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新哲学:送东西,不如送「事件」

标签:
杂谈 |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9/02/a28.jpg
送礼是我们的习惯。欠了对方的人情,所以要送礼物回去;需要和对方保持关系,所以要送礼物过去。当我们前往拜会,两手也绝对不能空空的,就算再忙,忙到最后,至少得到最近的一家超商,买一个礼盒匆匆带过去!
小时候看父母送礼,站在旁边看大人「推来推去」,好有礼貌的热热闹闹,长大后自己要送礼,却对「送礼」这件事,一度< strong>并不很能了解其中的必要性。送礼是一种买东西给人的行为,收到东西,下次就要「回礼」,回礼之后,对方也得回礼,最后赚钱的都是商人,我们则帮他们在促进民生消费。同一张钞票,若花到其他地方,会不会更有意义?而且既然送礼,就一定要送到对方心坎里,对我而言,送礼的「体验」如此质疑,要怎么送到心坎里?我的送礼的品质很不稳定,每次状况也都挣扎,当年年轻人刚出社会,必须开始送礼,花钱花得心口很痛!
不过这周末,可能是因应2月14日西洋情人节,美国提到有一篇研究还蛮好玩的(另一篇请见这里,原论文请见这里)研究,即将在《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期刊发表,科学家做了一场实验。他们是实验男女朋友之间,像情人节这种「特别的节日」里,有没有想过,到底要「送东西」,还是「带他/她去哪里玩」,或「带他/她去哪家餐厅吃饭」?
带他/她去某地方玩,也算「礼物」吗?
之前,科学家其实早已发现,其实「事件」比「物件」是更棒的礼物!同一分钱若拿去花在「事件」上,会比花在「物件」上还要快乐,犒赏自己去一趟旅行,比帮自己买一辆车子还要快乐。不过,这篇研究主要意在「纠正」之前的这个研究可能产生的错误指导。他们研究到,虽然花在「事件」会比较快乐,但,如果这「事件」……是失败的呢?
虽然请女友去吃一间餐厅,可能比买一个香奈儿包包给她还要令她快乐(是吗?),但,万一失败怎么办?
失败的事件,会比失败的物件还要「不这么不快乐?」,还是比失败的物件「更不快乐」?
没错!如果不幸送的「事件」,是一个负面的「事件」,比方说你带女友去一间新开的美式餐厅,结果那些牛肉随便洒几泡盐就给你吃原味,女友吃得气呼呼,难吃死了,那──一切浪漫化为泡影,一切都完蛋了。这次负面的「事件礼物」,可能会远比你送一个差劲的、丑陋的、重覆的皮包,对方还要记得久!所以,科学家给了一个良心的建议,除非你的女友真的说:她很想去看这部电影,然后你又真的带她去看,而且表现良好,保证她会记得非常非常的久,不然还是改送物品吧!以免一个不小心的事件,埋下未来吵架与导致分手的可能!
有趣的是,为什么「事件型」的礼物或有这样的效果/问题?
科学家说,「事件型」的礼物基本上会比「物件型」的礼物还要持久,送了以后,会留下很久的印象,这是因为,「事件」让人比较不容易融入自己的习惯(adapt more slowly),而「物件」则比较容易。所以,这些特殊的「事件」通常会让人记得比较久。
不过,有人会说,不对啊!有一个状况,让「物件」礼物有机会胜过「事件」礼物──如果你送一个物品,对方带在手上,天天都会看到,就算她已经习惯,每当有人赞美「哇这个手饰好漂亮喔,是谁送的?」妳就会想起那个「亲爱的」,然后心中一阵美好,这……又要怎么解释呢?
我自己也曾经体验过一些令我记得很久的「物件礼物」。刚生小宝宝,老婆有一个朋友,从老远的地方搬了一箱东西来送给我们,真的是一大箱!等到朋友离去后,我们一打开,发现是一整箱小盒小盒的湿纸巾。当时只想到,这个有这么必要吗?
后来,这一大箱湿纸巾,让我们近一年都不必去购买,非常方便。后来我们每次使用到湿纸巾,都会再次想起这位朋友的好意,< strong>温暖与感动也再来一次。我不相信会有任何的「事件」礼物,可以取代这么一大箱的湿纸巾!这……又要怎么解释呢?
当我看了这篇报导,想了再想,终于有了一些领悟──
那箱湿纸巾,其实并不是「物件」礼物。
因为,我们每次所想到的,并不是这个湿纸巾的好,而是那一天「送礼」的状况。
那天,这位朋友的老公,搬了这么一大箱上来,气喘吁吁的站在门口上气不接下气的问,「应……应该摆在哪里?」我们看到这一箱不知什么东西,一边惊吓的问这是什么,一边指示他,就摆在前面这个小空位,快放下来吧!直到他们解释完毕,刚当新科父母的我们,其实还是听不懂这湿纸巾是要干什么的。
后来朋友没坐多久,就说要让我们多休息、起身离开。我们看着背影,笑着说bye bye。当时还有点伤脑筋,这么一大箱的,我们自己要怎么搬回家?
回家没多久,就知道这一箱是干嘛的了。我们永远的怀念这一段只有「10分钟」的「事件」。
这场礼物看起来是个「物件」,其实根本就是一个「事件」!我想,送这么的纸巾,其实有很多种送法,可以送三小盒,也可以送一箱;送一箱可以请快递,也可以自己搬过来……每一种送法,都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事件」,最后决定我们是否记得久久的,那个「事件」好像也扮演很重要的地位,「物件」反而是其次!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常听到「送礼哲学」,好像都是围绕在「对方想要什么『东西』」,所以,最后我们的决定也都是在「东西」,我们专心去准备的也都是「东西」。但这次经由科学家的引导,我们发现,或许送礼整件事可以用一桩「事件」来看待,无论送什么礼,或许应该先想想,要「如何送出这个礼」 ?
送礼的感觉,或许不是送一个东西、买一个东西,咬咬牙付了钱,然后提过去、送!再见!这样了事。送礼的「过程」,本身也是另外一个礼。妙的是,此礼送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给对方,一个是给自己。
科学家已经告诉我们,心灵的回报,当场发生的事情回报得最多,所以,我们以后送礼应该别忘记「这是一起的体验」,看起来是我送礼,其实我在体验,你也在体验。
同一个事件,送给两个人,很划算!
无论是送礼,还是送事件,都要设计一段「送」的流程,让每一次的「送」都是在代表我们这段友谊的含意。我们彼此送礼,是我们在一起体验一段事情,让这一段送礼的记忆留在心里无法忘记。我不确定自己可否真的实行这个概念,不过无论是以多交朋友或体验人生角度来看,我们都真应该快快的学会这个「事件重于物件」的送礼新哲学。
图片来源:http://www.carrierclin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