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经网站BI以话题「八卦化」而获利,应该被批评吗?

(2011-03-16 19:20:31)
标签:

it

财经网站BI以话题「八卦化」而获利,应该被批评吗?

 

 

今日忙碌,以《非凡新闻周刊》专栏文章分享给各位,这是最近又一桩的「网络媒体」事件──

最近又有一间在线媒体传出「获利」捷报,这是「Business Insider」(简称BI),他们原本已经传出是AOL点名购买的下一个目标,就在这时候传出「获利」,自以为是个好消息,没想到,引发网络界一些批评的声音!

BI是由一位知名的华尔街分析师Henry Blodget所创立的网络财经网站,收集一些部落客的评论与新闻评析,这次BI宣布获利:「我们终于转亏为盈!」喊得如此大声,让人非常期待,今年BI到底是赚了多少钱?

结果一看,去年BI从广告来的营收高达480万美元(台币1.4亿),而盈余则只有2,127美元(台币6万元),这个小小的盈余数字,虽有一些网络人评为「一大步前的一小步」,但让人不禁莞尔,这样的数字有必要高兴成这样吗

甚至,引来一些更尖锐的批评──

其中,以CNET的专栏作家Tom Foremski的评论最为直接,首先,他摊开了BI的流量,一个月总共有高达800万的读者,在同级的网络媒体中算是相当高的,而它的营收是480万元,听起来高,其实不怎样,因为每个人的广告营收大约为0.62美元,相当低。

另外重要的是,这位专栏作家也发现,像这种财经网站,为了吸引大量的读者,近一两年来大量的引进一些「不太正经」的文章,以夸张的主标题、和财经不相关的内容来吸引点击。比方说,「5万美元的失败创业反而一晚成功」、「你想知道为何一年卖12美元比一年卖9.99美元还容易让人购买吗?」,看了都好想读它的文章!有些文章则像「巴西、意大利、德国的嘉年华会照片集锦」这种完全没什么「营养」的…。这位专栏作家重炮抨击:「这就是现在的在线媒体经济,也是为什么无法创造新的获利模式!」

其实这个状况不只发生在BI,许多想对流量力挽狂澜的媒体网站,也都是以这种模式,来维持着流量、维持着广告主,许多传统网络人、媒体人,看到这些媒体网站一定非常「不以为然」,不过,我倒有另一个看法──

我反而认为,就是因为有类似这位专栏作家的看法,在线媒体才反而「不容易」转到新的获利模式!

这位专栏作家的存在,反而是在线媒体再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怎么说呢?我写部落格写了四年,每日早上一篇文章的天天供文给读者,读者也直接以流量、Facebook赞数、留言来「回馈」,我清楚的了解到文章类性与读者的关系──我发现,在线读者的「口味」,「变幻」极快,四年来我自己经过不下五~六次的写作方向大调整,才存活了下来;如果还为了自己的那块招牌而坚持「一定要写哪些题目」,最后是无法得到读者的。

我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媒体,注重的是「真实」,但,也要「顾到」到读者的不断变幻的口味,而读者的口味是客观的、没有所谓「对或错」。只要读者喜欢,在某个角度来看,它就是对的!BI也只创立三年、45位全职员工,在三年内能够损益两平,表示他们真的有顾及读者的需求,接下来他们反而应该更多样化的提供每天的文章,让它成为「精神食粮」──

精神食粮不应该像课本一样,读了会睡着。反而,应该读了之后,一天都是好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