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意义

标签:
杂谈 |
最近传出好消息:《网路红事件》已经再版!我听了小小的吁了一口气。今天想再沉淀一天,我想写一下,昨天突然而来的一个小感想。
为何吁这一口气?我以作者的身份,对出书这件事的一个小小感想。我不是专业出版人,专业出版与出版与网路趋势是由另一位知名部落客也是一直带给我想法的出版与网路高手老猫,每次见面他都给我不一样的思维(在之前文章皆有提到),我只是以「作者」的身份来分享另一个感动与感受。
和许多部落客不同,我是先写书、再写部落格。虽然在1992年就写中文日记,但一直到2000年进史丹佛后才开始学中文打字,之前我都是用英文的。当时才刚学会中文打字的我,就创办史丹佛同学会的newsletter,好玩的、小小的电子报,找同学来写几篇文章,自己曾写一篇和王文华学长呼应形容史丹佛的男女平衡种种,现在回看起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我觉得我和「作家」就有一股缘份,知名作家张曼娟曾到矽谷办座谈会,当天记得和学生会到旧金山开会后赶快烙跑出来参加,我坐在第一排,带来家里近十她的书给曼娟老师一本一本签名。
许多部落客的转折是「开部落格」上,我的第一个转折则是在「出书」。从前我可能认为自己还颇有抱负与想法,但当在它化成一本书之前,我还只能「在心里这样认为」,直到出了书,我才初次体验到「有读者、读我的想法」是怎样的感受。为我出第一本书的宝瓶文化,也成为一生中的第一个贵人。
对我来说,写一本书向来不难。我有一些想法,有一些热忱,有一段时间,我就是不断的在思考、不断的看东西、吸收,然后……写书、写书、写书。出书以后,我也开始观察台湾的书架,我发现这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每个月出好几本,听说大部份都卖不到1000本。虽然我的书都尚有卖到2000本以上,但也一直没有突破之作。后来我对写书愈来愈没信心,认为自己还要在磨练,但又还有其他事要做,对「出版」这个动作愈来愈不积极,甚至一度还想,出书还有「意义」吗?现在走小众社会,每本书都有自己读者,阅读习惯改变造成销量大减,现在要卖超过5万本有如天方夜潭,那,不如经营部落格还比较有弹性,偶尔自己还加一点小东西在里面,书就没有这样的弹性了。
出版界或许也是这样想,所以「网路」一直是出版界开始在观察、努力整合的方向。
说到出版与网路的结合,这时候,就要来谈谈大块文化董事长、新任国策顾问也是资深文化人的郝明义先生。
我在郝先生的「希望地图」出来的时候,郝先生亲自打过来给我要求推荐,我一口气推荐几十个网路人给他,有的我不太认识,大家一起把网路弄好。我主要的想法是,这样一来我也就不必这么受到大家嘱目,可以隐身在网路人中;有了网路人的加入,也可以一起把这个网路平台做得更好。后来「希望地图」的网站果然相当成功,也出了一本书,记录这一切的点点滴滴。网路与书的结合又有一个成功案例。
此案例之后,郝先生就像一些有学习的企业家,继续产生一些网路的想法,我们一年来固定每一两个月见一次面,地点在全台北。一次又一次的会面,我才发现原来网路和出版的结合一直是郝先生有兴趣在探索的事。我讶异发现郝先生的时间真是超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须轮椅代步的他总是精神奕奕的进门,坐在椅上马上是一个精神饱满的阳光,郝先生和我说话,其实很少发言,他都是问问题,不断的问,然后会拿出他这台看似饱经风霜的笔记电脑,很酷的打开,上面贴了一个「HopeMap」。
网路与出版结合,从创投那边得来的训练告诉我,这是一个产业(出版界)的生存之道,在全球所有纸本的东西都开始寻求网路之解,报纸首当其冲,其次是杂志……书籍或许在最后,所以早点「铺路」总是好的。不过,从郝先生身上我却慢慢的有另一种感想──这感想,让我整个统合成「出版的意义」。
一度听过一句话,「要害一个人,就叫他去办杂志!」问题是如果大家都看到会受害,为何还是有人要跑去办杂志?
如果,我们把「网路」看作是出版人「求生之道」,那也未免太看不起这些出版人了!
原来,出版人甚至整个纸本媒体界,以文字为主的媒体工作者,其实还是有某种理想存在的。「出版」这个动作是要赚钱,可是里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上至董事长,下至里面的编辑、企画、行销……也都是有某种理想存在的,才会奋力投入这个「歹赚」的行业。也可以想见,哪天真的出现什么书店大萧条,哪天就算注定「出一本赔一本」,永远都还是会有几家出版社跳出来出书的!
这个理想,我以作者的身份所感受到的其实就只是「出版」两字。
出版界爱看网路,或许表面是为了求另一个生存之道,其实也是在寻求另一个让「出版」这件事更发扬光大的机会。
所谓发扬光大不是赚钱,而是「get the words out」,透过出版来「影响更多人」。让更多有想法的人,传递他们多元的讯息给一般的民众听;在他们死后,传给后代子孙看!以上听起来有点八股,对我而言却是一个极大的观念的扭转。
当郝先生提到,希望我将部落格提过的海内外网路事件编成一本「年鉴」,我点头,但心中很挣扎。我觉得就算写Google的书也不见得会红,我的部落格是小众市场,这时候,弄一本「Mr.6部落格」的实体书?
