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人智囊团” ,在加拿大蔚为流行

(2008-06-10 09:58:46)
标签:

it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06/a17.jpg,在加拿大蔚为流行" TITLE="“个人智囊团” ,在加拿大蔚为流行" />昨天的时间杂志才出了一篇文章,提到创伤后对别人“倾吐” ,其实并没有疗效,反而是“没讲” , “闷在心里”的,后续的恢复比较好一点?这点与我们大家所认知的“创伤后应该尽量找人倾吐,讲出来”刚好相反,此研究报告自然也引起很大争议。

或许,创伤后不一定要讲出来,但有些事情, “讲出来”总比“没讲”好!

刚好,加拿大的“环球邮报” ,有篇文章也在讨论“讲出来”的这件事。报导说,最近“很流行”一种东西叫“个人智囊团” 。什么是“个人智囊团” ?就是一群朋友或同事,让你可以定期将自己工作上,生活上,婚姻上,交友上的各式的问题,请教一下他们,并得到有意义有帮助的解答。作者将这群智囊团称作“成功之圈“ (成功的圆圈中) ,暗指这群”个人智囊团“是经过”挑选“的,好朋友归好朋友,智囊团归智囊团,一个好的”个人智囊团“ ,只选择自己行业最成功的人,或是与自己个性或事业有“互补”作用的人。

有趣的是,文章以“很流行”来形容“个人智囊团” ,但,我从身边的朋友圈子,似乎尚未发现这个现象? (可能是我太烂,不足以当“个人智囊团” )或许,也是因为只有女性才这么做,还是… …只有“加拿大的女性”才会这么做呢?不清楚。不过,依照作者的形容,这个“个人智囊团”的功用显然还蛮大的,我想可以拿来介绍一下给此地网友,说不定,大家即日起也可开始拥有自己的“个人智囊团” !

“个人智囊团” ,更明确的定义是,一小群“不太熟”的人,或许是某人的朋友,某人的同事,大家认为,比较有可能“同声同气”的,或者彼此觉得可以“互补”的,就以“相对的比较不自然的方式,硬凑在一起,并定期的联络聚会” 。近的就出来喝个咖啡,远的就以电话或网路联络。它和一般的社团或协会不同之处,就是这是“很小很小的一群” ,最多大概就6 〜 7位,一定要信得过的,又可以给你诚恳建议的人,聚会的方式,通常以坐下来,静态的,而且独自前往,绝不携伴,不带小孩。

作者说,这种“个人智囊团”的趋势,在现代是有道理的。在从前,我们总习惯从职场中的“老一辈”的口中得到建议,但,今天我们常常换工作,已经没有前辈可以给我们建议,只能转而寻求同侪;同侪与自己经历相当,因此“一个人”不够,所以要“一群人” ,给你共同的建议。作者还说,达文西,爱迪生,法兰克林,亨利福特…这些名人,当初都有他们自己的“个人智囊团” ,惊,真的吗?

作者也提出几个“个人智囊团”的实例,比如,一位在某大公司做到业务副总的女士,有六位女性朋友,每两个月聚会一次。

另一个女性朋友,则与另外两位女性创业家组成了“个人智囊团” ,由于不住同个城市,因此每两周通一次电话,准备在今年暑假首次聚会。

作者也说,有些人参加一两个“个人智囊团” ,对她们倾吐,但同时也是另外好几个“个人智囊团”的“义务出意见者” … … 。

我认为, “个人智囊团”这个概念,可延伸并成为我们的一种与新朋友交流的新模式!现在一般,我们都与“有共同事件的” (比如曾一起上学,上班,出去玩的)朋友,才有可能比较敞心的交谈。如果像老外这样找来一个“个人智囊团” ,多多少少都显得有些“刻意” ,在东方人的思维中,这样的“刻意”的应酬的行为,尤其是女性之间,会有一点点奇怪!

不过,另一个角度来看, “个人智囊团”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让我们可以从身边认识的一些人里面,组成一个“梦幻团队” ,也就是作者说的“成功的循环” 。每个人身边本来就都认识一些人,大概可以“点点名” ,如果想组成一个“梦幻团队”的“个人智囊团” ,成员会是谁比较好。但平时,你哪有什么理由可邀这些人出来,认识认识?假如这时候,你喊出这个“个人智囊团”的概念,那,一切会突然变得顺水推舟,就只等对方问你“ ,时间,地点” ?

虽然怪怪的,只要有一个人开始约时间,我相信大部份的人,只要不是非常“忙”或非常“宅”的,都会出来吃个饭,看看你这“个人智囊团”是什么东西。大家见过一次面,下次再见面,就容易多了,大家也会发现,彼此是不错的“个人智囊团”的人选。就这样继续下去了。

有趣的是,文章也提到, “个人智囊团”要开始或许不难,但最大的风险,就是“草草结束” ,因为永远有一些参加者虎头蛇尾,过了一阵子后就愈来愈少参加聚会,最后就不参加了!一个人不参加,另一个人会受影响,渐渐的这个“个人智囊团”就整个散掉了。这是正常的现象,没关系, “团员”之间肯定还是会继续保持联络,这时候你又可以另起一个“个人智囊团” !另外,文章提到,当一个“个人智囊团”的发起者,在初期也要负责“管秩序” 。毕竟大家不是从朋友开始,彼此化学作用还没产生,聚会时,有些人会开始“占资源” ,讲得特别多,让其他人没时间讲。有些人可能又会太热中于表达意见,一不小心伤了对方;同理,如果这个“个人智囊团”的人太多了,大家东讲一点西扯一些,开开玩笑,说说故事,整个会议会变得冗长… 。

其实, “个人智囊团”的点子在网路上早就已经发生着。网路上一群“重度社交者” ,发起“新团体”轻松的如家常便饭,譬如Vista的最近用宁发起的“晨型人” (在上午的) ,在短短二周内就有高达359个会员!对现今网路玩家而言,召集一群人,一起开一个会,实在是轻松不过了;就算不认识的,见几次面也认识了。从网路上的经验我们知道,当一个“个人智囊团”的发起者,一开始很多奇怪的事情会发生,但到最后,大家都会谢谢你!所以,有兴趣发起自己的“个人智囊团“吗?还在等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