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拉登事件有感:网络上流传的东西,真的有够「假」?

标签:
it |
今日忙碌,遂以在非凡新闻周刊的专栏文章分享--
上周宾拉登被美军海豹部队突袭事件,由于事出突然,全球媒体一阵慌乱,一张号称是宾拉登的最后遗照,看起来几假乱真,甚至一度登上很多主流媒体,直到最后被指认出显然是从一张宾拉登的档案照片直接Photoshop修改过才停歇。
其实,那不是唯一的假造事件。在同一时间,美国的网络上也流传一则由已故的黑人意见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所讲的话:「尽管我为上千个罹难者致哀,我也不会为某个人的死亡而庆祝,就算他是敌人亦同。」(I mourn the loss of thousands of precious lives, but I will not rejoice in the death of one, not even an enemy.)。这句话,听在宾拉登死亡的那一天,显然特别适合;许多美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彻夜聚集在华府、纽约市集会「庆贺」宾拉登的死亡,其实并不赞同,因此,当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传出,立刻引起回响,说不定多多少少也对其他准备出门「庆祝」的美国老小产生了制止的作用,由美国人所尊敬的马丁路德金,制止了美国人再进一步的在媒体摄影机的镜头前大声庆祝!
后来经专家查出,马丁路德金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
有趣的是,没人敢承认自己假造遗照,但这句「假马丁路德金」,竟然有两位以上的美国网友自称是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位男网友说:「是我借用了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的『Strength
to
love』作品,将一段很长的引言缩成短短一句,再加入我自己的一些感想,抱歉啦!」另一位女网友,比较真实一点,还附上她在之前就写的一段Facebook脸书的留言,留言时间的确就在宾拉登事件当天,因此可信度较高。
有趣的来了。如果这位比较真实的女网友,真的是马丁路德金的留言的作者,那在在证明了网络的渲染力──
她在当天的留言,其实只有大约18个人按「赞」介绍给其它朋友,留言的也不超过五个人。而这位女网友在微网志Twitter上也只有300个「粉丝」,换句话说,她的「声音」并不大,怎么可以创造出这样的「声量」?
从这位女网友的反应,可看出她相当的惊慌:「我真的吓到了,我微小的声音竟然引发了这么深度的网络上的争议。」
对啊!她的声音如此微小,为何可以如此的大?
追朔她爆红的过程,就会发现,没错,她刚写下那篇假马丁路德金的名言,的确只有不超过三十个人看到,但接下来,这三十个人之中,有其中一位,传给了另一位朋友,而那位朋友刚好拥有1万多名粉丝,虽然不够多,但已经足够让这位小女子的一句假马丁路德金名言,告诉更多的人……。就这样,传了出去。
不只这样,当天也有其它「假引言」四处流窜着,包括马克吐温一句「我从来不会诅咒一个人死去,但我的确曾经以很愉悦的心情阅读过某些讣文。」(I’ve never wished a man dead, but I have read some obituaries with great pleasure),而这句也被证明,马克吐温从来没有说过,但还是来不及了,早就已经传到整个网络都知道了。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假造时代」,国际事件发生当下,大家都有「感想」,你想想,几亿颗脑袋,想出一句大家都感同身受的名言,绝非难事!若又被有心人再冠上名人的名字,在当下的氛围,可能就瞬间传遍全球了。
这个年代,尽管网络四通八达,网络的搜寻引擎极为强大,但更多的伪造事件也在同一时间传遍全球,你很难去找到到底这句话是真的、是假的?还没来得及确认,就已经透过主流媒体传出,甚至到后来,知道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是假的」,仍然不及当初看到这句话的人还多,于是,马丁路德金真的「被迫」讲了这句话了。看来这种事件不会停息,还会愈来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