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赛门铁克报告另类解读

(2009-03-21 22:36:32)
标签:

杂谈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9/03/a110.jpg

昨天有一则关于网路的研究,让我很有感触,让我啰嗦一点,带着大家慢慢走一次──

这是由赛门铁克(Symantec)第二年推出「诺顿线上生活报告」(好棒的报告,是吧)。他们一共调查了9000名实验对象,其中有6427位大人、2614位孩子,大人之中有1297位是父母。对象居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义大利、瑞典…还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非欧美国家。

这份报告充满各种数字、百分比,探讨的主题很广,其中最受到欧美媒体注意仍是现在最夯的题目──「Facebook Parenting」,也就是现代父母与小孩在「线上」的「第三类接触」。大家对网站,尤其是像Facebook这类的网站都有一个印象。大人不玩,孩子 玩;孩子爱Facebook如同他们每天在外面和朋友吃饭打浑,而老人喜欢在家躺摇椅看电视。所以,妈妈们也会偷偷看孩子在网路上玩什么,感觉上网路是一 个很危险、很多毒蛇猛兽的地方!

多少个夜晚,妈妈在餐桌上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过的如何?孩子回答一遍后,等一下回到楼上,孩子坐回他的电脑,父母也坐到他们的电脑,房门一关,「谍对谍」才刚要开始──

这份报告说,在去年只有25%的父母会注意孩子上网的状况,到了今年已狂升到 37%。这种「谍对谍」有的是公开的,譬如在澳洲,已有高达 23%接近四分之一的孩子在社群网站会加入父母为他们的「好友」,为全球最高。但有些则是「秘密」的,有蛮高比例的父母也开始使用类似「网路守门员」的软体工具挡住或监看孩子使用的网站,使用比例最高的国家是英国,另外这报告说每五个小孩就有一个曾在网路上「干坏事」被父母抓到,虽然报导并没有说是什么坏事。

不过,大人与小孩在线上的「谍对谍」,真如表面这么简单吗?这报告也发现大人与小孩在这场「谍对谍」之中,对彼此的认知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天差地远。他们问大人,你认为你的孩子一周都上网几小时?大人的平均回答是「18.8小时」,但问问孩子诚恳的答案,孩子的平均答案却高达「43.5小时」, 比大人想的还偷偷多了2.4倍。孩子似乎也「误解」大人对他们上网习惯的了解,以澳洲来说,只有65%的孩子有把握的说,他们的父母完全知道他在网路上干 什么!但是,却有高达86%的父母有把握的认为他们完全知道自己孩子在网路上干什么!到底是谁没搞清楚谁知道谁在干什么?到底是父母误以为井口就是网路的 天空,还是孩子小看了父母spy的神通广大,我就不知道了。

但,干嘛知道呢!

最近,人们开始打社群网站的「第八层商机」(何谓第八层?请见这篇这篇)的主意。同样的Facebook(第七层),从前是拿来给哈佛大学同学一起玩玩交朋友,现在有人绞尽脑汁想想同样的Facebook如何让「父母能怎么和孩子」玩,其中的问题在哪里?讲得有点烂掉了,知道这些要干什么吗?网路这样玩下去,好无聊啊!

还好,这篇报告不止于此,它还提到了一个叫做「E-Family」的东西──这就有趣了。你看,原本吸引父母去学习「孩子的网站」的诱因是「保护孩子免于网路毒蛇猛兽的侵害」,但最终的时候,我们得到什么?

答案在三十年之后。

三十年之后,当孩子长大了,搬到其他地方居住;成立自己家庭,离开家乡,有了自己的孩子,而父母也变老了。但,当初的孩子与当初的父母之间,依然有着对方的Facebook帐号,依然保持着通email的习惯,依然会打Skype和传IM讯息……我们得到的就是这个──「E -Family」

所谓「E-Family」,就是住在远距的家庭成员,透过网路来连系。我两年前《抢先布局十年后》曾预测「远距家庭将使用更多工具维系」。不过,这报告带来一个不怎样的数字,它说,目前只有14%的上网人口是 属于「E-family」。也就是说,曾经或正在经常的透过网路和自己家人互动的只有仅仅14%而已。不过,一旦是「E-Family」,没有听过不好 的,报导说:「家庭成员的关系『肯定』有一些提升。」每十个人就有七位(70%)表示,网路对他们的家庭关系有所提升!

这70%的大,更显的14%的小。你看,全部的上网人口这么多人,竟然只有14%透过网路,和远端的家人联络

这么少?

奇怪了,哪个上网人口,没有在远方的家人?你有吗?我有吗?至少,也有超过70%的上网人口有一位或两位住在远方的长辈或兄弟姐妹吧!这些人,都是怎么和远距的家人联络的?或许实际数字要大一些,我们之前常笑称,Skype有天的Reach可能超过 100%。 你说一个Reach怎么可能大于100%,也就是说,有些明明可算是在使用的,却可能不在上网人口的法定规定内。譬如一些老阿公、老祖母,为了省钱,一定 很爱用Skype,但连电脑的键盘都不知道怎么敲,就叫孙儿帮她拨号,然后凑过来听听。只是「凑过来听听」肯定不算在使用者之中,但她却是真正在使用 Skype,而且真的需要Skype!报告说,澳洲是这方面还不错的国家,共有22%的孩子在线上与祖父母讲电话。有 些祖父母讲电话讲久了,才会开始从传IM开始学起。报导举一个例,有一位叫Anne Harper的64岁的老阿妈,居住在澳州南方的小乡村,她共有6个孙儿孙女,最小四岁,最大二十岁,都住在各城市中,平均都要一年以上才见一次面!和那 个四岁的已18个月没见面了。以前她只是电话中的一个沙哑、嘶老的声音,现在,她是比较厉害的祖母,现在不只会用Skype,还会写email,还有 Facebook帐号(真是魔法阿妈),随时可以看到孙儿孙女的照片。她比较从前,现在她完全是一个「酷阿妈」。

