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宏硅谷别学北极熊黄炎松周宏泰it |
(图:Mr.6白砖会:高阶白领主管发言)
这两天硅谷在热一篇报告,这份报告是出自于一位才18岁的大一学生和他的伙伴们,这位学生叫做Max
Marmer,跑出来开了一间创业家服务公司Blackbox,然后很认真的做了一个「The Startup Genome
Report」研究,打算找出成功的新创公司的特质在哪里?这个年轻的团队分析了一共650间早期的新创公司,研究他们总共拿了多少资金、做了多少事情,这份报告长达67页──最后,我读了好几篇报导的文章,他们对于这篇报告的总结,都是说,它是在鼓励「业师、合作、互相帮助」──
比方说,他们发现,当一间新创公司的傻乎乎的年轻人有一位「业师」(mentor),帮助你随时监控状况,那么最后可以募得7倍多的钱、使用者成长也是3.5倍。若没业师,也要朋友,若是没朋友、独自一人出来创业的,那么会别人还晚了3.6倍的时间才会成功。最佳状况是二人是「异业」的相约一起出来创业,尤其是一个懂技术、一个懂商业,他们的使用者成长速度是其它的2.9倍,过度投资或成长的机会也少了19%。无论有没有朋友,创业的过程要到成功的那一天,往往比创业家原先预估的还「晚」了2~3倍长的时间,这段时间,朋友、业师的帮忙更为重要了!
这样的一篇报告,更坚定「Mr.6白砖会」的努力,我们这次加入了「桌长」,让每一桌都有一位最重量级的人物来率领讨论和用餐,这一次的白砖会,若无意外,我们三个桌子的桌长应该分别是「资深人资人士」、「资深网络人士」、「资深律师」(这次报名的来宾们,法律背景的特多),有兴趣者欢迎报名本周六的第二次Mr.6白砖会,时间就在这个星期六(6月4日)的中午11:30~13:30,地点在台北101的85楼观景餐厅包厢,一同用餐、交朋友。
看到这位硅谷18岁少年,做出的这份「成功创业家分析报告」,我想起我在2004年也曾在硅谷访谈20几位创业家,当时也是和这位少年一样,傻乎乎的想找出创业家的人格特质在哪里?我抱着一个决心:访问完这些创业者,就算没办法出书、就算这段时间的日子都浪费掉了,至少我还「见到」并「访谈」了这些成功创业家,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也获得未来的人脉;硅谷是全球难得可以让你坐到亿万富翁的家里、让亿万富翁亲自敞开心胸与你深谈的地点,那段时间对我来说,学习很多。后来也出版了《别学北极熊》一书。
我想节录一段《别学北极熊》书中,当年所整理出来的「学习」的重要,这一个特质,我叫做「从别人那里偷经验」──
(节录于《别学北极熊》、2004年10月出版,作者/刘威麟)
好几位科技富翁一再的跟我强调,「学习」就是他们的秘密武器。面对天天都在变化的科技万象世界,「学习」会成为科技富翁的致胜所必要的特质之一,并不令人感到太意外,但是,科技富翁的所谓「乐在学习」,和一般一再提倡成陈腔滥调的「学习」仍然相当的不一样。
科技富翁对于「学习」,丝毫没有被强迫的感觉。他们学习,绝不是因为他们听多了「不学习就会被科技业的竞争给淘汰」,或「不学习就无法成为顶尖科技人」,被逼得非得赶快学习不可,而是深深的相信「学习」对他们可以有直接的帮助。科技富翁绝不把学习当作讨厌的「功课」,反而把它当作「秘密武器」、「截径」、「机会」…,以致于他们只要一碰到任何可以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总会高兴的一把抓下来。科技富翁面对「学习」的机会,不像一个徒弟在聆听庭训,反而像是一个孩子拿到礼物!
