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冷的时候,想像自己在一个大沙漠,太阳整个天空,快渴死热死了,就会温暖起来。
伤心的时候,想像自己很快乐,硬扯出一张宽宽的笑容,就会快乐起来。
那,嫌自己做事情慢慢的,拖拖拉拉,没有劲道,没有积极,让手动得「快一点」,就会快了起来?
好久没有分享独家密法,有时会觉得这样的分享没有内容,但分享下来也更为自己留下记录;向来不理别人,只与自己竞争。我还没有成功,要听不听随便你;在我身上,这些事情生成了神奇的效果,因为我本来就不应该这么厉害的--
我是一个脑筋转不过来的人,小时候数学不好;我曾是自闭的人,我会口吃,我不知自己要做什么……。但有一点救了我:急。
我要做一件事,总不只是想将它「做完」,而希望将它「快快的做完」。我习惯做事情就是要急,手急,脚急,眼睛急,脑子急,故意把自己「弄得很急」,说服自己「快来不急了」,于是后面就会跟着快起来了。你说慢慢来就是快,是大宗的想法,快快就是快。它带动整个思绪。同事会看到,我要嘛就不做,做起来就好像「很快」,好像在赛跑要破记录;卡住就去上厕所,走入厕所还念念有词,站起来踱来踱去,整个人简直像一只毛躁的小狗,好像是兴奋,又好像是焦虑,那就是本人在「发功」了。
我发的是「急急功」。没有任何神力,只有超高的做事效率。你也可以自己DIY。
很多人急着抗议,「你没听过成语吗?」成语就和成药一样,现代人已经不再对症下药就乱引用乱引以为鉴,好多谚语或民间话都说,愈急就会愈慢,愈快就愈不行;呃,不觉得如此耶。这世界上如果你能将事情做快一点,质量一样,内容一样,会有什么问题吗?「快」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不知为什么,「快」一直被污名化,可能是30岁年轻人常常听55岁中老年在讲,但他们本来就很讨厌所有太快的东西,譬如在车站奔跑就会被这样的人给叫住喊停。
重要的是,我指的急,不是你想像中的埋头挥汗这样无头苍蝇、燃烧生命、八十年在二十年烧尽。我只是「急」一阵子,只有在「起头的地方」,「急一下」就够了!我喜欢用一种自我着急的心情来起头,如果以演奏音乐来比喻,我是在先以一套急版起头,作为「垫步」,然后这场音乐就继续进行了,它可以进行得又顺又好……又快。但后面我不会觉得很急,好像那就是我该用的速度。
我的理论好像都在说,做事情是有分两层的,我的「无敌星星理论」、「有三就有四理论」都是在讲这些事。开头开得好,后面没烦恼;开头开得差,后面惨哈哈!不过今天讲的「急版开头」并不是「做」什么事情,而是直接的一个心境。做事或许会比较难一点,不一定做得出来,无敌星星不一定会出来,但把心情调整成「急、急、我好急!」,应该是很容易的,容易到你看完这篇文章后立刻可以调调看。
在上了轨道以后,就会突然发现,怎么,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演奏一支交响乐!
急,会让你「滑进一条道」。那条道路是一个做事的道路。
慢,让你也滑进另一条道,那条道路是一个休息的道路。假如你不认同这个,我只能说,你还没有尝过什么叫「做得很快」。
那你说,为何要做这么快?
做得快,可以掩盖一些「先天的不良」,就这么简单!
之前说我两小时做100页PowerPoint简报,有些人在讲,一个好讲者不该这么多张简报,但他们无法想像我曾经是个说话结巴的人,所以我只好用这种方式来做简报,这是自救的方法。最厉害的演讲家只需要 10张简报的确没错,但像我这种曾经口吃的小讲者,一辈子无望成为这么厉害的讲者,但,100页简报可以让我变成「几乎是最厉害的演讲家」,不必用嘴巴,直接放出有趣的照片图片辅助讲话;但这件事的最大门槛就是「两小时100页」,两小时可以100页,那12小时就可以600页,「急急功」帮助我掩盖了自己说话上的不足!
此外,相信我不太会写文章吗?在国外太久,中文无可救药的带着英文的文法,这是我感受不出来的,我常常写「我是不是实在到底要吃一碗牛肉面」,后来才改成「我到底是不是该吃一碗牛肉面」。没人可帮我,我只好自己慢慢修,读到怪怪的,就修修看,修到自己觉得通顺为止。所以你所看到的专栏文章,是我已经修了至少50遍,而且还分好几天,我可能是周六写一段写完,周日再回来更改一点点,等到周一早晨要寄出去之前再修一点点。这样修下来,一篇文章照理要花一般人的五倍时间!但为何我可以用这招?因为我总共修东修西加起来只需要3小时,3小时3000字文章,这又是我靠「急急功」帮我掩盖先天不足的另一案例。
还有,在我的产业,一直在碰「创新」,很多人讲创新创新创新,但创新最难就是没有答案,靠努力没用。但真的靠努力没有吗?努力在「急急功」上,让自己努力的很急很急,就有用。
创新,就是在处理「第一次」的问题。这「第一次」有两个层面,都是「急急功」派上用场的。第一,每次的创新作品,永远都是「第一次」,全部都是第一次,做得愈快,让它愈快完成,就愈有利。万一做错可以再回来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多几次第一次经验也好。第二,创新产品在制作了一阵子以后,对自己而言就不再是「第一次」,尤其是商业产品,绝对是经过分析和详加检视,可能在六个月、一年、两年后,才郑重推出,但这个创新产品对其他人而言却还是「第一次」,所以你要以「不是第一次」的自己,去「仿真」其他人第一次看到的感受,这时候也很难达到,所以快一点的话,由于离当初第一次悸动体验还不会太远,和别人的第一次还可以搭上关系。这是过来人的感想。
对我而言,事情做快做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急急功」的效果还可以聊下去,实在不想在这边就收笔,但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去「急」了,那,再见!
http://img.tongji.cn.yahoo.com/392363/ystat.gif http://img.tongji.cn.yahoo.com/621712/ystat.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