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眼中的EQ vs. 员工眼中的EQ

标签:
美国测量社交多媒体实验室追踪器it |
现代的办公室已经有「拿悠游卡开门」的门禁系统,接上云端计算机,就成了一个超强的「追踪器」,记录每个员工上下班的时间、进出入的时间,这周看到美国一间公司推出更新一代的「员工追踪器」,可以记录员工在「办公室内」,走到哪里,做了什么事!
厉害吧!这个特殊机器被称为「sociometric badge」(社交测量卡),当年由MIT多媒体实验室所发明,由一间叫Sociometric Solutions代理发给每个员工配带在身上,不过,美国人注重隐私,「社交测量卡」并不是给老板监视员工用的,而是另有一个和「EQ」相关的用途。这间制卡公司目前只有五个人,文章一句话就说明了这个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我们很赚钱!(we’re very profitable)」
企业拿这个产品来干什么,为何需求度会这么高,卖这么好?
原来,「社交测量卡」是专门测量每个员工「有没有充份和其它同事互动」?里面装一颗小麦克风,计算你在办公室讲了多少话、听别人讲了多少话;另外还有一个加速仪,可以看出现在你是「静坐」着,还是正在「走动」中?然后还有一个红外线侦测仪,当你面对其它人说话,你的机器会侦测到对方的机器,对方的机器也会侦测到你的机器……。总之,综合以上的信息,当一间公司的人员都各配带一张「社交测量卡」,经过大约一~二个月后,他们可以透过各人记录下来的数据来分析此人在一整天中有多少时间待在自己座位,有多少时间「晃」到办公室的其它地方,和其它同事哈啦聊天;当这些数据又和这些人的职位、部门、位阶、年资…做比较之后,可以计算出哪些同事是在「互动」上面是比较频繁、比较成功的,哪些又是需要加强的。此外,当整个部门、整间公司人人配带「社交测量卡」,也可以看出哪一个部门是「冷冰冰部门」,常拒其它同事于千里之外。
你说,上班就上班,干嘛要和其它人交流?
这个机器,老板超喜欢!这就是美国的老板对员工的「EQ期待」--欧美的概念就是要员工「大量互动」,欧美式的演讲,台上的老师/讲者一定要大家「尽量互动」,就是要把一间教室弄得闹哄哄的,一大堆有用的没用的问题被丢出来,再被丢回去,才是最好的团队合作方式,他们很注重「你要讲出来」(talk out),大家都讲出来,这个企业齿轮才能运作;另外美国人也对一些报告深信不疑,比方说美国银行曾对他们整个客服部门人员做互动的研究,结果发现愈常和同事说话的人,他的「压力指数」就愈低,愈感到轻松、无压力,快速的处理公事。
从这边,我想到一件事──
我发现,EQ已经成了职场的重要特质,但,有没有人发现,老板对「EQ」,和员工对「EQ」的看法不太一样!
就像这个「社交测量卡」,老板强迫员工安装,想看看员工是否有常常和其它同事互动?没有都死坐在座位上、自己做自己的事?但员工会想,我只要把工作做好,你还有什么好挑的!
我也已经很努力的把工作做好,我把工作做得甚至比那些天天「串门子」的那些同事都还好,你这个老板还要装一个「社交测量卡」在我身上,告诉我我对其他同事不够热情?
EQ这个字,会不会对我太不公平了点?
在东方,老板眼中的EQ,和员工眼中的EQ,差异也不小──
你找一个东方主管来问问,觉得下面哪一个人EQ最高?主管一定会指名一位「抗压力强」的,也就是同事找他做什么事,一定「逆来顺受」,最后大家都对此人很是喜欢,成为同事眼中的开心果;主管眼中的此人,很有可能倾向「不怎么能言善道」,不见得非常主动和同事交朋友,但就是整个人一团和气、非常的「温顺」、成为大家的好帮手,这叫「老板眼中的EQ」。
但,你找一个「员工」来问问,怎样才是EQ高?他会说,EQ高就是善交朋友,有领导特质,大家都喜欢他;此人应该是能言善道的,且善于经营自己与同事的关系或自己与上司的关系;他应该是聪明绝顶,常常主动出手帮助别人,不一定什么都接受,但是会协助去协调……这叫做「员工眼中的EQ」。
换句话说,老板眼中的EQ,和员工眼中的EQ,唯一的共通点只剩「大家都喜欢他」,其它的特质,两种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人!
一个是很能言善道(员工版),另一个不怎么能言善道(老板版)。
一个是逆来顺受(老板版),一个是站出来领导调和(员工版)。
一个是憨厚老实(老板版),另一个是弹性灵活(员工版)……。
谁才是EQ?
目前的职场还是将「EQ」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里面的内容,经过一些年来,已经被扭曲了;老板和员工不同调,不宜再过份强调「EQ」这件事了。在东方的职场里,已没有任何「社交测量卡」可以测量出此人的EQ,或是此部门的EQ有多高或多低,也就是这样,EQ几乎沦为空谈;我认为,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最重要,正确的员工让他做最感兴趣的事情最重要,别再搬出一个「EQ」,设一个没必要的压力、一些没必要的「社交测量卡」,继续做一场遥不可及、各怀各梦的「空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