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单元模块教学研究
(2008-10-13 22:44:31)
标签:
新课程背景单元模块教学研究杂谈 |
关键词:新课程
摘
本课题研究针对的是在新课改的今天,老师面对各类教学版本的新教材,各种教学法,如何才能更好的应用新理念教学,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定位课堂中的自己和学生,如何教学才能适应当前的课改,如何才能处理好与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在新时期的课堂中又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问题。
本课题在《纲要》和《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新时期所使用的新教材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自2003年开题以来,为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单元模块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准备: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相关内容。
1.扎实学习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纲要(试行)》和2001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深入领会二者的精神要义,总结归纳新课程新理念的宗旨意义。
2.全面掌握所使用教材(北师大版)的编排体系、篇章内容及相互关联,真正领会编者的意图与编写目标,以便教学实践。
3.比较相关的几种教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把北师大版、人教版、江苏版、语文版等几种不同的版本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现行使用的北师大版有如下与其他版本不同的特点:所选主题互相联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篇章之间有很强的同类可比性,教材的可操作性明显强于其他版本,整个编排体系清晰,教学要点明显,文后的阅读练习与探究设计新颖独特,比较探究文章独辟蹊径等等,这些特点的发现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认真总结新课程相关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相关杂志如《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30余种,学习各类书籍如《新课程师资培训纲要》、《语文课程教学论》、《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等20余本,业余撰写论文40余篇。
5.积极学习教育专家的教学模式。如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模式”、杜威的“问题教学模式”、欧阳黛娜的“两步走”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骤”“自主学习法”等,很好的借鉴了他们部分适合本人的教学因素,为本研究的单元模块教学注了新的活水。
二.查找问题,对症下药。
1.以本校(兰州市第七十中学)7——9年级学生为基础,辐射周边学校(兰州市第十八中学、兰州市第十七中学、矿务局四中等),主要通过设计问题、个别谈心、发放问卷、设计问题及数据分析等形式了解语文课学习的现状。
2.明确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如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阅读理解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及写作不感兴趣等
3.了解目前老师上课存在的迷茫与困惑,如怎样才能处理好传统教学和新理念教学的关系,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处理好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老师与教材等的关系,如何利用新理念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如何评价目前的课改等问题。
为此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如:
1.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2.建立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班级的教学模式,开设系列栏目,如“现场教学、课堂实录、个案展示、案例分析、师生空间、作文你我、习作展览、课后总结等”,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目前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应充分利用,让学生在相关内容的真实情景中感受文章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热衷教研,提升自己。
1.课余主动听其他老师的课,及时参与评课,总结优缺点,互相交流教学心得,并把对方的教学亮点及时总结,为自己的实验积累素材。
2.主动邀请校内外的老师听自己单元模块教学的实验课,并请他们当场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归纳不足,便于接下来的教学实践。
3.邀请专家现场听课、评课。2007年11月,有幸邀请到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执行主编赖瑞云教授来我校进行了现场听课,并进行了详细的评课,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探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应予以推广。
4.及时总结每次实验的不足和成功之处,积极撰写论文,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共计40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20余篇。
单元模块教学的基本理论
本课题研究的单元模块教学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和在新教材的使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适应新时期教学的教学模式,其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纲要(试行)》和2001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最新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语文界名家诸如: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刘国正等大家都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论,借鉴了当前最新的教学论如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靳健著的《后现代文化视界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前沿理论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容易掌握等特点。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知识性。“单元模块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不再单独每一篇文章学习,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以编者的编排思想为线索,然后在这条线索的指引下,学习文章之间的相互内容,整体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变课堂为学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和同学对话,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进而创造自我,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感受过程的乐趣,进而提升语文素养,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为:“整体阅读,确定目标——比较探究,求同存异——自主合作,探究结果——回首要点,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自我提升”几个阶段。
单元模块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原则、目标及途径
核心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
价值取向:变语文课堂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语文课堂的与定性和封闭性为课堂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课堂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
教学原则:课堂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教授,教师应保护不同的观点,对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承担责任。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
教学途径: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活动。
单元模块教学的基本策略
1.
