菜、科技农业是一个品牌,是一个大特色,在全市有龙头和带动作用,但何时起生的,就要和全国、全省的历史相衔接,如果超过了国家和甘肃最早的种植时间局,就不合乎逻辑了。其次要作横向衔接,即和周围各市相衔接。如地理归属,政治事件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错,记述时要协调口经,不要矛盾百出。就像前面讲的甘肃煤碳工业技术学校,一本志书,介绍的是一个单位,前面讲教职工12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14人(P537);后面讲120多人(P84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70人。究竟哪一个对,叫人无可适存。这就是衔接上出了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这些方面的衔接。
3、抓住兴衰起伏,体现发展规律。
市志不能简单,孤立地去写,没有发展过程,使人不明因果。
现在一些新志采用编年体的方法,一年一年地向下记,平铺直叙,很象一本流水帐,读来乏味、厌倦,同样不明因果,看不出规律,我认为,写发展的过程重在“变化”,必须抓住兴衰起伏,写好三个要素。
一是记清事物变化的原因,说明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能变。二是记清事物变化的势态,说明变成什么样子,变到什么程度;三是记清物变化的结果,是变好还是变坏,是兴盛还是衰败,对社会产生了促进作用还是消极作用。通过写好兴衰变化,使人们看清一个事物为什么会被另一个事物取代,怎样才符合历史潮流,怎样做违背历史潮流,怎样做事物兴盛,怎样做事物衰败,从而引出规律性,在实际工作中借鉴。
4、突出典型人物,写好人物篇章。
人物志是市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家最为关注、最有争议的一个部分。因此,写好人物志,意义非凡。人物志要突出记述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物。要做足、做好、做活传、介、录的文章,特别是表录部分。古人云生不主传,但生当表录。市志中这次选用表录,很好。使许多人物都上了志书,对自己是个鞭策,对别人也是个鼓励。
人物的事迹典型、生动、真实、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生者入志,对本人是一种鼓舞和鞭策,对其他人也是一种激励。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写生者比卒者教育意义更大,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突出事迹,不能光有名字、简历。人物志记人,以人传事,因事记人使广大读者从各种典型事迹中受到教育或启发,从而以这些人为榜样,为本地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离开了典型事件,所记人物就没有价值了。如流萤传中,流萤退休后主持创修了兰州碑林、著有《塔影河声》。这是流萤一生中最为光彩的一页,应该写上,但志书中却没有写入(P33)。王保泰传中王著有《平凡人生》、《怡然斋随笔》都应写上。当然,记载这些人的事迹,特别是生者,不是说一定要将人物表改为人物传,而是在现在的表中增添一个项目就行了。如高级知识分子表可增“著述或发明创造”栏,不能光有最高职称;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表可将“获得荣誉称号”一栏改为“因何授予何种荣誉称号”,技术职称表可增“业务特长及主要成就”一栏等。这样,既可突出事迹,又不为生者主传。对于那些已逝世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人物,应该下功夫挖掘其先进事迹其对促进经济的作用,浓墨重彩地写好传记,使其成为世人学习的师表。
5、体现修志宗旨,服务经济建设。
编志的宗旨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经济建设。方志工作者除了日常给各级领导当好参谋外,最根本的是根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来选择史料,确定篇幅,写出上策的志书,从而达到长期资政化育的作用。现阶段,就《白银市志》而言,应该注意突出以下几点:一是以人为本,科学转型。这项工作虽然是在2008年3月才被国家批准、实施的,但其实质性的工作早就开始了,建议增加篇幅,重点书写。二是有些记述可延长下限,至出书为止。特别是一些人物、事迹的部分。这样,反映的资料就比较充分了。三是记述事物时,注意点明使用价值。如记山脉,旧记只记方向,距县城的路程。新志不仅要写明方位、高度、山势,还要记清物产、数量、用途,使实际工作部分随时可以考虑开发利用。四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史料记述,发挥资政作用。是不是可以考虑给一些有贡献的人物写传记,给一些重大项目写专记,以启示和鞭策后人。我想都可以考虑。
