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皆大欢喜的“奥擦委”

(2008-03-31 02:24:49)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奥运营销

财经

 

  周末有幸参加了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牵头组织的奥运财经报道研修营,收获非浅。因为授课主题多半围绕奥运展开,又听到不少精辟奥运营销的案例,感触尤深。
    自从美国商人尤伯罗斯通过限量赞助的方式,把奥运会运作成为一个盈利的国际项目后,围绕奥运的商业开发可谓是挖地三尺。但是在更多精明商家眼里,奥运营销更像块肥肉,不吃吧太可惜,吃吧代价太贵,得想个投入少见效快的办法。于是,围绕奥运营销就涌出了一个新名词——“奥林匹克运动擦边球委员会”,简称“奥擦委”。
    奥擦委的本意是指那些没有获得奥运赞助权的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使本企业形象与奥运相关联,使消费者误以为本企业才是奥运赞助企业,从而达到利用奥运印象促进其销售和品牌提升的目的。
    由于奥擦委的营销策略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意外收获,且成本远低于对手,所以近年来奥擦委远比奥组委红火。你要有兴趣不妨百度下“奥运营销”,查看被次数最多的相关词排行,却发现排在最前面的词汇并不是“奥运营销”,而是“非奥运营销”。
    举几个奥擦委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吧。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富士不惜砸出当时赞助费最昂贵的700万美元挤掉本土柯达成为奥运赞助商,意欲藉此进军美国市场。但省下银子的柯达专门在奥运场外大搞擦边球促销,结果82%的美国人不知道是富士赞助了家门口的奥运。
    还有更绝的,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百威啤酒以5000万美元巨资买下了“奥林匹克”字样和五环标识的独家使用权。可是盐湖城当地一家不起眼的啤酒商在自己的货车上刷上了“Wasatch,2002年冬奥会非官方指定啤酒”,便轻易地让百威的赞助费打了水漂。
    在中国,近年来加入奥擦委的商界名流也是不少。今年年初北京有家电视台做了一期“谁是奥运赞助商”的测试调查,现场多数受访观众认为饮料行业是蒙牛而不是伊利,互联网行业是新浪而不是搜狐,食品饮料行业是农夫山泉而不是统一,而实际上奥运赞助商的结果恰恰相反。
    按理说伊利、搜狐、统一为取得奥运赞助商资格花了不少钱,随后的奥运营销动作也是有声有色做得相当漂亮,但是仍出现如此大的奥运认知偏差,只能说是后者“奥擦”得好。
    至于奥擦委的存在,对谁有不利呢。答案是,没有,皆大欢喜。
    从没见过奥组委指责过奥擦委,因为奥擦委的隐性营销,既不公伤害到奥组委的既得利益,也伤害不了奥运会的品牌利益。奥擦委旗下品牌企业行为,更具备能吸引更多的民众了解奥运,直接刺激奥运品牌的推广和价格提升,奥组委乐见其成感激都还来不及呢。
    至于花了大价钱的奥运会指定赞助商,他们巴不得有对手搅和到由他们主演的奥运商业大戏中来呢。要知道,他们的营销理念其实与奥擦委一样,“风险有多大,机会就有多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