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遵化古城的历史变迁

(2017-08-10 21:32:08)
标签:

遵化

遵化古城

千年古城

古城历史

畿东第一城

分类: 遵化古建
遵化城始建于唐朝,在一开始的时候,它只是一座土筑之城。当时,因与北方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战争的需要,唐玄宗天宝元年在遵化设平州养马监养马,隶范阳郡。通过购买和饲养等方法,来满足作战时骑兵对于马匹的需求。由于在遵化地方设马监和铁冶,遵化地方人口日渐增多,为以后建县打下了基础。

历经五代、宋、元等各个朝代,遵化城仍为土筑。遵化是由后唐时的买马监归入辽国后,于925年改建为县的。由于遵化地方的铁冶十分重要,且设有买马监,遂设县。因辽国在得到此地以后,为巩固其汉族的统治,所以为该县取了一个封建礼教色彩浓厚的县名:“遵化”,其意为“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此时城池仍为土筑。
明王朝建立后,由于作战的需要,遵化成为对蒙古各部落作战的前线。明朝廷修筑了一条从甘肃到辽东的长城,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军事入侵。由于遵化县的军事地位日趋重要,所以明王朝就对遵化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治。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入侵,指挥史周宝对遵化城加以扩建,将城市向西扩大,并把城墙用砖石进行包砌加固。明中期以后,蒙古鞑靼部势力强大,对明王朝的统治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明世宗嘉靖年间,甚至发生了蒙古鞑靼部劫掠北京城的“庚寅之变”。

这次事变,给明朝廷以极大的震动。为了加强遵化城的防御能力,顺天巡抚、都御史孟春重修城池,增建东南城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至万历九年(1581年)的200多年的修建,遵化城才有了高大的城墙和巍峨的楼阁。明万历九年,总理蓟镇练兵事务的戚继光,用他从浙江带来的主客兵,将整个遵化城进行拆除并重新设计修建。重建后的遵化城,形状如同古人头上戴的幞头,所以也被称为幞城。按清朝人的记载,城周长1251丈,合计约6华里有余。城基厚度30尺,高3丈6尺,城墙上有垛口1341个。东西南北四面各有城门一座,城门外有护城河,河深2丈,宽3丈。清顺治九年,知县孙锡蕃对城池又进行加固维修。康熙十八年地震导致遵化城几乎全部坍塌,康熙五十年,朝廷派遣各部官员进行实地勘查后,朝廷又拨发白银3.6万两,并派出专门的人员监督进行修缮。到乾隆十六年,连绵大雨,城垣被淋,导致坍塌90余处。知州刘埥请旨重修。清同治年间,知州何崧泰再次重修。以上各次重修,都按照戚继光所创建的样式和规模。

按照何崧泰所撰《遵化通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遵化城以大悲阁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为四街。城正中心位置建有大悲阁一座,阁北中心线上建钟鼓楼一座。城上四角各有角楼一座。北门西侧城上建玄帝庙一座。除四门外,北门西侧和南门西侧各设水门一座,除用于防御之外,还可以保证城内水道的流通。

由阁向南至南门即时薰门为南街;阁向北至拱极门即北门为北街;阁向东至镇海门即东门为东街;阁向西至戴京门即西门为西街。四门建起标准的城楼,一般上下两层,北面为三层,各城楼内外刊悬匾额:东门外曰“山海雄图”,内曰“春来阳谷”;南门外曰“启文明”,内曰“黎水潆清”;西门外曰“蓟辽重镇”,内曰“祥拱神皋”;北门二楼外曰“威姿锁钥”,内曰“燕山叠翠”,北楼三层外曰“关山一览”内曰“畿东第一楼”。

城内东街之南与西南街之东,即城东南原有观音寺一座。

东街之北与北街之东,即城内东北的建筑物较多,主要有遵化州署,州署西旁为试院,再西为关帝庙。州署东为火神庙,稍东南为游击署。

北街西侧与西街北侧的主要建筑物,由东向西有:武庙、城隍庙、州判署、关帝庙,城北墙上有玄帝庙,西北角由东向西依次为:子孙庙、文昌庙、药王庙和火神庙。

西街南侧与南街西侧之间,俗称为西大寺。这里有观音堂、广慧寺、葺提寺、孔子庙即文庙,也就是学宫,学宫前是南池别馆、灵阳观,观南为关帝庙。

明朝和清初时,县衙东还建有兵备道署一座;州判署为旧时的都察院,其东还有一座都察院。这些建筑物,有的改做他用,如都察院在清朝时改为州判署。有的拆毁无存,如兵备道在明朝时就改为巡抚行署,后改为遵化道员署,遵化道裁撤以后,行署院又被拆除,其材料用于建筑清朝皇帝在汤泉的行宫。
明朝以后,遵化城在作战防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崇祯二年(1629年)冬十月下旬,清太宗皇太极率军5万,分左路龙井关、中路洪山口、右路大安口等三路进攻长城。皇太极自率主力,由中路进攻,十月二十七日拿下洪山口,又大举围攻遵化城。皇太极致书给驻扎在遵化城内的顺天巡抚王元雅劝降。王元雅指挥将士竭力守城,后见守城无望,遂与推官何天球等一起自刎身亡。而辞官回家的贾维钥,与提刑按察司佥事马思恭却开门迎接皇太极。皇太极授予贾维钥顺天巡抚之职。十一月初六日,皇太极正式驻师遵化城,这就是己巳之变。

崇祯三年五月十三日,明军收复了迁安县城,将投降清军的迁安县知县朱运泰等人,押送京师斩首。明军督师孙承宗率军收复永平、滦州等城后,又包围了遵化城。投降清朝,又被授予顺天巡抚一职的贾维钥,虽然经过竭力抵抗,终于因势力孤单,遵化城被明军攻陷,贾维钥等人也被全家抄斩。遵化保卫战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被写入清王朝的官方史册。

清康熙二年(1663年)因在境内昌瑞山下建造陵寝,遵化由县升为州,后来又升为直隶州。故对遵化城池及城内古建筑、州治署衙等进行过多次的修复,使遵化城成了“威姿锁钥”的“畿东第一楼”。站在城楼上,北望长城,令人游目骋怀。
1922年即国民11年,奉军溃败的一个旅,虽有完整的武器装备,但也未能打开遵化城。1933年,手持先进武器的日寇进攻遵化城,但是在坚固的城池面前也徒唤奈何。最后由于内奸的出卖,日寇才得以进城盘踞十余年。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遵化城中剩余的伪军忠心投靠国民党,铁心与人民为敌,人民解放军运用土坦克、挖地道、大炮轰炸等办法进行持续攻城,而且攻城一次紧一次,城中伪军内心惊慌,守城无望,便于12月31日夜仓惶弃城逃窜,沿途大部被歼,残部逃到唐山附近。1946年1月1日清晨,遵化城内群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手举红旗,欢迎亲人子弟兵进城,这是遵化城第一次重见天日。

1946年8、9月间,国民党以大量兵力,并纠合伪军和反功地主武装,东自山海关,西到密云,南自武清,北达古北口外的滦平,疯狂地进攻冀东解放区。 1946年9月10日,国民党军占领了遵化城。1948年3月遵化城dedaolechedijiefang,到此,遵化县城终于回到人民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