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专业知识空间和时间图书馆执业规则余秋雨汶川杂谈 |
关于余秋雨是否“假捐款”的专业知识阐释
湖南郴州慈善总会秘书长
一、我是一位职业慈善工作者。下面介绍的一些知识、办法是自己在慈善工作实践中执业规则。
二、网友质疑“假捐款”事出有因。其“因”是确有个别自然人或企业、团体、组织“报捐”时言之凿凿,有关方面亦为其宣传造势,但最后“报捐”款额并未适时到位或短额到位,形成“假捐款”。理应受到谴责和揭露。广大网友对慈善捐赠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倍感欣慰。
三、余秋雨并非“假捐款”。从现在已公开的情况看,有以下一点大家都有共识的。余秋雨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即通过九久读书人有限公司“报捐”20万元人民币。
现在争论的焦点是:一方认为,20万元人民币应是真金白银,捐了,好,拿收据来。另一方说,我是做图书馆建设项目,图书馆建好了,你来查资金来源。
先讲第一方面。“报捐”后款物何时入库?如何兑现?一般原则:越快越好,既是灾,是难,就急着用钱。终极原则:只要与“报捐”所赈济、救助的对象、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处持续链接范围,如:捐资助医,须在病人生病需医药救助时捐赠到位。如果病人已去世,还未兑现,这就超过了“持续链接”范围。
从九久公司发布的声明可知,报捐的20万元人民币原先欲建一所希望小学,钱不够,改为分别投到三所灾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声明中说,9月份三所图书馆将建好投入使用,届时请你来参观并可查实资金来源。如有余秋雨的20万,即不存在“假捐款”问题。这个道理是讲得通的,此图书馆建设系灾后重建项目,在空间和时间上与赈灾救助紧密相关连。所以,现在的余秋雨先生的“报捐”行为,仍为进行时,属捐款实施阶段。
四、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善良、勇于担当的学者。其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发表的作品、讲演将中国人“至善为上”的人本思想作了经典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