6、仔细做好总纂,做成一部样书。
方志是一个地方上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记述的事多,采写的人多,编辑的标准,体裁运用,语言风格,褒贬看法,详略要求不尽一致。因此,总纂就要完善篇目,统一文体,把掌政治观点,解决重要交叉;把握取材标准,贯通脉络问题;统一志书文风,订正史料异同,一枝笔修改,全身心投入,删繁就简,标新立异,争取将《白银市志》做成一部精品,做成一本样书,给后世留下一部资政化民的好教材。
三、需要修改和增加的几条具体意见:
内容上:
1、八个协会的省级以上会员全部列表登录(列入主要作品,获奖情况。目前只有书协、美协有、其他没有)
2、书画、摄影作品各收10多副。
3、增加收藏作品选录(字画、奇石)。
4、诗词之后增加部分古体诗。另选古诗若干,刘玉衍、周玉林、李翔凌、刘建荣、陈家璘、万全琳、张克复、袁第锐、张嘉光、王传明等,高映儒、李青松对联若干。
5、增设白银市创作出版情况统计表
概述比较凌乱、文字冗长,不精炼。第二页第八段与第一页第二段重复,都是写白银工业的,前段说白银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完美,应合为一段。第二页第四段写黄河石林是中华自然奇观,第三页倒数第二段又说“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的黄河石林2003年被评审为“国家地质公园”。概述的最后一段,“但是”,“但”语句重复组织,显得不流畅。
大事记部分记述领导活动太多,太频。关注民生的太少。象撤并乡镇、免征农业税、种田直补、退耕还林、两免一补,《平堡乡记》出版等,都应写上,而某市领导到市上某部门检查应取掉,没啥意义。
人口部分人力资源应写上。
“文联”一节中,增加“2004年10月1日至3日,由市文联、会宁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兰州、定西、白银三市艺术家相约会师楼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在会师园举行”一段。
残联的主席、理事有列表,其他没有,能否统一。
林业上应重点写哈思山水源涵养林、寿鹿山,各列一节详写。(P483)
重点旅游景点介绍(P615),象法泉寺、红罗寺、打拉池、北武学、红军渡、石林、寿鹿山、铁木山、屈吴山、会师园等。同时注意P779有名胜景观,不要重复了。
曾维群、李德山,散文创作应有一笔。
P662,高振茂段改在P663诗歌中。
P664,音乐段有修改。
P674,张其敏,省书协会员。
P675,有些市级获奖的也写了,建议取掉不写。
艺文录:
小说八家,再增,冯玉雷、路生。
散文四家,再增,李升、宋育红。
孟俊功曲:《这里是红军会师的地方》选入。
非物质文化:(P771)
靖远糁饭,靖远酸菜粉条炒肉,靖远烩菜,靖远千刀酥,靖远卤鸡,靖远张千根卤肉,靖远儒礼,靖远民歌,靖远黄河奇石等。
人物志中:靖远张慎微、张尚瀛、陈国均、陈少亭都应列上。
简介人物中,魏立堂、师级。
P1014,赵秉懿,会宁郭城人,不是新庄人。
P1016二行伏志忠与十行重复。
家谱的修撰应加上一笔,谱序收录。
白银地区金石录选若干。
文字上:
副市长、人民政府副市长应统一,以副市长为准(P27)
2名中毒死亡。后面就删去。1名处于昏迷状态,8名脱险。(P27)
P54,是日,应为月,“共”改为“发表”。
年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概念有出入,只写一年的降水量,应为年降水量,不是年平均降水量(P61)
少数民族人口分县区依次为会宁、靖远、白银区、调一下(P85)
第四节,民族,应为少数民族。因为下面实际内容是少数民族(P2),没有写汉族。
“两广一市”(P103)提法欠斟酌。
施政辑要中的书名号应当删去(P208)
递增应为递减(P213)
赵得璧(德) (P284)
联合会,缺一会字(P386)
高巷(苍)P661
对联报,改为“对联杂志”(P663)
“百家国学”改为“百佳国学”(P663)
温首明简介,加原供职。(P724)
“万斜”改为“万斛”(P739)
白银赋,放大排(P739)
P781,法泉寺一段:修改一下。取掉龙骨、墨池、月牙三泓清泉,陕西法门为上院,法泉寺为下院段,加张大千、陈立夫、范振绪等人。
P913“行程”,应为“形成”。
靖远县的概况中引用“97年”的数字,没有可比性,应用05年的数。纪年应统一,用阿拉伯为好。
塞北老树改“赛”(P989)
乌兰乡人,改乡为镇(P992)
甘肃楹联家协会,应有“家”字(P1010)
P1245,白银市进入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新闻发布会,难恪,应为“白银市召开……”。
由于看的比较粗,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有些甚至还没有见“花”,见“水”,因而,很可能说的不准,或者有说错的地方,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说的的过头的地方,也请同志们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