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04/a214.jpg
上周写了「念烂大学之前,别误判学历重要性」一文,在站内站外都有一些讨论,我想大家也都在想办法,想来想去最后结果是双手一摊的「无奈」。我倒想出了一个办法(应该说是一个「方向」),将学历的问题堵起来,勇敢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先看看几周前才开站的美国新网站「DegreeDate」,它是一个「注重学历」的交友网站,口号就是「和聪明人约会」。在2004年开站,却没多红,后来请了顾问师调过,上个月才又重新开站。从上图可看到,它在每个男男女女的脸庞旁边画上「学士」、「硕士」、「MBA」,一眼就知道你「读到多高」,然后将鼠标移到那个学位上方,就会显示「我的BS是来自于维吉尼亚大学土木系」。看到DegreeDate,我会心一笑,其实这情境还像东方人在问学历,人家总是先问问你「念到哪个程度」(或在履历表阶段就先把他不要的删去,最后找来面试的都是大学或研究所以上),然后就要问「学校与科系」,许多人到最后决定再耗四年、再耗六年、再八年拿一个烂烂的学位,就是当鼠标划过你的脸,可以高声讲出一个漂亮的答案。
DegreeDate没红,表示美国人不重学历吗?不不不,学历也是得永远挂在美国人脸上的。英文履历表总划分为两区,一区是工作经历,一区是学历,就算是六十岁的副总级,经历一大串,得将经历删掉只剩三个,好让学历区继续保留在里面,不然会很奇怪。不过我们看看美国老主管的bio,东方人在bio喜欢将学历写在第一顺位,西方人则写在最后。写在最后的用处不是「总结」,而是「顺带一提」(by the way),这个顺带一提通常「仍然必须提」,不过,美国人对学历的观感与东方人显然很不一样。
美国学校太多,只有5%的人念了大家都听过的所谓「名校」,95%的人念的学校没人听过。他们的学历,可以被拿来「加分」,但不会被拿来「扣分」,加分的只有那少数的5%,所以剩下的人不致于被烂学历给终身「乌云罩顶」。而且人性向来是「大欺小」,多数笑少数,这5%并不好过,如同上周这篇Wired文章,「五个讨厌医学院学生的理由」,可以嗅到美国大众对这5%的聪明学生的不满,称这些学生为「考试机器」,为了取得学位,无所不用其极,想办法变成学生会会长,当上以后就不干活,只要那个挂名…。他们咆哮,这种人可以当医生吗?讨人厌哪!对社会也没有帮助啊?
美国人与华人看学历的不同,说穿了,其实就是「发球权」在不同边手上而已。学历,根本就是一场心理战,是每个被询问学历的人,与询问学历者之间的心理战。当前这场心理战,在西方,「发球权」是在「被询问者」的手上;而在东方,「发球权」却在「询问者」的手上。
询问者,可能是一个聊天的长辈,「小伙子,你哪个学校毕业的啊?」可能是一位征才的主考官,当然,也可能是一张表格,上面勾着学历「必填」……。
轰隆,就这样,长辈「发球」了!我们这些「被询问者」,由于被社会制约,其实只有这么一种方法「接球」──把学历老老实实的披露出来,就算心里破了洞,还要装作若无其事。你其实有自由去说,「我就是不跟你讲我的学历」,但大家就是自己觉得「不好意思」,所以一定要将它说出来、填起来,不然就形同自己自曝「我对我自己学历很计较、没把握」,或「此地无银三百两」。我们被「吃定」的「死穴」就是,既然只有我最了解自己,我若真觉得自己不是「这个烂学历的水平」,为何还不敢把它无所谓、无所惧讲出来?
这心理战,真的蛮贱的吧!
我认为,要消弭这心理战,最好的方法或许是,嗯,给大家多几个机会、多几个选择。我们看,职场并没有和学业一样的「一战定终身」的问题,没人说今天因为你在某间不出名的小小烂烂的公司,就被烙上什么印记?因为一、人生还这么长,永远还有机会跳到更大的。二、小公司不一定差。三、小公司三年后说不定变得人人垂涎的金招牌!反过来看,「学校」排行万年不变,上学时间大多只有从10几岁到20几岁,上学又无法维持生计还得花钱,学历只是职涯起步的「跳板」、中间时期的「催动器」,并不是最重要。因为它不是这么重要,所以,没人愿意真的计较全职的用心的「再来一次」把它补起来,但,它又是一层无法抹去的「贴纸」?每次有人「发球」,我们都接不住?
因此,给所有人多一点选择,不是给他们多几间学校念、多几个烂学历去取用,而是──更多个「表达学历的方式」。
表达学历,现在就只能填你念过的大学、研究所的名字与系所。其他的了不起事迹,无法被「填」进学历里。也就是说,对方的「球」打过来,我们当前就只能老实的拿出好的烂的学历来「回球」。
但,只要有一个正式的机构,给出一个「学历」,这学历绝对不只是那些可有可无、有的只要花钱就有得买的证照,也不是百中抽一又不知道怎么开口的「十大杰出青年」之的奖牌,它直接就以「某某大学、某某系所」来呈现。或许,这「某某」根本就是一串个人的ID,比如「A72032大学,BYW-3系」,问你学历者,只要取得这个ID,就可以再去调阅更多关于他的学历资料、工作资料、个人测验资料等等……。而这个制度要可以work,一定得包涵到「比学历还好的东西」,甚至能自动巧妙结合各证照与奖项与reference名声,甚至还将它们量化,这样的话,就算台大毕业,也有可能填「A72032大学, BYW-3系」为最高学位,而不是填「台大电机系」!
这时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发球权」竟就变成「被询问学历者」所有了。假如我想跟你要「学历」,你就尽管给我上面这串「A72032大学,BYW-3系」,我听了,假如竟还不满意,我也不敢再跟你要,要不然我就变成「我是一个注重学历的人」,相信没人斗敢这样自称。这样做,我们的学历问题,或许不会完全解决,但会很奇妙的出现了一个「窗口」,一个契机。
这个机构是啥,我不知道,或许成立一间公司,或许透过公部门机关?若觉得此建议太可笑,尽管就纵声大笑五分钟吧。
不过,美国虽然没有太多的学历问题,却有比学历更可恶的「肤色」问题。如同我在希望地图写的这篇「沁游的鱼」,值得我们庆幸的是,虽然得在DegreeDate的阴影下活着,却不必不好意思贴出我们的照片,因为大家都长得一样,现在,就是看我们怎么去处理当鼠标滑过去要显示什么东西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