这个推测,我想郝先生不会没想过。
当时已是十月多,一般出书也要等个几个月,但郝先生就是坚持,这本书就是要在十二月出,于是出版社整个动员好,只剩我这边。我被这种「规格」给整个吓一跳。郝先生还说会用很好的纸,很棒的印刷来做这本书,我更整个吓一跳,甚至一度想和他请求:不然,等我写其他主题,再来用这种规格好吗?
虽然有点怀疑,但还是努力把它做好。此后来来回回的email,可以感受到郝先生的焦急,我奋力的排出剩有的时间,编辑再编辑,终于交稿。交稿的那一刹那,虽然是觉得这样回顾自己的文章、重新编修也重新得到不同的思想,但坦白说也是松了一口气,好了,弄完了,现在…… 就等着出书吧!
但事情还没结束──
某日,郝先生来电邀约,早上来设计师这边一起吃早餐,「顺便看看排版、书封。」这时间是郝先生喜欢的,若是周日我也喜欢,平常早上得写部落格,若要早上七点半出门就得变三点起床写作才写得完,不过那天郝先生从他北京、台北忙碌行程中只能抽出早上,于是我那天早早写完部落格文章、动身,还因此迟到了十分钟。当天电话没响,我猜想,这么早,郝先生说不定也还在路上!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地址,还因为太慌忙而跑错地点,原本在二段跑到一段,再坐一趟 70元的计程车过去,有点小小的「起床气」。匆匆进门后,我被现场的景像吓到:
郝先生已经来了,主编也到了,设计师也坐着,已经坐在那边,显然已等候多时!
冷汗直从额头上冒出,连忙道歉、坐下。郝先生不以为意的爽朗的笑了几声,表示「要开始工作啰!」
工作?原本以为讨论书封,没想到,郝先生与主编亲手交给我六个信封袋。
郝先生说,这六个信封袋里面装着是我写的最红的人、最红的事、最红的物、最红的时间、最红的地点…… 。
我看了一下六袋里面的东西,都是一张又一张的小纸条。咦,这些不都是我之前筛选给主编的部落格文章吗?现在被一一剪下,上面贴满便利贴,有些好像还有郝先生的字迹。
郝先生说,接下来,我的工作是,把这六袋里面的东西,再各自拆成四袋,分别是最重要的两个,最次要的四个,还有八个,然后剩下再挑十几个放在第四个袋子里……。
看到六袋满装的字条已经够吓人,现在,又多了二十四袋,而且要从那六袋的字条整理一下,选出好几篇文章放进袋里!
我没参与过出版社内部作业,但隐隐仍感觉到,这一定是特别的方法! 至少,眼前这位,是出版社的大董事长,此时却亲自「下海」来作这个拣选!后来,我听大块的主编说,郝先生经常做这样的事,是少数会亲自参与编书的出版社董事长!
就这样,忙到中午12点多,我终于拿着24只信封袋,来到郝先生的面前。他正和主编与设计师讨论封面,郝先生问我:「封面这样设计好看吗?」
这才想起,啊对,我是要看封面的喔!
这时候,只电脑萤幕上一本白白的书,累坏的我,直觉到这真是一本好看的书,一切辛苦也值得了。
这天当我走出大门,我感觉到我即将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份。
在写书的时候,我是作者、作家,应该要爱这份「工作」。就算不是全职也要在做它的时候爱它;作者只是一个环节,还有出版社里面的所有人。大家做的都是「出版」这份工作。这,就是「出版的意义」。
就算市面上一个月有三千本书,摆不上新书书架,也无损这个「出版的意义」。
到了一月底的某天早上,郝先生写信给我,安慰我最近发生的事,后来我才知道,郝先生已获邀担任不给薪的国策顾问,并已经成立一个跨台北、北京、纽约的出版平台。这时候我才了解郝先生这段时间在好几个地方反覆奔波的用心,心中再次响起了「出版的意义」。
虽然这篇文章不是我所熟悉的风格,不过还是要把它写出来,用此文,谢谢大块文化对《网路红事件》的努力。
「理想」这个字是很奇特的,在现代将任何事称为「理想」好像都有点矫揉造作是吗?但奇怪的是,如果我们观察仔细,在每一个今天,就是总有一些人,依然四处奔波着在「完成理想」。这些人不是故意的,有的甚至明明自己知道需要赚钱、养家糊口,但最后做出来的事却都不是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这些,这些人走错了吗?我自己也会想,我走错了吗?但,当我们了解「意义」,这些莫名奇妙把自己推向理想的人maybe就可以有一点点释怀了。
这段时间交了很多新的朋友,很多旧的朋友也回来鼓励,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多古人的名言名句,也从没听过这么多世界名著的故事或武侠小说,这些寓意深远的引言、故事都是大家为了鼓励我努力去想出来的。当然除了温暖的鼓励,这段时间也让我得到很多中肯的意见、建议,任何一个人在一生中,很难有这么一个机会,一时之间得到这么多的建言,也谢谢各位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打破以往的固执,更虚心的吸收、学习。若有机会,我也一边把我自己的故事,包括现在所经历的,一一的告诉大家,也是一种回馈、一种反省,告诉大家「我还好,别担心了」。
我想,无论在一个小小的部落格里,还是真正上了书架,还是郝先生已经完成的跨世纪的三地出版平台……。这些人包括我在内永远都会继续做这样的事情。产业变动、通路地震、阅读习惯改变……物换星移、人事全非后,「出版」这件事由于带着这么不一样的意义,它,就是永远不会消失在地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