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老家的“跳鼓子”

(2009-02-05 07:56:17)
标签:

跳鼓

社火

太平鼓

鼓手

明军

靖远

杂谈

分类: 乌兰风韵

            老家的“跳鼓子”

 

           本文被越楚先生推荐至《新浪文化博客 》 首页

             被《龙门客栈》圈子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

             被《真情天下》论坛推荐至《新浪论坛》首页

 

 

      http://www.itp.com.cn/destination/area/UploadPic/2007111001542732.jpg

 

在我的老家靖远,人们把太平鼓叫做“跳鼓子”。

跳鼓子是每年闹元宵耍社火时的重头戏。在我的记忆中,每年大年一过,小城就弥漫被民间社火营造的浓浓的喜庆氛围之中。旱船、狮子、舞龙、芝麻滚灯······各支社火队伍有的在加紧排练,有的已经“出窝”了,开始在小城表演和向百姓拜年。在这花样众多的社火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跳鼓子。

其它社火,只有来到跟前的时候才能够听到它们的响动,而跳鼓子只要一进城,不管在哪条街巷里行进表演,它那振荡寰宇的雄宏阳刚的声音都会传进人们的耳膜。跳鼓子要是进了巷子,家家户户的窗户纸就会发出哗啦啦的震颤,那排山倒海般的锣鼓声如同一股热烈的气浪,冲进每一个院落、每一间屋子,再忙的人们都会搁下手中的活儿出门观看,小孩子们就会像脱缰的马驹子一样从家里奔出去,尾随在跳鼓子队伍的后面走街串巷,嘴里随着打击节奏念着“,咭(qia)、咭、咭咭咭”的锣鼓点一边手舞足蹈一边欢快地奔跑。在所有的社火队伍中,跳鼓子队伍后面跟的娃娃最多。

关于跳鼓子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来自古代当地的驻军。相传元朝军队曾长期占领靖地,后大明军队打败了蒙古人,明军中间来自安徽一带的将士们为了庆贺胜利,就敲起了家乡的一种鼓乐,因为这种鼓乐边敲打边跳,当地人看了以后,就把它称作“跳鼓子”。一说是由兰州、皋兰传入,也是与明军有关。据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下兰州城以后,元朝的残部盘踞在兰州城外的白塔山上,明军久攻不下,两军长期对峙。有一年元宵节,徐达让精壮军士扮成耍社火的,每人手提一筒长鼓,将兵器藏入鼓内,社火队在城内城外表演和向老百姓拜年。到了白塔山下,元军看到社火队的人每人除了手中的一把麻绳槌和一筒鼓,再无任何物什,就邀请他们上来表演社火,慰劳将士。社火队上山以后,乘其不备,打开长鼓,取出兵器,把元军残部杀了个人仰马翻,彻底消灭了元军残余势力,从此天下太平。因而,这种用麻绳槌敲打长鼓的社火就被叫做“太平鼓”。以后逐渐传入靖远,被崇文尚武的靖远人所喜爱,靖远人又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太平鼓加进了一些新花样,形成了靖远人的太平鼓打法。虽然官方仍然沿用兰州人的叫法,把它叫“太平鼓”,但靖远的老百姓却把它叫“跳鼓子”。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09-02/03/xin_483020603162593730981.jpg

和任何社火队伍一样,如果跳鼓子来到居民或者单位的门前,要是主人在门口燃放鞭炮,这就表示主人邀请,跳鼓子队伍就自动排成单队,依次进入院子。跳鼓子队伍先绕场一周,就把围观看红火的群众主动限定在一定的场地之外。一位非常精干帅气的指挥举着一面色泽艳丽的旗子左摇右摆,忽高忽低,脚板上如同安装了弹簧,跳来跳去,那些血气方刚、膀大腰圆的鼓手就抡起麻绳槌开始敲打,,咭、咭、咭咭咭”,鼓声和铜锣声配合默契,产生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跳鼓子的打法变幻莫测,鼓手的姿势有跳、跃、翻、闪、展、腾、挪等,火红色的筒鼓在鼓手的手中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花样,一会被举上头顶,一会又擦着地皮,一会鼓又像一匹马一样被鼓手骑着。打跳鼓子还有好多名堂,在自然而然的打击过程中被旗子指挥着进行变换,有“白马分鬃”、“弯弓射雕”、“策马扬鞭”、“刀劈华山”,最精彩的当数“鹞子翻身”了,这是全场表演的压轴戏,到了打这个花样的时候,锣鼓的点子就从原来的正常节奏变成了“紧锣密鼓”,矫健的鼓手们凌空而起,如骏马,如雄鹰,一米多长的筒鼓就如同一件玩具,伴随着鼓手上下翻飞,那阵势大气磅礴,蔚为壮观,惊天动地,响彻寰宇。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将屋顶上、树梢上的积雪“扑簌簌”地震落下来,经常在院子里吱吱喳喳闹腾的小麻雀,在这时候不知道都逃到哪里去了。

在老家靖远,打跳鼓子最出名、历史最久远的当数西滩村的农民跳鼓子队伍了。跳鼓子是这个村子的传统保留节目,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农民以能够成为跳鼓子队伍里面的一员而倍感自豪。我有一个堂姐夫,年轻的时候因为是西滩跳鼓子队伍的鼓手,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就是英雄人物,就非常了不起,我们对他的佩服都几乎成为崇拜。那时候,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打跳鼓子的鼓手们也没有特制的服装,就在头上勒一条白羊肚手巾,腰里扎一条红腰带,就这,平时非常一般般的姐夫看起来也是英姿飒爽,精神抖擞。有一次他们的队伍从我们巷子路过,他一手提鼓槌,一手提着一筒鼓进来,可神气了,被巷子里的娃娃们看见,他们对我都刮目相看。

老家的跳鼓子和其它社火活动一样,从春节过后的初五(俗称“出窝”)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六结束。那雄厚壮阔的鼓声,在巍巍乌兰山下、滔滔黄河之滨连年擂响,充分反映了老家的父老乡亲歌颂太平盛世、祈求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盼望庄稼大丰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不但为我们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而且也为我们传承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http://www.eyeyeye.net/images/Works/20062/eye7020306216211384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