不过,大部份的人的状况不是如此。基本上,在那14%人口之外的86%的人,仍然就是不懂得怎么用网路与自己「直系」的最亲密的家人沟通 。对自己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的印象,就是一个住在乡下的老人,偶尔回去看几次,一生中也就只有看到这么几次。但,这是我们想的,我们可曾知道过,曾 祖父曾祖母怎么想呢?在她们眼中,我们小朋友的名字,她都曾经呼唤过,她可能记得哪个人在她面前尿湿裤子、被妈妈打,还是以前说了什么话。你没有感觉,但 对她来说,你一直是她人生中的电影的一部份,她还在专心的看电影呢!虽然这「电影」很少回来看她,每次在电话报告的永远只是那么短短的一句话:「小婷现在 上高中了,分到很好的班级。」就这一句话,让曾祖母细细的想,想像这件事。接下来三天,遇到街坊邻居就说,「我的曾孙女现在上高中,分到好班啦!」邻居与 她恭喜,她也笑咪咪的回应。

这「电影」,其实可以放映得再更快、更丰富一点。我想来借Facebook亲子关系现在在美国喊得响声震天的此刻,提醒大家,网路创业家迟早会发现「E-Family」是另一种更有趣的网站的玩法- -

「E-Family」网站?你说,不是早就有了吗?嗯,之前看美欧纷纷做出「家庭社群网站」,总会觉得,这些网站应该不是由美国人来做才对啊! GeniAmigliaMyHeritageWeRelateFamiva等等,各有不同,另外还有像OurStory.com让你写每个家庭成员的故事,有的是制作家庭专用的首页如TheFamilyPost,当然还有一些是帮你找到家谱的之前拼命打广告的OneGreatFamilyAncestry.comGenealogy.com等等。后来观察下来,发现老外就是老外,家庭关系疏远即为疏远,我看到了这些网站没骚到的「痒穴」

这些网站都带着标准的美国网站的味道──它开站的目的,就是想「reach到更多人」,这是正常的想法,网路理 论上来说本来就是六十亿人的连线,你送出的封包可能和美国总统欧巴马的封包在网路上交会,你的网站可以帮你触碰到全球的人。因为这样,它还有很多创意可 玩,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网路目前只用了5%,永远都有创意。创业家于是常常被问,你这个网站到底解决了什么需求?支支吾吾答不出,因为我们的网站本来就是 有一点点野心要改变现在的需求来的。所以,创业家现在应找的是「比较容易被认同」的,从中去创造需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容易被认同的,就是从「每人的家人」开始──创意应该集中火力在这样的网站上!

从这样角度思考,我们突然间就跳出了「族谱」的巢臼──包括我在内,之前我们所想到的「E-Family」网站点子,似乎都太着重在找来「平常疏于连络的那些远房亲戚」,都想发现自己原来和比尔盖兹有血缘关系。但事实是,我们不必做这么复杂,只要想办法帮助 网友,和他们的「直系家人」之间增加连系的频率。拿那些帮父母监控孩子上网的时间,来增加如何让更老的父母与长大的孩子在远距可以连系。如果我们可以想办法增加那个频率,就算只是从七天连络一次变成四天,从七个月变成三个星期,甚至从每天一次变成每几小时一次,这一块,是网路比较少在做的

强化「直系家庭」的关系,肯定是最容易被认同的。它和男女朋友不同,和远端亲戚不同。直系的家人是最自然与亲密的,所以我们从来不必也没有去经营这样的关系,因为不必也没有,所以就真的「什么也没有」。我们使用的都是最传统的方式,打打电话,哈啦哈啦。为什么? Why?表面上是因为「老一辈不习惯用网路」,但我的诠释是:「因为网路从来不是设计给直系家人」。就算是贵为Geni,它的梦想仍是扩张到更多的家人,而不将重点放太多已经密切连系的直系家人。对于紧密的家人来说,只要多一点点的连系、只要多一种方式的连系,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改变。不必再教育训练说我们以后可以这样来传照片,只要让他们感觉到一次,就可以了!

创业家可想的是,还有哪种方式的连系,是可行得通的?一通,就像补习班给家长的RFID卡片、以及到班的简讯一样,每个人都会买一张、也一定要买一张。直系家人就像空气一样的重样,那所有和直系家人相关的联络网站一定也是!你不想做这样的网站吗?

这部份,也可牵扯到之前热门的「远距照护」。老人可以在家里,不必定期到医院排队,就可以接受医生问诊。老人「需要」的是这个,但「最想要」的却不一定是这个。最后老人可能会以其他方式去处理「需要」,把钱花在「最想要」。老人最想要什么? 就是让他可以看到真正的孙儿。任何多一点点的连系、意想不到的连系、每天的连系,其实都能都比连到医生还要强了十倍、百倍、千倍。而网路人是可以做得到 的。也就是说,如果大家认同人口老化是必然的商业趋势,那网路创业家单单做这一块,把老人连到他们孙儿孙女,就可以赚翻了。

没办法做网站的创业家,单单使用目前有的这些,跑去帮老人开一个Facebook帐号,顺便帮他维护,有人传讯息来就打电话给老人一字字念给他听。这样的服务收取一个人一个月1000元,说不定也帮助了很多老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