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unchball挖到comScore总裁来当CEO,专精「回访率」

(2008-12-04 13:37:19)
标签:

杂谈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12/a32.jpg

昨天美国网路界讨论著一件有点奇怪的人事案,网路界知名的经理人Peter Daboll昨天宣布离开风雨飘摇的美国Yahoo!(其它报导在这里这里),「跳槽」来到一间叫「Bunchball」的网路公司。这件事这么有趣,并非因为啊怎么又一位大咖离开Yahoo!,而是这位已50岁的Peter先生,之前曾担任过comScore Media Metrix的总裁兼执行长,还有许多其他公司与媒体的评论者等等,他是一个颇负盛名的网路行销界高手,经历了comScore等公司,对线上消费者与使用者脑里在想什么尤其有深度了解,然后现在……他,他哪里不跳,竟然跳这间「Bunchball」。 Bunchball是一间超小的公司,从2005年创立至今,仍然只有10个人

什么?

也让人好奇,Bunchball究竟是何方神圣,可以请来这位大神?

然后大家再看看,乖,这间2005年二月创立的公司,原来不是普通的公司,至少,它不知何时早已得到了Granite创投Adobe的策略投资资金,难怪有钱可以请得动这位CEO。

再来看看Bunchball在做什么事,提供什么服务?它的主力产品叫「Nitro」,做的就是试图用让消费者积点数等等的各种方式,诱惑消费者可以多玩一点某个网站,难怪Peter 先生会过去,因为仔细想想,这一段,刚好是每个网站从广告以后就未解的大难题

任何一个网站,可能是企业行销站,可能是产品形象页,可能只是一则flash广告…现在企业想让大家来看这个「站」,吸引人们来作「第一次接触」,早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他可以去放陈列广告、关键字广告,可以搞简讯连网,可以用部落客行销……然后吸来10万人看一下某个网站,但,这10万人很有可能真的「只看一下」。接下来,没有一种广告或行销法,可以帮助使用者「留」在站内,让他们一来再来!

一来再来,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事,一个网站要让人一来再来得击中「3S」「甜蜜点」(Sweet Spot)与「黏度」(Stickiness),但这两种皆需要经过设计,且不是每个设计都可以带来效果,许多状况都是砸了钱,人还是像全身涂满油一样,一来还是「滑」了出去。这时候,Bunchball就来帮忙了,它不走什么「好用的网站就大家传颂」的正统口碑行销,也不必学一般网站想办法中3S还是什么,Bunchball 只要想办法半哄半骗的,把使用者留在那个网站,强迫或半强迫的促使使用者如游魂不知干嘛的乖乖回来这个网站一看再看,Bunchball就可以吃到所有广告主的「第二步」了

第一步交给关键字广告,第二步以后,就要交给Bunchball来提升回访率!

Bunchball怎么做到的?企业把网站交给Bunchball,Bunchball就帮该网站导入一个Nitro系统,以后使用者一留言,上传一则相片影片,和其他使用者哈啦,还是邀请新朋友来加入会员等等,Bunchball就会< strong>送给他们点数。而这些点数还不止于此,据说使用者还会随着点数累积,开始「过关」,还可以登上排行榜,最后当然还会换成有型的奖品,Bunchball称这套系统为「meta -game」,从用字就看出它的野心,希望能做到和线上小游戏一样好玩,但,其实从头到尾并不需要什么动画的游戏,只是一种利用心理完成的乐趣,Bunchball 打的如意算盘是,在它的系统里,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是「虚拟」的,都是凭空画出来的,网路上现在已证明真的有些虚拟的东西产生不成比例的价值(不然为何这么多人在购买虚拟的装饰品),Bunchball认为,如果他们将所有人力专心研发将这些虚拟的回馈做得如同现实世界这么好,那Bunchball可以极低成本(不,几乎无成本的)来做出这些回馈,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将成本压得很低,于是企业会开始仰赖Bunchball帮他们做任何的回馈活动,让 Bunchball帮它们手动制造那些热情回流的人潮!为了一心贯彻这个计画,Bunchball将他们在做的东西,不是「软体」,而是「玩体」(Funware),这个怪字就是在强调,他们的东西一定要让使用者好喜欢,要比一般的网站都喜欢才行,当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才有了和金钱、礼品、奖杯一样的「价值」。

Bunchball可说参考了百货公司的「买3000送300」,或是信用卡「刷50000送5000点」的手法。看起来有点古老,但,古老的东西有时还是好!消费者就是吃这一套,会乖乖的去玩。

不过,Bunchball的服务也不是马上,它要花2至5周才完成导入,然后,目标是帮企业的网站,成长1.5~2倍的流量。对企业来说,这样的诉求,就像买广告一样,很容易懂;他们都可以理解,Bunchball可以帮他们做到「买广告都做不到的事」。现在Bunchball 只需要把自己的系统调得更好,真的做到(deliver)它所宣称的效果,据报导目前Bunchball至少已有四家超级大客户,包括电视台 NBC.com,媒体巨擘Hearst集团,固网厂商Comcast,以及运动画报拥有的Takkle网站。他们一边研发,一边找客户。

虽然Bunchball的客户主要还是大企业大财团才买得起,但,从大事看小事,我愈来愈有一个感觉──在经济不景气的此刻,最有福气的,应该要是这些原本要长大却无法长大,要死也暂时死不了的中小企业。这场暴风可以瞬间毁掉一间平时习于「滚大钱」的大厂,反而让一些作为蛮实在的小厂有些空间可以往上爬,此外,除了投资人开始找寻更低价的标的,最重要的是,矽谷的网路创业家也开始转向他们,把以前拿来做社群网站、微型部落格、相簿、影片、搜寻引擎的那些金头脑,整个来个180度大转变,开始全力专攻思考,如何帮SME中小企业,找到更出奇不意的行销方法。

如果把Bunchball看作搜寻引擎关键字广告的「下一哩」、「第二步」,那么,这一段路还有好多段,好多段可以走,每一段都是可以造成上万上亿差距的、闪亮亮的商机。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12/a2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