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习题(5-6章)
标签:
习题 |
分类: 统计学学习资料 |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统计比较的基本方法通常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
2、动态相对指标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基本形式。
3、某现象的某一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的指标值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上的指标值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
4、同质总体中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各部分数值相互对比的结果是_______。
5、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_______占_______的比重。
6、基尼系数的取值越接近于_______,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接近于_______,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7、相对指标一般都采用______的形式来表现,有些特殊的相对数,则采用_______的形式来表现。
8、比例相对数一般是一种_______比例,而强度相对数则是一种_______比例。
9、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一般可以互换,因而有_______和_______之分。
10、长期计划执行结果的检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
二、单选题
1、统计比较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
C.平均指标分析法
2、计算年距增长量或年距增长率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下列哪一因素变动的影响(
A.长期趋势
3、某厂劳动生产率计划比上年提高8%,实际仅提高4%,则其计划完成百分数为(
A.4%
4、某厂某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计划规定比去年降低5%,实际降低了7%,则其计划完成百分数为(
A.97.9%
5、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的高低,提出的富裕标准是恩格尔系数为(
A.30%以下
6、一般认为,收入分配合理时的基尼系数为(
7、总体各部分结构相对数的和应(
8、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其霍夫曼系数应(
A.趋近于1
9、根据组平均水平或组相对水平计算出的比例相对数是一种(
A.结构性比例
10、将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通常是计算(
A.平均增长水平
11、反映总体各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协调平衡状况的综合指标是(
A.结构相对数
12、将对比基数抽象为10计算出来的相对数是(
A.系数
13、下列属于比较相对指标的是(
C.积累与消费之比
14、某国某年的钢产量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15、已知2002年甲国人均粮食产量为1712公斤,乙国为129公斤,甲国为乙国的13倍,以上指标中(
A.有两个总量指标,一个相对指标B.有两个强度相对指标,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C.有两个平均指标,一个比较相对指标D.有两个平均指标,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三、多选题
1、下列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属于两个不同,总体的有(
A.比例相对数
2、下列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有(
A.结构相对数
3、下列指标,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A.全国人均国民收入
D.某单位职工平均工资
4、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包括(
A.保持分子与分母的可比B.正确选择对比基数
E.与定性分析结合应用
5、分子、分母属于同类现象对比的相对指标有(
A.结构相对数
6、下列属于同一时期指标值对比的相对指标有(
A.结构相对数
7、比较相对数可用于(
A.不同国家、地区和单位水平之间的比较
C.不同时期水平的比较
E.实际水平与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
8、强度相对指标可作用于(
A.经济实力
9、下列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A.资金利税率
10、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对比基数从形式上说有(
A.总量指标
11、长期计划执行结果的检查方法包括(
A.水平法
四、名词解释
1、相对指标
2、百分点
3、动态相对数
4、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5、结构相对数
6、比例相对数
7、比较相对数
1、相对指标的作用。
2、计算和应用计划完成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3、结构相对指标的作用。
4、比例相对指标的特点。
六、计算题
1、某公司所属甲、乙、丙三个工厂有关资料如下表:
|
工厂名称 |
2000年实际产值(万元) |
2001年产值 |
2001年产值为2000年产值的百分比(%) |
||||||||||||
|
计划数(万元) |
比重(%) |
实际数(万元) |
比重(%) |
计划完成程度(%) |
|||||||||||
|
甲 乙 丙 |
|
|
|
|
|
|
|
||||||||
|
Σ |
|
|
|
|
|
|
|
||||||||
要求:依据表中各指标之间的联系填写表中空白处数值。
2、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资料如下表:
|
项目 |
1982年 |
1990年 |
|
人口总数 其中:男性 女性 |
101654 53352 49302 |
114333 58904 55429 |
又,我国国土面各为960万平方公里。
要求:根据表中资料计算全部可能的相对指标。
3、某产品“九五”计划规定,最后的产量应达到54万吨,各年实际产量如下表:
|
时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一季度 |
二季度 |
三季度 |
四季度 |
一季度 |
二季度 |
三季度 |
四季度 |
|||
|
产量 (万吨) |
40 |
43 |
20 |
24 |
11 |
11 |
12 |
13 |
13 |
14 |
14 |
15 |
要求:计算该产品产量“九五”计划完成百分数,并计算提前完成“九五”计划的时间。
4、(1)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103%,比上期增长5%,试计算产值计划规定比上期增长多少;又该企业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在上期699元水平上降低12元,实际上本期单位成本为372元,试计算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
(2)某企业2001年产品销售计划为上年的10%,实际为年年的114%,试计算该企业2001年度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百分数。
(3)某企业2001年劳动生产率增长计划完成102%,这一年劳动生产率为2000年的107%,试计算该企业2001年劳动生产率计划比2000年增长百分数。
|
年份(年)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
生活消费支出(元) 其中:食品支出(元) |
3886.00 1898.10 |
4098.00 1986.60 |
4137.20 1972.80 |
4371.00 1907.60 |
4800.00 1942.20 |
5218.80 1943.60 |
5546.20 1943.60 |
5574.72 1985.88 |
要求:计算湖南省城镇居民各年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系数,并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贫富标准,指同到2002年底,湖南城镇居民的生活整体上已达到什么水平。
8、某地“九五”计划规定,整个“九五”期间应完成基建投资80亿元,各年实际完成情况如下表:
|
时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上半年 |
下半年 |
一季度 |
二季度 |
三季度 |
四季度 |
|||
|
基建投资(亿元) |
22 |
18 |
5 |
9 |
4 |
8 |
3 |
7 |
10 |
6 |
要求:计算该地基建投资“九五”计划完成百分数,并计算提前完成“九五”计划的时间。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变量数列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测度与_______测度。
2、算术平均数是_______与_______对比所得之比值。
3、调和平均数是各个变量值_______的算术平均数的_______。
4、对于加权算术平均数,由于各组标志值的频率不同,所以平均数同时受_______和_______两个因素的影响。5、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和为_______,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和为_______。
A. =Me=Mo
10、已知三种产品的合格率分别为85%、90%和95%,则其平均合格率为(
A.89.9%
11、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
A.意义不同
12、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A.