问科技富翁他们「如何学习」,他们总会眼睛一亮。那种光芒,比我问到他们「有哪些成就」时还要亮,彷佛他们有太多有趣的学习经验想跟我分享。我还以为,以他们这么有主张、有霸气的人,应该不愿意谈起他们当年还是学徒的时候向谁学过甚么东西。结果,科技富翁不但不会吝于谈这些,而且还聊得非常有劲,讲起当初懵懂之时,看了这么一本书,见了这么一个人,讲着讲着,他们的眼角还会隐隐泛起泪光…。
科技之路上是没有指示牌的,很多人在这条科技之路上加速狂飙,照着「IT软件成功」、「HR副总职位」、「卖配股变大富翁」指示牌走,走了一阵,双向道突变单行道,前方的路突然岔成五条,聪明人大可以靠自己摸索来走这条难走的路,走到最后,走进山谷里,兜了五年,回到原点;更聪明的人,则会停下来,问路。
人称华人EDA教父、成功在硅谷创立多间公司的的黄炎松,说明自己在科技界成功了三十几年来,如何不断的「问路」。他很久以前就领悟到一个道理:牛顿耗了一生的时间,去研究出很多个科学定律,写在课本里。现在的中学生,只要几个月就可以把牛顿「一生的心血」全都学进脑袋里。对黄炎松来说,那些枯燥的大部头课本、参考书,就像是科技之路上的「地图」,都是从前的人竭尽一生心血所换来的智慧,而我们只要以非常便宜的钱,就能买到这么多跨越时空近乎无价之宝的前人智慧结晶,每本书都在帮助后人省好多好多的时间。「看一本书,薄薄的,不会你花多少时间。」黄炎松抱着一种「捡到便宜」的欣喜:「最后学得却很多。」
好几位科技富翁,和我说到一半,突然想起甚么,就会说:「等一等,我拿一个好东西给你看看,你就知道我在讲甚么。」
然后,科技富翁就会像「多啦A梦」一样从怀里取出宝物。有位科技富翁,拿出他的PDA送到我面前,正是《高效率人士的7个习惯》的重点,已经被他抄在PDA里随身携带,反复出来温习。另一位科技富翁,则拿来一本《孙子兵法》,访谈之中,随时都引出兵法和佛经里的教训,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熟练度,反复配合他所举的所有成功案例上。还有一位科技富翁,转身跑进书房,捧拿了好几本书出来,「这篮球教练讲的话很有启发性,这本创业家的成功之道很值得一读,这篇『菜根谭』是我治业处事的方针……。」这些都是他的宝贝,不肯让我借走,特别用家里的复印机,全都印了一份给我。科技富翁对于他们的书,彷佛比家中的古董更小心保护。
读书之外,科技富翁更崇尚的,是从「人」所直接学来的信息。我发现,科技富翁虽然才华洋溢,对自己信心十足,豪气千云,一吐气就是一条黄河,但他们却从不会觉得别人一定比他们差。现任美西玉山科技协会的创业家龚行宪说:「如果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差,心房的门就会关上,不可能学习了。」
「humble」(谦逊)这个字,常常出自科技富翁之口。「做为科技创新者,一定要学会谦逊,」取得美国资金回国创业的陈凯说:「永远不要以为,这件事就这样罢,自己完全知道该怎么做了。」永远要张开耳朵,开敞心房,听一听其它人是怎么做的。
被媒体尊称为「Dr. DNA」的科技富翁方瑞贤也表示,他在创业的时候,也曾经参考过很多间成功的公司,看看他们怎么做。尽管这些都是令他讨厌的竞争对手,他还是会去看看这些公司有什么优点,再回头看看自己还需要进步哪些地方。
《读书最后一名、赚钱第一名》一书中,超级业务员高振兴口述他如何从「全班最后一名」,到「全班赚钱第一名」。自栩为「copy大王」的他,在书中引了他的座右铭「copy别人武功,远比自创武功轻松」。
自创人才猎头公司的郭佩君曾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印度人,从很好的学校毕业,进入某家科技公司做工程师,在技术上一直都表现得非常优秀。他常想,奇怪,一年一年过去,已经进公司十几年了,其它人要不就走掉,要不就升迁,只有自己还在原地。这位工程师以为,应该是自己身为印度人,在美国公司总会比较吃亏,但等到团队里其它的外籍同事都一一升迁或外调要职后,他实在受不了,决定找出原因,于是,有天,他想办法约了一位在营销部门的经理吃中饭,请教他,以营销的角度以及对这公司的了解,像他这样的一个工程师该怎么在这家公司突破?
这位营销部门的经理,第一件事就先把印度人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嗯,假如我是你,会换一双好的鞋子。」印度人吓一跳,没想到她会这么说。「除了鞋子,把衣服也换一换……。还有声音。你讲话的声音可以再大声一点…,开会的时候,用你的大嗓门,多多表现。」
这位印度人得到这些答案,觉得莫名其妙,但又碍于没有其它方法,只好照作试试。隔天,他就照着营销经理的建议,穿了很正式的服装来上班,让同事对着他指指点点。很快的,他学会在会议中会拍桌子,大声的把他的意见讲出来。果然,一两年后,经理的位子就给他了!当了主管职,他继续去学习管理,把握各次出差的机会,也抢着报名参加各式各样的国际会议。最近,他刚满五十岁,已经做到企业的副总裁,看他爬升的速度,简直像是做直升机。
当然,这故事不见得适用于其它企业,郭佩君只是强调,这位工程师的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动手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知道该改变,但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勇于去请教别人,得到了宝贵的意见,也扭转了人生!
