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过多容易造成Delay?学者提出「第三人称想象法」轻松解决

标签:
第三人称计划延误想象约会it |
最近看到一篇有趣文章,登在《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学术期刊,它是说,为什么我们每次计划一件事情,永远都会「Delay」?
甚至已经将迟到的时间都算进去了,结果还是照样会迟到?
从前我们都觉得,迟交有可能是自己的问题,比方说不够努力,或「前重后轻」,也就是前面三天很轻松,后面三天「临时抱佛脚」。
但学者研究结果,其中有一个原因,竟然是因为:「计划太多」。
什么?计划太多,造成延迟?
这很有趣,研究是说,通常我们在订时程时,心中往往是盘算着,从现在开始做,做到完,要经过哪些事情?由于一定要将这些事情「想一遍」以后才能订出最后期限,所以订期限的人永远会先莫名其妙的「计划」都做完了。但,「计划」老半天,学者说,人们就会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以前的「经验」。
为何每次都会延误?难道之前的教训还不够吗?没错,我们之前可能设过同样的时程,设过了三次,也延误了三次,但到了第四次,我们依旧会延误,因为我们又开始「计划」,完全忘了前三次!学者认为,计划的人,信心太充足,总是认为更好的规画肯定可以让时程达到,但忘记我们之前的失败总是有学到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应该再被拿过来参考一下,但,只要开始计划,就不可能参考了。
也就是说,「延误的原因之一,就是计划太多!」
看到这边,或许你会不认同,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会跳起来拍案叫绝!通常如果一件事你都一直延迟,你会做什么事?
简单一点好了,如果你每次都「约会迟到」,下一次你会做什么事?
下一次赴约,你会细细想,到底「怎么样」才能不迟到?于是你开始计划,你要早一点开始穿衣,早一点搭公交车,「或许」这样就不会迟到了!也就是说,你永远真的仍在「计划」,你认为可以靠「计划」来避免迟到,完全不去思考「之前的经验」,说不定,你每次迟到就是因为约得太早,或是地点太远,但你会想办法以「计划」来打败「迟到」,而不是去参考以前的经验。这两个方法其实只有「一线之间」,试图以假设性的聪明才智来解决迟到问题,没想到,从来没去追究迟到的「真正原因」。
有趣的是,这篇研究很罕见的,除了提供这个现象,还顺便的提供了一个叫做「第三人称想象法」(Third-person imagery)的解决方案,学者建议,以后要设期限?不要从「自己」的角度想,而是强迫自己由「他/她」想。譬如想象你要去约会,怕迟到,要设时间,那么,可以想象这不是自己去约会,而是「某某人去约会」,自己好像在看一场自己在里面演的电影,学者做了四场实验,要求以这种「第三人称想象法」来规画期限,结果发现,他们竟然可以更有效的分配时间,不再迟到。
期限设了就是要达成,没达成的期限,就失去了期限的意义,呵,原来「设期限」这件事也有一些大家还不知道的学问在。
(图片来源:Werner Ku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