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亚萍人生成功经历

(2009-12-31 10:16:43)
标签:

教育

文化

学习

励志

生涯

杂谈

分类: 励志故事
    2009年4月21日,北四环边的奥运大厦,见证了邓亚萍人生中的又一次华丽转身,只不过2008年的她,身为北京奥运会奥运村部副部长在5层办公,再次走进这里,邓亚萍已经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办公室也挪到了14层。9层变迁的背后,是从光鲜夺目的体育圈走向相对陌生的政坛,“乒乓女皇”却是依旧的快言快语,依旧的自信阳光,她笑对记者:“其实我只是工作性质变了,但工作对象一直没有变,因为相当多的体育爱好者都是共青团员,都是年轻人啊!”

  两张办公桌,两个档案柜,一组大沙发,20来平方米的大办公室干净整洁,甚至有些空旷,让人读出这里主人的干练和平常心,唯一不和谐的,就是桌上那两部响个不停的电话机。“没办法,今年我们团委工作很重,时间不允许我按部就班地熟悉流程了,马上就要进入状态!”神采奕奕地打过招呼,邓亚萍如是一番“紧迫”的开场白,让人觉得这屋里的时间都要流失得比别屋的更快些。

  不过实话实说,从光鲜夺目的体育圈走向相对陌生的政坛,邓亚萍的这次转型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坊间也是热议不断,而这一切在邓亚萍看来却“不是孤立事件,组织这样安排肯定有道理”。“其实只是我的工作性质变了,但工作对象还是没变。你想啊,体育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核心还都是年轻人,恰恰是我们共青团员这个年龄层。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遗产不止是鸟巢、水立方,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和志愿者体系,我们团委正好可以发扬这个优势,在此基础上挖掘当今社会的新动力……”上任不过10天,雷厉风行的她在新旧工作的交叉点上又有了更深的思考。

  “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工作是相通的,而我在这里还有自己的优势。”“名人”加“官员”的特殊身份,赋予了邓亚萍的新角色,也给了她更多的发挥空间,上任没几天她便接到邀请——帮助南京申办2014年青少年奥运会。“我又进了一个奥申委!要去说服的奥运官员都是老熟人!”而让邓亚萍意外又激动的是,就在前几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还给她发来贺电,祝贺她就任新职,“我正准备回信呢,在感谢他的同时,也得说说申办青少年奥运会这件事,此外还希望罗格主席和国际奥委会支持共青团的工作。”

  与年轻人有缘 感叹80后激情  

  收起罗格的贺信,理性地解析完,重新落座的邓亚萍长吁一口气,感性的一面终于表露出来,“其实接到通知要到团市委,我是真高兴,我打心眼里愿意和年轻人一起工作。”的确,她和年轻人还是有缘分,几次成功转型的神奇故事至今激励着这些80后,而那些志愿者们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无私奉献也感动着她的每一个细胞。

  从5岁开始打球,到24岁退役,19年的运动员生涯带给邓亚萍的不止是令人炫目的18个世界冠军头衔,还有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而从1997年退役时认不全26个英文字母的“英语盲”,到2008年底在剑桥大学戴上博士帽,邓亚萍经历了第一次成功转型,“在国际奥委会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让我受到深深刺激,可过了语言关后,我又面临着说什么的困惑,只有去学、去充电……”如今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在此时认识了邓亚萍,与父辈口中那个赛场上的“夺金机器”相比,这个与他们同样读书读得大把掉头发的“大姐姐”更容易引起共鸣。

    (在离开乒乓球坛的之后,邓亚萍有一次际遇碰到了外语语言的障碍问题,需要随身带着一个翻译,这个事情让她很困扰,沉思一些问题。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思考,邓亚萍选择了另外一条人生的道路,开始求学的生涯。当然名人做什么事都会有很多便利的地方,清华吸收她作了学生。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很不以为然,下意识地有一些怀疑。很久时间过去,邓亚萍有一次取得非凡的成功,可能对于她的前一次的人生事业的成功,没有那么辉煌,但是一点也不逊色。

    在清华的时候,邓亚萍还是有一些困惑的,因为从一个无比成功的事业领域走到另外一个从头开始的领域,那种从顶峰的高点到一个最低点的落差,任何一个人都会感觉一种深刻。那个时候邓亚萍连26个英文字母也拼写不全。但是邓亚萍很快找到一个平衡点,她想,在文化知识方面,和其他的清华的学子不能相比,但是在人生的事业专业方面的际遇,一点都不比他们少。为了快速让邓亚萍学习语言,清华把邓亚萍送到了英国一所大学学习。在这邓亚萍进步很快,她很快找到了学习语言的诀窍。邓亚萍不断的学习进取,取得学士学位,又取得硕士学位。在求学的过程中,邓亚萍还在参与着国内和国际的体育公共事业。中国的两次申奥都有邓亚萍的身影,两次的代表陈述都是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也有任职。后来邓亚萍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的题目是奥运和经济关系研究。邓亚萍有她自己的思考,在80年代以前的奥运会并没有现在这么火爆,那个时候人们并不太愿意申办奥运会,因为奥运会是个赔本的生意,查查这方面的历史,应该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在80年以后,也就是萨马兰奇任职奥委会主席之后,具体是84年,奥运会就开始赚钱了。到目前,奥运会已经是一个非常好大的工程了,涉及到经济规模巨大,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力。所以这个题目是很有意义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前,人们又看到了身为奥运村部副部长的邓亚萍,也就是在此番第二次转型期间,这个年轻人的偶像也被年轻人深深地感动了一回。“7月初村里演习的时候,娇生惯养的大学生志愿者还闹了不少笑话,我们当时都心虚:这些孩子行不行啊?可十几天过去后,他们像完全换了个人,在家从来不洗衣服的大学生在奥运村里为各国运动员洗袜子,有的难洗的衣服,比如棒球服、击剑服竟然用手一刷仨小时,还有志愿者得知自己跟随的奥运官员因日程紧张没吃到北京烤鸭,就自己去订了一只,在人家要回国时送到机场……这就是我们可爱的80后!”贵为“村官”的邓亚萍那时一直坚持与志愿者们并肩奋斗在一线,所以如今回忆起那些角落中的感人故事,邓亚萍依然滔滔不绝,为孩子们掩饰不住的自豪。“所以我说,我是真心实意愿意和年轻人在一起!”

  说起三岁小儿 名人妈妈有些愧疚

  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坚强的女人,而在邓亚萍这个女强人三次华丽转身的背后,却离不开两个男人的鼎力支持——大男人,是她的先生林志刚,小男人,是她的三岁小儿林瀚铭。

  2004年,邓亚萍与相恋多年的前国家队队友林志刚结婚,2006年3月喜得贵子。但一家人很快因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各奔东西,电话成了维系亲情的唯一纽带。2007年底,他们终于在北京安置好了自己的爱巢,再次团聚。只是这些年来,邓亚萍忙碌依旧,早出晚归,与孩子间嬉笑玩耍的时间都交给了工作。“在我们家孩子眼里,他奶奶第一,他爸第二,我排第三!”说起孩子,邓亚萍褪掉了习惯性自信的外衣,表情也柔和起来,“你说我这几年,忙完博士论文,忙奥运会,哪个能推掉?有失必有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