国内大科技公司如台积电,近年开始试办「人生导师」(mentor)制,科技富翁则早在很久以前,就似乎都非常热中的主动的与年纪、经验、实力比他强的人讨教,四处拜取「人生导师」。只要科技富翁一讲起这些曾经给他们宝贵意见的「人生导师」,总常常讲好久都讲不完。
「世上的人很多,但成功的路却很少。」黄炎松说:「所以,每一位成功的人,都是很值得学习的。」所以,他在做科技创业的重要决定前,都会花一点点时间,去看看那些成功的人是怎么成功的。有些年轻创业家,觉得自己很行,常常就懒的做这一步,想「硬干」下去。「要『硬干』也可以,只是到头来,会发现花的时间多好几倍!」黄炎松肯定的说。
科技富翁陈宏当初刚到人生地不熟的美国硅谷,准备开始发展事业时,先到当地的科技社团华源协会做义工。当时的会长林元凯,是已有成就之人,很多年轻人,看到林元凯这种成功人士,都只敢跟他握个手、交换名片,并未抓住机会深谈,也不可能拿到甚么好建议。在社团很活跃陈宏却和一般年轻人不同,常常能藉义工职务之便,和一股「初生之犊」的勇气,向林元凯讨教创业和科技的看法,受益良多。「要多找『有智慧』的朋友。他们的影响,真的很大。」陈宏说。
看过无数创业公司起起落落的创投家谢忠高则观察到,很多科技富翁都是懂得黏在前辈旁边学习,等到学够了功夫,再出来独当一面。他研究这么多不同的创业成功故事,发现最容易成功的模式,就是先找一位「曾经成功过的人」,等他准备开第二家公司的时候,找机会跟在他身边一起创业,顺便看看他怎么开公司,从旁观察他如何处理技术以外的那些财务、客户、供货商、人事等。此外,从身边的学长姐、亲族长辈的朋友中多找一些「智囊团」,最好是能在比自己年长五岁的年龄层找一群、年长十五岁的再找一群,你会发现,大家都很愿意为你「把脉」。
谢忠高也建议,「特助」这种工作,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他从前曾跟在台湾最资深的创投家徐大麟旁边做特助,对于后来创业和现在的创投工作,帮助很大。他对科技界的研究与见解,很多也都是从当特助的那时候学习来的。
有实力成为下一个科技富翁的年轻人,因为实力够,就觉得自己很行,不太相信前辈讲的话。朱敏表示,这样的心态,反而扼杀了这些年轻人的未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成不了科技富翁。
公司在美国上市的著名创业家朱敏表示:「若没有请教的机会,对年轻人反而是很大的内伤。」朱敏举例,有些很有办法的年轻人,一毕业就找到了很好的工作,还没有甚么经验,就变成了某大公司的营销处处长。这时候,他们为了求表现,不好意思屈身去向他属下的小职员问传单怎么做,当然也不能请教上面的人,所以就只好装作「甚么都很懂」,慢慢的变成「空壳一个」,最后在公司里高不成低不就,爬不上去,又不能自降职阶。
才华洋溢的年轻人,刚毕业就拿得到创业资金,自以为甚么都会,就关在公司里,闭门造车。当年以天价把公司卖给甲骨文的周宏泰就说,创业初期的年轻人,往往犯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好好准备」,很多创业家,一开始就很忙,就足不出户,以为做出一个好东西,就可以卖;若可以卖,就可以赚钱。「工程师,常犯了『紧咬一处不放』的错误!」周宏泰建议:「应该多出去看看,多接触别人,多把自己的东西跟别人讲。」做出东西却卖不出去,「内伤」就重了。
周宏泰当年就知道,一定要出门讨教。他想,若能找到在外面成功过的资深人士,进入他新公司的董事会,一定能为自己成功的机率更向上翻升,他也真很幸运,真的找到了当时还在IBM、大他十五届的学长刘英武,进入他小小公司的董事会。创业之初有很多问题,周宏泰的「讨教电话」,常常在三更半夜打到刘英武家。刘英武姜是老的辣,也没让小伙子失望。周宏泰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时候他自己为公司做预算,做了几下,自觉得不错了,想起应该问问刘英武的意见再做最后定夺,没想到刘英武看了马上说:「不,你们都懂得太粗浅,这种东西要请专业的会计师来做才行。」二话不说,刘马上请了当时他公司里的大老财务长,亲自帮周宏泰计算。
科技富翁陈宏也有过类似周宏泰的经验,只是周宏泰采纳了建议,陈宏却没听进去。当初陈宏的股票上市,一口气涨到七十五元的高价,就高兴的跑去找当时他的「人生导师」之一的黄炎松,没想到黄炎松竟说了一串杀风景的建议,表示他做的东西太散了,东打西打,不好,不好,应该专注在某项东西上面。黄有次还跟他说:「你这股票喔,有五元就要偷笑了。」
那时候陈宏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对于黄炎松的建议,只是「哈哈」几声,哪会把这样的话放在心里。果然过了一阵子,他的股票随着大盘,真的崩了,伤得不轻。陈宏苦笑着说,那时候若听黄炎松的话,卖股票所得的财产,要比现在还多好几倍哪!
陈宏回想,他的人生导师给他公司的建议,最后有九成以上,都证明对方是对的!这些科技富翁既然能走出来这条路,一定有原因的,自然也有他们的智慧在。他们有时就是一种直觉,一种判断能力,称之为「第六感」也行,总之,年轻人是无法马上就学起来的。陈宏非常认真的建议:「所以,除非你能找到很好的理由,证明他说的是错的,否则,最好还是信了他吧!」
(注:因字数太多,下次有空再分享该篇章剩下的给大家)
https://spreadsheets.google.com/viewform?formkey=dFBuNHBGUDJJclZBQVRsWTQ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