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hrillist现在才从电子报移成网站,下个40亿在何处

(2008-11-07 09:33:42)
标签:

杂谈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11/p12.jpg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11/p22.jpg

今早在Mashable看到一则有趣的新闻,美国许多人订的一个「电子报」叫「Thrillist」,据说订阅户高达50万人,一直以来都是以mailing list的形式来发送。有些网友太年轻,只知道「部落格」,不知道什么是电子报?咳咳咳,所谓的电子报呢,就是一个,会寄到你家电邮信箱的部落格,OK!那篇文章说,这篇「只寄信、没有站」的Thrillist,现在,终于搞了一个「像样」的网站

有点像是时空颠倒了。电子报搞网站,不是早该发生在5年前的事了吗?没错,但5年前转网站,能在网站上呈现的就是那些,但在现今时空,五年来已有许多网站已证明一些有趣的社群玩法还蛮能吸引更多人了,就令人不禁想一下:像MySpace这种的从无到一亿人,那这些已经成功的「电子报」,是否能藉由变成网站,更快的达到更多人?

假如网路创业家无路可走,是否可以和那些同样无路可走的电子报编辑,再一次的在2009年合作,他出人,你出点子,做出一个新网站?

Thrillist这个电子报,目前共有50万名订阅户,50万人,以美国的上网人口来看,听起来好像不怎么大?但我们要想,TechCrunch的订阅户也就只有90万,而且「订阅」这个动作表示他们非常爱读,是最中心的读者,周边其实还有其他那些偶尔收到朋友转寄的读者,潜在的用户还要更广,此外,虽然区区50万人,对任何一个新网站来说,当然也都是可贵的流量,做成新网站之后,创业家甚至还可以借这些人,再带来更多的流量。

但,看看Thrillist做成新网站,干了什么了不起的新创意?

如文章所说,果然,这个新网站,竟只是一个普通的网站,它最显眼处摆着一个框框,做「老本行」,也就是要大家加入用email订阅这个电子报!虽然版面看起来很炫丽,比email里的还炫,也可以自由的用影象、照片,看起来版面花俏的分成好多块,不知在做什么,一块一块点进去,却会发现怎么点都还是「文章」,也就是回到那个电子报的内文。我可以想像,假如这间公司有15个人,加了这新网站,应该还是有13个人专心在做原本已经成功的事情,只有2个人在做网站。如果摊开成本来看,Thrillist可能花了90%的预算在做美观,只花了10%在网站的功能,这个新网站,弄到最后只是一个庞大的电子报线上存库 (archives)。

所以我们应该来思考,还有哪一个mailing list,真的能成功的「转」成一个网站,并且在网站中玩出更多花样的?

Thrillist是男性主题,在美国还有另一个电子报更强,叫「The Daily Candy」,专作女性的观众,常发送一些试用品,很受都会女性欢迎。这个list是「钱途」的代表作,西元2000年同样于纽约创立,后来慢慢的就来到美国其他地方,甚至寄到伦敦。 据维基百科资料,The Daily Candy在2003年就以3百万小卖给某家创投,这家创投再以1.25亿美元台币40亿卖给固网业者Comcast,厉害吧!

有趣的是,The Daily Candy后来也架了一个网站,来看看「Daily Candy」的正式网站就会发现,最显眼的地方,唔,依然是那个「订阅电子报」的框框,然后,基本上这个网站也只有将The Daily Candy的电子报里面的东西拿到网路上面放而已,顶多加了「沿伸阅读」(或许在信中也已经有放了)以及「阅读此文的人通常也喜欢读哪些」,点来点去,都还是文章、文章、文章,天啊,连「留言区」都没有呢! The Daily Candy反映了现在这种电子报的共通的点,由于他们太成功了,继续在成功着,所以,就把这些成功放到网路上;网站,从来不是重点。

我看来是好可惜的事,因为单单从电子报以「email」为介面的这个事实,至少就有几个「资料」,是网站可以好好的去发挥的:

一、某一篇文章,到底有几个人开信观赏?这个数字是可以反映在网站上面的,甚至画个图表秀出大家都在何时看的,或抓出来代替推文成为民众筛选好文的工具。

二、谁转寄给谁,路线怎么走,可以抓出来自动做成某种有趣的社群连结,或许可瞬间组成一个对某个细主题共同兴趣的群组。

三、大家是从何处过来观赏的?或许可在地图上画出一条路线,还有回文、再转寄,跟着一篇文章飞遍世界感受网路的威力。

四、由于使用者已经在他的信箱里读到这封电子报,他随便一按就能转寄,因此电子报或许引使用者回本站然后操控一下转寄的名单。

五、还有其他一大堆。

还好,这些电子报,有些都还活得很好,在全世界都还有这种电子报,默默存有一个mailing list,这些住址到底还有多少人真正开信,可能连制作人自己都不知道了,说不定拥着一沱大便或一沱黄金也不确定,但他到今天可能还是傻傻的寄、傻傻的发。这些「电子报」,无论是某家公司的,某个组织的,还是某间学校的,其实都可以帮他们做一个有创意的网站版。

有些,甚至没在发电子报,只是单纯的「mailing list」的,譬如校友会的list,到今天都还一直有人在寄发,譬如我自己到现在还加入着史丹佛的好几个电子报,天天收到来自遥远的声音,那些消息对我来说已不重要,但偶尔还是会有些重要的讯息。除了将他们「移驾」至Google Groups这种地方外,能否针对某些很红的list,专门做一个有创意的功能网站?

你出点子,他们出人。美国已经动起来了,我们不要落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