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真的很折磨人,应该如何对付?

标签:
杂谈 |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11/a39.jpg
这周末在WebMD看到,多伦多大学学者在《Psychological Science》发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报告,据研究显示,对一些神经敏感的人来说,「未知」比「坏消息」还要让人难受。
这是什么意思?以现在惨淡的经济状况为例,有些员工已经开始担心他们是否会被裁员?这种事,公司当然不会预先宣布,一定是闪电通知,闪电bye bye。根据这篇报导,当一切都是「不知道」,你不知道会不会被裁员,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收到解雇信,不知道下个月还会不会在公司上班……如果你刚好是个感情较敏感、较为神经质、容易被环境影响的人,那么,这种「未知」的难过程度,竟然,有可能,比收到一封直接了当的「You are fired!」信还要痛苦!
痛苦到让你很想哀嚎:「别再折磨我!」
科学家找来41位大学生,给他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先测量他们的人格特质,看看他们是否有「神经质」的倾向,然后帮他们头上装一台EEG脑波监测机,请他们坐在一台电脑前作一个「时间观测验」,这测验非常简单,播放一张又一张的「图」,实验者自己算时间,认为一秒钟过了,就按键,测验看看他的时间观念如何?按下去后,电脑会依他按的结果,给他们一个「」,表示「答对了!」。或「-」,表示「答错了!」,或给他们一个「?」问号,表示「你的答案不太确定,我们要等一下才告诉你」。
测验与给答案的过程中,科学家严密监控实验者的大脑运动状况,他们主要观测大脑中的「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简称ACC,这部位专门负责处理危机、稳定情绪,当大脑受到负面刺激(打击),这部位会特别繁忙。
科学家发现,当这41位学生收到正面反应时,大脑非常舒服。但一收到负面的反应,脑内ACC部位都会出现一些运作,这表示负面确实是会对人脑产生「打击」的效果,但,不只如此,当学生们看到「问号」的结果,竟也产生「打击」的效果,换句话说,除非得到正确答案,不然「未知」也是会打击大脑的。尤其是那些是比较神经质的,他们看到问号时的反应,竟然高过负面答案的反应。
这个研究的结论其实还蛮直觉的。我看了以后,有一个感触。观察我自己的人格特质,应该是比别人还要「神经质」的那一型,这个实验的结果,我承认「简直是太正确了」。对我来说,「未知」的事情真的非常的恐怖,有时候宁可要它赶快给我结果,就算是负面结果也没关系!
我知道这点。但要干大事,就必须忍受许许多多的「未知」,我想讨论一下,自己如何打败「未知的恐惧」。
各位一定有这样的经验,还记得吗?小时候在学校考试,考完之后,考卷还没发下来,有些人会积极的和同学先「对答案」,算一下自己的成绩,对完答案,这些「好学生」都会告诉你:「哎呀,我考得好烂啊!大概就只有65分吧!」结果,隔天老师发考卷,这位同学,拿到全班最高分「95分」!其他同学就说,X!这家伙不真诚!明明就考高分,却装作考砸了,是要笑同学吗?其实,他们不了解这位同学的内心风暴──考完试后,因为「未知」带来的巨大压力,让这位同学想要对答案,但怎么对,也对不完所有的答案,为了「纾解压力」,这位同学就先假设「我会考得很烂」;就算考出来考得很烂,他或许还不会比「未知」还难受。这是一些神经质的好学生处理内心「未知」恐惧的作法。只有在学校,考完试可以对答案,可以让那个「未知」不至于完完全全的未知,考卷隔天就发了,「未知」瞬间解除。
然而,好学生这招,离开校园就无效了。社会上、职场里,许多「未知」是好几个月的、甚至好几年的。你怎么知道,今天花这么多时间在这间公司的这个部门,过了两年,是会后悔、还是庆幸?你怎么知道,现在交往这位男/女朋友,暧昧的打情骂俏,三年后,他/她会认真的和你订下终身的幸福?
当「未知」是人生最大的折磨,我的方法是,如果害怕未知,害怕自己不知道何时会不见,那就想办法卷起袖子,双手建造「已知」。
不只是努力。
不只是信心。
是真真切切建造一些「已知」,譬如:
买书──放到床头,今天就啃完两本。明早起来一切仍是「未知」,但自己心里已经多了两本书来面对这个未知,今晚又可以多了两本、明晚再多两本…。
与老友联络──今天就与两位一年未通信通话的老朋友联络,明早起来一切仍是「未知」,但自己已经多了两条紧紧的感情线,而今晚又可以再多两条、明天再多两条…。
写文章──我自己的方式则是写文章。有什么未知,不要管它,拼命的写儿子的趣事,拼命的写专栏、写推荐、写讲稿。就算明天未知,今天已经做完这些事情,这些是已知的。
对付未知,绝对不是「不动」。 以自己建造的「已知」来对付无可奈何的「未知」。好学生的好办法,对我来说,到今天依然蛮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