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只要一开始「复习」,容易错变钢铁老古板

标签:
杂谈 |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9/02/a13.jpg
今天忙处理事,只写一篇;原本要自己开始少写这种文章,还是忍不住写了一篇。各位或许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去见一些资深人士,他们对网路充满兴趣:「啊,今天看到《商业周刊》,怎样怎样…。」
接下来好几周,他们会一直告诉你,他们又看到哪个网站、看到哪一个案例,怎样怎样……。我们点点头,嗯,他们都学得好快啊,好有意愿啊,像「海棉」一样!
但,我们观察这「海棉期」,却常常到了两周后,无疾而终。
电话不打了,email不来了。
等到许久后,再次见到这位长辈,我们紧追问,他们于是大概就会说,「后来,我看到某某杂志一篇文章,于是觉得,网路这东西『还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这句话是客气话,他们的意思是说,他们认为网路没机会,他们已经决定和网路说BYE。
这时候,我们真的会很想找出那篇文章,然后,把它砍成碎纸!
但事已铸成,对方的意志突然从一颗海绵变成一块硬钢铁。我们会一叹,其实,市面上的意见很多,有一堆成功的案例,也有一堆失败的案例;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我们常常在想,为何这些人在狂热时都是这么狂热,但狂热的不到两周,又突然就说BYE BYE,「暴起暴落」?
为何这个「海绵」会在吸了两周后,突然吸到一篇莫名奇妙的新意见,于是失去所有先前的逻辑,也失去了再继续学习、继续探索的意愿,就此海断的说一声BYE BYE?
这周,在Popular Science引述一篇刊在《Psychological Science》学术期刊的惊人研究(另一篇请见此),可让我们一窥原因。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找来一群人,让他们看已有几年久远的美国知名的「24」影集第一集,然后,将他们分为A组与B组,A组的部份,先带他们去「轻松一下」,玩玩朴克牌;玩完后,让他们再听一段科学家自己模仿「24」影集的声音,装得很像,但是故意讲错一些资讯,误导这些听众。然后,科学家考了他们一段影集里的剧情,有些人不疑有他,有些人则发现资讯有错,有些人搞错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B组的部份,也是一样先看「24」影集第一集。不同的是,科学家要求B组在看完「真」的影集后就立刻给他们考试,让他们< strong>透过考试可以温习一下,然后,再如同A组那样听一段科学家自己模仿「24」影集的旨在误导的错误讯息,最后再请他们回来考第二次──
猜猜看,A组考的好,还是B组考得好?
B组有先温习过,所以应该比较不会被科学家的「误导」给「骗到」,是吧?
错! B组的成绩,竟然竟然比A组的成绩还烂,而且差了几乎一倍!
这是怎么一回事?
再来看看科学家做的另一场「偷东西」实验。他们故意在一堂课开始之前,趁学生皆已到齐坐好、等着上课时,安排一位「小偷」踱进教室,在众目睽睽下将桌上电脑拿走,若无其事离开。原本没人说什么,但紧接着助教走进来,慌张的告诉大家,「啊!我的电脑被偷了!」然后「抓」来了好几个人,要求这些学生指认,还顺便请学生评估准确率是多高。这时候,有173位学生说,「小偷就在其中」,但他们指认的人都不一样,而且把握度还不是很高。为何不一样、把握度不高,因为,科学家根本并没有把那个假小偷放在里面!这一串人中根本就没有那个小偷的存在,但,看警方要怎么去处理,这173个学生虽然把握度不高,但他们至少「指认了」。换句话说,他们因为科学家告诉他们「我抓来一群可疑嫌犯」,就「污赖」了其中一人是小偷!而这么多学生里,只有33个人脑筋清楚,说「小偷并不在里面」。
可怕的是接下来,过了两天后,这些学生再次过来上课,这次科学家告诉他们,「其中一人已经自白了!」并且把这位小偷的照片给学生看,注意,这位只是那几个人其中一人「无辜者」,并不是小偷本人喔!结果,惊人的事又发生了 ──
那173位白目的学生有些在两天前刚好「指认」到该名宣称「自白的」是小偷的,原本都还不太确定,他们信心会提升 60%~85%,原本只有20%把握的也会突然升到「100%」破表!「没错,他就是小偷,他的的确确就是小偷!」注意,这个人根本不是小偷,他只是「自白」而已,是不是被逼得自白的也不知道,却被这些人更斩钉截铁的认为「就是他」!
然后,在这173位白目学生中,有些在两天前指认的并不是一位,但看到竟然有这一位自白说自己是小偷,这时候,竟有高达3分之2 的学生,真的改变了他们两天前的想法,「对,我前天讲错了。这一位……才是小偷!」
可怕的是,原本那33位明眼人,原本知道里面应该是没有小偷,但当科学家告诉他们其中一人已经自白了,这33位,也竟有50%就改称,嗯对,这个人就是小偷!
我的天啊。
怎么会这样?我们有这么笨嘛!
科学家对这惊人发现的解释是,显然的,我们若让一个人有「温习」的机会,这些温习的资讯反而很容易被后面的新资讯给「写掉」;因为我们想过、复习过,反而更让接下来的「新资讯」变成「无论如何一定要全盘接受」,然后整合成「1块资讯」,我们称这块资讯为「事实」,然后对它深信不疑。
这块资讯真的是我们整合所有的「线索」之后的客观结论吗?
科学家证明,我们的线索,有真的,也有假的,当我们整合成「一个资讯」后,这个「一个资讯」却是偏的,并不是真的融合以上真的假的,而是「FIFO 」,先进去的,被后面的盖上去,以后面的为准!
被「最后一块资讯」,不公平的写掉了所有之前的正反意见!
这两场实验中科学家证明,原来当人们在吸收「最近的资讯」(recent memory)时,虽然像海棉一样学习,但这些资讯竟然很容易被扭曲;什么时候会开始被扭曲呢?就在这颗「海绵」开始「指认」的时候,也就是当这颗海绵开始主观的判断与复习「以上谁是对、谁是错」的时候,就在这时候,我们原本像海绵般学习的步伐就开始错乱,资讯像在叠罗汉,后面的取代前面的,前面的取代更前面的………无论是真的假的通通都洗掉前面的……。
我们要怎么解决?
看看刚刚的资讯,我们就知道──
有人要你指认一位,明明就已经很被说服「这家伙就是犯人」,只要记得刚刚想的和现在不太一样,刚刚还曾经有犹豫这么一下子,那么,救救一个人,别把「无辜」拖下水。我们应该「延长」决定的时刻,说什么,都强迫自己别这么快作决定,再多看看、多看看、多看看…。
尤其对一个还没有定案的新创产业,最重要的是把「海棉期」拉到「无限长」,无论态势有多明显,仍然坚持不要下决定!世上好学的人这么多,努力的人这么多,大家一起进入「海绵期」,依科学家这样讲,最后入宝山满载而归的恐怕不会有几个。强迫自己延长「海绵期」,永永远远都在「海绵期」,永永远远不要停下脚步自认「我是专家」,那么,我们就能挖到其他人挖不到的宝藏,走到其他人走不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