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人生成功经历
(2009-12-31 10:16:43)
标签:
教育文化学习励志生涯杂谈 |
分类: 励志故事 |
不过实话实说,从光鲜夺目的体育圈走向相对陌生的政坛,邓亚萍的这次转型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坊间也是热议不断,而这一切在邓亚萍看来却“不是孤立事件,组织这样安排肯定有道理”。“其实只是我的工作性质变了,但工作对象还是没变。你想啊,体育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核心还都是年轻人,恰恰是我们共青团员这个年龄层。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遗产不止是鸟巢、水立方,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和志愿者体系,我们团委正好可以发扬这个优势,在此基础上挖掘当今社会的新动力……”上任不过10天,雷厉风行的她在新旧工作的交叉点上又有了更深的思考。
“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工作是相通的,而我在这里还有自己的优势。”“名人”加“官员”的特殊身份,赋予了邓亚萍的新角色,也给了她更多的发挥空间,上任没几天她便接到邀请——帮助南京申办2014年青少年奥运会。“我又进了一个奥申委!要去说服的奥运官员都是老熟人!”而让邓亚萍意外又激动的是,就在前几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还给她发来贺电,祝贺她就任新职,“我正准备回信呢,在感谢他的同时,也得说说申办青少年奥运会这件事,此外还希望罗格主席和国际奥委会支持共青团的工作。”
与年轻人有缘 感叹80后激情
收起罗格的贺信,理性地解析完,重新落座的邓亚萍长吁一口气,感性的一面终于表露出来,“其实接到通知要到团市委,我是真高兴,我打心眼里愿意和年轻人一起工作。”的确,她和年轻人还是有缘分,几次成功转型的神奇故事至今激励着这些80后,而那些志愿者们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无私奉献也感动着她的每一个细胞。
从5岁开始打球,到24岁退役,19年的运动员生涯带给邓亚萍的不止是令人炫目的18个世界冠军头衔,还有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而从1997年退役时认不全26个英文字母的“英语盲”,到2008年底在剑桥大学戴上博士帽,邓亚萍经历了第一次成功转型,“在国际奥委会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让我受到深深刺激,可过了语言关后,我又面临着说什么的困惑,只有去学、去充电……”如今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在此时认识了邓亚萍,与父辈口中那个赛场上的“夺金机器”相比,这个与他们同样读书读得大把掉头发的“大姐姐”更容易引起共鸣。
说起三岁小儿 名人妈妈有些愧疚
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坚强的女人,而在邓亚萍这个女强人三次华丽转身的背后,却离不开两个男人的鼎力支持——大男人,是她的先生林志刚,小男人,是她的三岁小儿林瀚铭。
2004年,邓亚萍与相恋多年的前国家队队友林志刚结婚,2006年3月喜得贵子。但一家人很快因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各奔东西,电话成了维系亲情的唯一纽带。2007年底,他们终于在北京安置好了自己的爱巢,再次团聚。只是这些年来,邓亚萍忙碌依旧,早出晚归,与孩子间嬉笑玩耍的时间都交给了工作。“在我们家孩子眼里,他奶奶第一,他爸第二,我排第三!”说起孩子,邓亚萍褪掉了习惯性自信的外衣,表情也柔和起来,“你说我这几年,忙完博士论文,忙奥运会,哪个能推掉?有失必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