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二.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可称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学。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距今大约两千多年。据郭沫若同志考证,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史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家长一定要下大力气搞好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道德启蒙教育这一基础工程。文章内容真实,文笔平易近人,具有一种独特的朴质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癸卯学制”
1903年,张之洞奉命入京主持制定新学制。1904年1月,清庭批准《奏定学堂章程》,时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它的颁行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办教育无章程、学校无体系的状态,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奠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第一块基石。该学制一直延用到1911年清朝覆灭。
“癸卯学制”包括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考试章程、奖励章程、及各级各学堂章程等共22件。对从蒙养院到通儒院等各类学堂,从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到实业教育,从教员任用到学校管理,从立学宗旨、培养目标、入学规则、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仪器设备、校舍建筑到考试、奖励等各个方面,均作了详尽的规定。
这一学校体系基本是模仿日本的。纵向分为三段七级,分别为初等教育段(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中等教育段(中学堂)、高等教育段(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通儒院)。规定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5年,中学堂5年,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即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约需22年左右。此外,还有最高等级的通儒院,学制5年。在横向的方面,中学堂分普通学堂、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在分科大学堂之外,还有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实业学堂等。属于高等教育性质的还有洋学馆、方言学堂、进士馆和仕学馆。由此构成了纵向三级水平、横向三足鼎立的整体结构。
“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
国子监的教学科目是:礼、乐、律、射、御、书、数等。当时谋求仕途发达的文人学士们最大荣耀莫过于毕业于国子监、殿试时考取进士金榜提名并刻名于孔庙,从而光宗耀祖,在家乡刻立牌坊;还可飞黄腾达,在朝中作官。当时国子监不但有中国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依照"左庙右学"的建筑礼制,国子监的位置东邻孔庙。
明初,国子监先后改称北平郡学、国子学;后固定使用了国子监的名称。由于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北监。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其精髓在于生活教育理论,陶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了“教学做合一”这一光辉的命题。“教学做合一”其内涵在于教法、学法、做法相合一,但陶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一个整体,其中“做”是这个整体的核心。事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怎么学先生就要怎么教。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六"三"三学制”
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1,制定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2,学制体系
1)初等教育:幼稚园,初等小学校4年,高级小学校2年
3,特点
第一、根据学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第二、初等教育更加合理,更加务实
第三、中等教育是改制的中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第四、新学制增添了职业教育,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
第五、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
第六、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4,附则中有两条:一是注重天才教育;二是注重特种教育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只不过是孔子的弟子子夏的一句话,郑玄的《正义》作解:“古者大夫士,年七十致事,则设教于其乡,大夫为大师,士为少师,是仕而优则学也。学至大成乃仕,是学而优则仕也”,而朱子的《集注》注的是:“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史之久,史所罕见。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学堂,它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学堂。1862年创设,隶属于总理衙门。设馆的目的,是要培养满族翻译人才。初创时专习外国语,只设英文馆。从八旗子弟中选13—14岁的幼童10人入馆学习,由英籍教士包尔腾(T.S.Burdon)任英文教习,徐澎琳为汉文教习。1863年添设法文馆和俄文馆。1865年后,新建的校舍逐步落成,学习的课程也逐步增加。1866年恭亲王奕诉等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规定招收30岁以下的满汉举人及五品以下京外官员,聘请外籍人为教习,同时将同文馆的课程大加扩充,并引进了许多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学科,从而使同文馆已不是单纯的外国语学堂,而逐步具备了专科学校的性质。这期除了开设外文,还设有算学、天文、物理、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学和世界史地等科,而且有的课程已分化得相当细、相当专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