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万小时的努力+宁为鸡首」是自古以来成功定律

(2008-11-03 10:18:41)
标签:

杂谈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11/p2.jpg

知名畅销作家Malcolm Gladwell(本文就以「盖兄」称)于2000年出版《引爆趋势》(The Tipping Point),以及在2005年出版《决断2秒间》《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到了这星期,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也在欧美各杂志达到了顶点,包括< &>、泰唔士报等都有讨论。

盖兄的写作风格就是他会引用大量的各种数字,许多是读者从未听过的,然后一段一段的串成整本书的逻辑,读他的书好玩的应是在读这些一段一段的定律,各自就有各自的领悟。但这种写法也为他带来很大争议,许多人无论是真的科学家或是记者们,都觉得盖兄只是在玩弄「通俗科学」,我的想法则是,我们都需要更多的数据与事实,盖兄帮我们挖出来,至少建议了一个解释,比让让它们石沉大海还好。

那,盖兄这次又想告诉我们什么有趣的数字、事实?这次他想讨论的是大家都很关心的「成功学」,而且他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结论──「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我还不知道是谁会在台湾出版这本书,也没办法先拿来一读,但单单从各处报导捕风捉影一番,已经得到了很惊人的「成功学」:

一、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盖兄在这本书中即将举出一些现象,譬如,曲棍球是加拿大的国技,奇怪的是,史上最强的加拿大曲棍球员似乎都是1、2、3月出生的,原来,曲棍球比赛从小「分班」的方式是依出生年份,同一年出生的就在一起比赛,因此,一月一日就是班上最年老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就是班上最年轻的,年老的虽然只老了几个月,他们的力量强一点点、身高高一点点、智慧多一点点,让他们一路下来较容易当「小明星球员」,自信心有了,之后也顺了。这点亦被经济学家认同,他们早就发现,在年尾出生的小朋友比较无法进入好大学,也和这种分班方式有关。这也带给父母一个启示,有些父母很急着让孩子小小年纪就送去上学、跳级,盖兄认为,除非保证孩子真的天生智商180,不然早读、早学反而容易毁了他前途,请三思。

那,选学校要不要选「好区」、「好学校」?盖兄另外再举了例,大律师Joe Flom是在1930年代于纽约当年烂区Garment District出生、受教育,就是因为从烂区出生,他反而有机会去轻松取得其它人的东西,也在这过程中,在心理、实力上面不断的往上积累。重要的是,这位律师后来虽然学成,但遭到当时美国种族排挤,无法进入正常的事务所,所以他竟然也理所当然的就另辟道路,反而让他开出一条新路(或许在烂学校中他已习惯自创道路并成功,所以他敢继续这样干),后来盖兄还发现,Joe Flom不是唯一的一个成功的,那年代有好几个律师竟然都是1930出生、在Garment长大的犹太人!也就是说,那个年代、那个烂区,竟然是成功的摇篮!

二、「一万小时定律」:盖兄说,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努力了十年而来。这十年间每天他都练习3小时,3 x 365 x 10,一万个小时之后才会成功。他举例,钢琴家许多都是5岁弹琴,到了15岁就已经和别人不同;小网球选手都是6岁开始训练,到了16岁就已经和别人不同。这点我非常赞同,先前也想写过一本「默默耕耘十年间」,最后只出了《抢先布局十年后》。

以上两点,告诉我们的是「努力是有效果的」,问题是说,你相信吗?

我自己小时候,是在一所很普通的公立学校念书,公立学校再烂也有「人情班」,但我的父母并没有去要求去念人情班,父母认为家庭教育远比人情班重要,结果他们对了,我在家很努力的读书,到了学校,我的努力也马上显示在考试的分数上,一路都是第一名。后来到加拿大,开始碰到一些「天才」,让我非常沮丧;我念了这么多、想了这么久,人家一下子就想通了!但,由于儿时「努力就会成功」的经验,让我就算受挫也从来不曾放弃努力,所以,虽然有一段期间曾被「天才」们打败了,但在后来只要一有机会,就可以< strong>窜出来、窜出来。

1万个小时,不会白花的,但只是你相信或不相信?若不相信,去作个「鸡首」看看,就会相信,相信以后就请记得一辈子。

Malcolm Gladwell这本书和他其他书,甚至其它欧美书都很是不同,他打算这么直接的点出成功就是「10000个小时、宁为鸡首」,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对自己、对孩子做的决定,或许还不必拿到书,今天就可先开始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