2.
3.
4.
5.
6.
7.
8.
单元模块教学的实施原则
1.
2.
3.
4.
单元模块教学的步骤
1.阅读原文,确定目标
2.比较探究,求同存异
3.自主合作,探究结果
4.回首要点,总结归纳
5.拓展延伸,自我提升”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单元目标概说】
这一单元寓意集中明确,用单元整体比较法教学,最为可行。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阐明文章渗透的道理,教学中注意故事趣味性特点,可让学生口述,并改编课文成小剧本,形象地予以表演,在拓展延伸时写成新闻或小通讯,在年级内进行交流。
【单元模块教学设计】
【模块教学设计A】起始奠基,确定学习目标。
【创意说明】这五篇文章都是寓言或民间故事,首先应指导学生通读各篇文章,初步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接着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在掌握生字生词及疑难句子的基础上,熟悉原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请同学们各讲一个故事,并通过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或寓意,对你自己的触动又是什么?从而过渡到本单元的内容。
二.通读预习,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1.要求学生速读文章,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读时可采取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做好口头叙述得准备,先在学习小组交流,再给大家口头叙述,看谁对文章内容理解把握较好。
2.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理解,整体予以引导:
《东郭先生和狼》推陈出新,虽然表面是人和狼的周旋,但折射出的却是人与人的关系——对于像狼一样望恩负义之徒,不能心怀仁慈。
《盗草》是田汉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把白蛇的爱情诗化,赋予蛇以美丽、善良、纯洁的爱情品行,使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动。
三.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交流,最后教师归纳整理。
首先,介绍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语言和民间故事的特点及含义。
其次,领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再次,培养大家口头叙述和表演课本剧的能力。
四.解决生字生词及疑难句子
1.同学们利用工具书分头寻找疑难字词。然后同桌互相提问解决
2.老师补充以下词语。
3.疑难句子理解
五.教师明确作者及相关文化常识
讨论:对本单元的文学常识你能了解多少?在学生抢答的基础上教师予以补充以下常识:
六.拓展延伸
通过初读本单元的文章,你能否联系现实生活,写一则小故事,并能蕴含某种道理?(要求,语言通顺,情节曲折,有趣有味,寓意深刻)然后再改编成小剧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演,并写好“小新闻”,在班内报道,看哪个组最为精彩。
【模块教学设计B】教师指导比较探究,同中求异
【创意说明】在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应用比较法阅读文章,同中求异。引导学生找出可比规律,为下一模块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以便能更好地举一反三。
【教学步骤】
二.阅读课文,初探寓意
1.自我行动。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两则和克雷洛夫《农夫和蛇》,首先考虑三则寓言在寓意方面以及语言应用、叙事等方面有那些异同点?
2.小组讨论。把自己思考的异同点写在小卡片上,先在小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请每个小组代表就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予以阐述,其他同学做好记录,以便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4.教师点拨。
共同点
①寓意方面:都表现了蛇是不可轻饶的恶毒动物,从而揭示出对恶人不要抱有幻想,要警惕恶人的乔装打扮。
不同点
①叙事方面。表现在形式上,伊索寓言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克雷洛夫则是应用对话,以诗的形式展现。
②写法方面。伊索寓言两则都应用对比手法,如第一则中农夫的“善”与蛇的“恶”,第二则中二者的态度。克雷洛夫在第二则点明寓意时,在增强诗的深邃厚重方面很有特色。
5.精读三则寓言,谈谈你最喜欢那一则?并说明理由。(旨在进一步比较三则寓言的异同点)
三.改寓言,编剧本。
同学们自由组合,就你最喜欢的一则寓言进行改编,编成小剧本,当堂表演,要求形象自然,贴切文章内容,能很好的体现寓意。
四.拓展延伸
【模块教学设计C】:学生自由比较探究,异中求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以“狼”为话题,口头作文比赛,评出优胜者,其他同学予以点评。
引入:同学们:狼从现实生活来说,也是我们的朋友,如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是很有意义的,而今天同学们学到的则是狼狠毒的形象,但主旨则并不是人与狼的关系,应该是什么呢?