C.
A.
=Me=Mo
16、加权算术平均数(
A.只受各组变量值的影响
C.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
17、如果众数组前后两组的频数相同,则(
A.众数等于众数组下限
C.众数等于众数组组中值
18、根据同一资料计算出的 、H和C有(
A.H≤G≤
19、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
A.
20、A、B两个总体,若A的平均数大于B的平均数,且A的方差等于B的方差,则(
A.A的平均数代表性大
C.两个平均数代表性相同
三、多选题
1、下列平均数中,属于位置平均数的有(
A.算术平均数
D.中位数
2、下列平均数中,不受极端值影响的有(
A.算术平均数
D.中位数
3、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包括(
A.
4、下列指标中,反映总体分布离中趋势的有(
A.众数
D.标准差
5、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条件有(
A.各组频数相等
D.行组次数为1
6、成数P的方差可表示为(
A.P
7、一般平均数(静态平均数)包括(
A.算术平均数
D.众数
8、变量数列分析的作用包括(
A.认识作用
D.推断作用
9、根据组距数列计算众数的方法包括(
A.金氏插值法
D.累计法
10、变量值方差的计算公式包括(
A.
五、简答题
1、变量数列分析的原则。
2、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
3、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②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③注意极端值的影响;④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总平均数;⑤将平均数与典型事例相结合。
4、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答:(1)概念。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变量数列变量值离散程度的综合指标。
(2)作用。①反映总体分布的离散程度;②说明平均数代表性大小;③说明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均衡性、均匀性或稳定性。
5、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
6、变量数列分析的主要内容。
7、变量数列分析的作用。
8、一般平均数(静态平均数)的种类。
六、计算题
1、已知甲、乙两个班组各10名工人日产量(件)如下:
甲组:24
乙组:28
要求:分别计算甲、乙两组工人日产量的平均数、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并通过标准差系数的大小比较甲、乙两组工人平均日产量代表性的大小。
|
按操作机床台数分组(台) |
各组工人数占工人总数比重(%) |
|
5 6 7 |
10 60 30 |
|
Σ |
100 |
要求:计算该车间工人操作机床台数的平均数、平均差和标准差。
3、已知甲、乙两农贸市场某种农产品分等级的销售资料如下表:
|
产品等级 |
成交价格(元/公斤) |
甲市场成交额(万元) |
乙市场成交量(万公斤) |
|
甲 乙 丙 |
1.2 1.4 1.5 |
1.2 2.8 1.5 |
2 1 1 |
|
Σ |
— |
5.5 |
4 |
要求:通过计算比较甲、乙两农贸市场哪一个的平均价格高,并说明两市场平均价格不一致的理由。
|
按销售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
企业数(个) |
组销售额(万元) |
组流通费用率(%) |
|
90以下 90-100 100-110 110以上 |
3 4 8 5 |
459 648 1380 943 |
14.6 13.2 12.0 11.0 |
|
Σ |
20 |
3430 |
— |
要求:计算该系统所属商店的平均流通费用率和销售额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数。
7、已知某企业某年某月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工人数资料如下表:
|
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 |
生产班组数(个) |
生产工人数(人) |
|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
5 7 10 2 1 |
70 100 150 30 16 |
|
Σ |
25 |
366 |
要求:计算该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的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9、设甲县农民人均收入为5880元,标准差为680元,农业人口为88.2万人;乙县农民人均收入6240元,标准差860元,农业人口89.50万人。要求:计算甲、乙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系数。
|
企业名称 |
工人人数(人) |
产量(吨) |
总成本(万元) |
|
甲 乙 丙 |
500 550 650 |
32500 38500 46800 |
169 192.5 257.4 |
|
Σ |
|
|
|
要求计算:
(1)各企业及全公司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成本;
(2)各企业劳动生产率都达到三个企业中的先进水平时全公司可增加的产量;
(3)各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都达到三个企业中的先进水平时全公司可节约的资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