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配的爱情故事变成票房毒药,谈变调的「脸书爆红营销」

标签:
新加坡老少配营销粉丝团爱情故事it |
最近一直想写一个主题,直到昨日,乱逛逛到一篇上个月在新加坡发生的「失败的营销个案」,才觉得可以写这个主题。
上个月初,新加坡出现一对「老少配」,男的叫Mark,今年才23岁,女方叫Audrey,今年47岁,两人相差24岁,女方等于是男方岁数的二倍。这位爱得死去活来的男青年,上网控诉他的家人,不肯支持他们的爱情,不愿参加他们的婚礼,于是,将他的悲剧式的凄迷的爱情故事,一一的po到了人潮最多的Facebook!
他们的故事真的曲折,尤其女方还已经有一个女儿,连女方的女儿都反对这个婚姻。「不过,我们彼此非常相爱。」女方说。而他们大胆的「老少配」的照片,也大剌剌的贴到了Facebook上。
他们成立了一个粉丝团名为「Calling out for Blessings」,向外界寻求祝福。男方说,他绝对不会放弃!网友看到了,开始向这个粉丝团留言,也立刻吸引了当地媒体的报导。
不过,过了一阵子,来到这个老少配的页面,网友竟然看到一行「警语」──
「这是一场营销活动。」
什么?
「(这场活动)希望透过朋友传出一个讯息──人生中没有固定的事,举凡掉进爱河、或是遇见阻碍、还是遇到挑战等等都有可能发生。这场活动的目的,是透过Mark和Audrey这个虚设的爱情故事,让粉丝能一瞥『人生的脆弱』;他们想办法与一切对抗,争取他们所相信的道理,却被全盘的反对与排挤。」
最后这边再加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后面也标明了,策画这场「营销活动」的是一家保险公司。据报导,新加坡的网友知道这原来不是真的老少配,非常生气!认为他们「被骗了」!结果是,网友开始讨厌这家公司,有人希望这家公司最好快点倒!而这家公司愈描愈黑,还加了一句:「为什么要这样骗大众?是因为这样大众才能真的切身感受到此情境,不会在一开始就因为『这是广告』而无法进入情境。」搞得网友更是气得毛毛的!现在,这一个粉丝团以及这一场营销活动,都已经被Facebook删除掉了,什么也看不到。
新加坡的企业其实还蛮敢搞这种活动的,同样是在新加坡,另外还曾有一场变调的营销活动,是发生在某条路上的清晨二点钟,有人拍到了「一只黑熊」!警察马上被找过来了,总共12名新加坡动物员的人员、4名警员、3名保育人士前来搜捕大黑熊,后来没找到,上了报纸,有一间公司才主动与警方联络。原来,是「飞利浦」的新加坡分公司,他们请一个人故意扮成黑熊,公司还跳出来承认,这些都是他们干的,为了要…嗯,宣传他们一支新的电胡刀品牌!但这次的宣传,却惊动了当地,公司有可能被罚1000元新币。
你说,1000元新币,就这样上了媒体,结果,比原本要买这些媒体的营销预算还要低很多!但我想,无论是飞利浦,或是那家「老少配」的保险公司,他们并不一定想省成本。
因为,省成本不必冒这么大的风险,有可能擦枪走火,有可能引起民众反感,甚至负责人去罚款或被告。我猜,比较有可能的是,这两家公司原欲进行的是一场「超大型网络营销」,他们并没有想省下预算,只是想透过Facebook,创造出「连广告都达不到的效应」。
以台湾这边网友比较熟知的例子来看,我们来看看一些「连广告都自叹不如的广告」,比方说最近两位女主持人的「送鞋事件」,以及前阵子某日本足球球员的球鞋「义卖事件」,或是某政府官员的「公文包事件」;若广告来看,来看看「控八控控」的电视广告,或是之前瑶瑶的广告……这些都是不只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创造了「远超出广到」的效果,最后的结果已经不是让受众看到「广告」,而是造成一大波的社会人挂在嘴边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而且变成大家在这几年共同的记忆。如果你希望达成这么大的营销效果,的确,死板板的拍广告绝对不是办法,而,透过Facebook这个「多声道」的传送管道,绝对是一个好办法,但,一定要走这些骗人、搞笑、惊吓…的路线吗?
不!它们有点搞错,或许,在Facebook之前的时代,必须要透过这种方法来传播,但,现在有了Facebook,爆红并不需要上到主流媒体,不需要到这么大的程度;但现在对这种「超大型社群营销」已经有这样的误解,让那些默默的红的真的靠一个传一个开展的社群(朋友)营销,反而更形可贵。
近期Mr.6团队创造几个案例,在极短的时间内,带来「几十万」个粉丝,其中70%是精准的目标客户,这样的营销活动,完全不惊动到主流媒体,只在朋友之间,默默的传递着、传送着、传流着。最近我们对大型活动有些新的想法,若贵公司有兴趣透过Facebook进行「极大型」营销活动,欢迎填写此窗体报名,我们可到贵公司拜访进行新一季的「Mr.6团队请益之旅」,和您分享如何举办更大型、更有效果的Facebook营销活动。
大型社群营销,绝对可以不必搞笑、不必骗人、不必冒险,也可以设计出一传十十传百的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