二.研讨要点展示
用幻灯片在屏幕上展示以下研究问题
1.《东郭先生和狼》和《渔夫的故事》是不同国家的寓言故事,但却非常相似,请同学们讨论二者的异同。
2.《东郭先生与狼》和《渔夫的故事》的主题,即寓言有何不同?在情节的曲折、延宕等方面的区别又是什么?
3.《东郭先生与狼》是中国故事,而《渔夫的故事》则是阿拉伯故事,中外文化相差很大,他们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
三.合作探究,多向交流。
1.
2.
3.
4.
5.
第一题①无论是东郭先生还是渔夫对手都是狠毒凶残、忘恩负义的敌手。②写法相似。都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活。
第二题①《东郭先生和狼》主要是对迂腐愚蠢的东郭先生的“仁慈”予以批判;《渔父的故事》则在原故事中体现了魔鬼在受到惩罚后从善的清节,有向善,给人以信任的道理。
②《东郭先生和狼》情节起伏跌宕,曲折生动;《渔父的故事》中故事套故事,情节更为复杂多变。
第三题①都采用了寓言或民间故事的形式揭示相同寓意;②目的都是如何驱恶扬善,,而且都运用了故事的曲折生动来体现文章主旨。
四.学生独立完成119页第二、三题。
五.小结
《东郭先生和狼》和《渔父的故事》虽然是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二者的叙述方式、语言表达、寓意揭示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在对付忘恩负义的狼或恶魔时,他们都运用了人类的智慧,使其收入瓶或袋中,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强调了不能轻易相信恶人,要提高警惕,对恶人不能心怀仁慈的道理。
六.课外延伸
每位同学准备两则寓言故事,并分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模块教学设计D】学生自主合作,展示探究效果。
【创意说明】在模块B.C训练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因《盗草》的主题与前几篇的主体截然不同,因此让学生提高辨别真假,分清是非的能力,则是这篇设计的又一目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多媒体播放京剧《白蛇传》的相关情节。
二.通读全文,试分析白素珍的形象。
三.
四.
五.
六.
七.
【创意说明】通过以上四模块的比较探究,对本单元的主旨应该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掌握,为使之条例化,有整体感,因此,对本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回顾,则显得非常重要。
一.
1.
2.文章共同构造了虚拟的动物世界,对人的心灵产生触动,以动物喻人,很有趣味性。
3五篇文章的主旨既有相似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特点,对此我们用了比较的学习方法,分别对文中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
二.
1.
2.
本课题自2003年秋季开题至2008年秋季结题,历时5年,最终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于2007年11月在兰州举办的北师大版《语文》三省试验区甘肃研讨会上交流,与会专家方智范,赖瑞云,韩军等予以高度评价,并获得新教材新教法教研成果一等奖。2008年1月荣获中语会教研成果一等奖,代表论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模块教学设计》同月刊于其会刊《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证书附后),利用此教学模式的作文教学也取得看不菲的成绩,代表论文《待到山花烂漫时,谁在从中笑》于2008年3月荣获中语会作文教学三等奖(证书附后)。
单元模块教学的应用情况及成绩
1.应用情况。
本模块教学自开题研究以来,在本校及校外兄弟学校初高中公开讲课50多节,其中范例《养母》(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课教学获得了该教材的执行主编赖瑞云教授的充分肯定,认为此教学法是目前值得推广的教学法。该课教学实录被《语文世界》(福建师范大学主办)全文录取(光盘附后)。2006年10月代表我校参加红古区新课程教学观摩大赛,用此教学法执教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赢得了所有评委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认为我的课是最值得探讨的一节课(实录附后),执教高中课最成功的案例《阿房宫赋》新教(附后)已被部分老师借鉴使用,执教高三课文《人是什么》被刻成光盘(附后)。
2.教学成绩。
3.作文教学成绩。
1.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