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的名号是形容佛法有两只手臂,一是小乘声闻乘,一是大乘菩萨乘。大乘道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小乘道绝对出世。如果小乘道入世了,就不再是小乘,已转入大乘了。
大乘在梵文的音译是摩诃衍,摩诃是大的意思,后世照巴利文翻音就成了马哈,摩诃衍就成了马哈亚,就是大车子的意思。中文翻译就不直接翻成车子,而用了“乘”字,也有车子的意思,但是更着重装载的意义,有交通工具的功能。装载量多的,就翻成大乘,心境狭小见解不大的,就翻成小乘。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脱人生烦恼,而到达超越世俗的眞实地,所以乘大车子去也可以,乘小车子去也可以。当然,乘小车子的容易小器,路旁有人想搭车,因为车小载不动,只好拒搭。可是乘大车的菩萨,只要路旁有人招手,他就停车,甚至你不招手,他也停到你面前,邀你上车。
大小乘就是佛法的两只手臂。没有小乘,显不出佛法的清高。但是光清高也没有用,那是放在山顶上欣赏用的。大乘菩萨道不是标榜清高的,它能藏污纳垢,包容一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无所不容纳。菩萨心以大慈大悲为主,这是菩提心的基础。菩提是梵文觉悟的译音,因为中文的觉悟不能全面表达菩提的意义,所以保留译音,不翻译。学佛的人不能悟道,就是因为没有深切地发菩提心的缘故。大乘菩萨悟道成就之后,更是以大慈大悲为行门,来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心。
声闻心是自了汉,就是老子说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也是出离心,对世间一切厌离,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所以声闻偏向走空的路线,躲在清净中,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我们在家人,有时厌烦了,小乘之念不觉油然而生,真懒得管了,懒得管就是放弃,想躲到山中闭关去,这种就是小乘的心理。一般人都十分欣赏这种心态,中国有无数的诗词,都歌颂这样的境界,充满了小乘思想。譬如“闭门不管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桃花源记》及《五柳先生传》等文章都是。
再如前几年,美国“嘻皮”圈中,很流行崇拜寒山和拾得,据说他二人一个是文殊,一个是普贤的化身。寒山作的一首偈子: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更是广受学禅的人所喜爱,你打坐用功能到达这个境界,就了不起了。但是这个境界是声闻心,小乘的境界。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澡雪精神”,干净如白纸,一粒灰尘都没有。我们都很希望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可是纵然到了,还是声闻心,不足以入菩萨道。
福建漳州保福本权禅师,见到许多人喜欢寒山这个偈子,就对大家说,这偈子所表达的是清净面,是法身一边的事,够不上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旁人听了不服气,就请他说说自己的境界。他就说:
吾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
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
这个偈子表面看是反寒山,是二法门,实际上,灯笼和明月是不二的,真悟进去了,可以把二首偈子合拢来。寒山讲的是法身的清净面,这位禅师讲的是法身起用的一面。道家有位成仙的人,他仙逝之前写了首诗给他的弟子,最后一句是“心头热血比丹红”,我当年读了这句诗,非常佩服,这是一个得道之人应该有的心。
妙臂菩萨在这里说,大乘的菩萨心,与小乘的声闻心是对立的,是二。可是不论大乘小乘,起心动念之际反观内照,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没有大乘小乘的分别,这样就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或臣邪佞,行不顺轨”,这个形容是比喻气脉,你想心君定,心想宁静,可是办不到。我常叫大家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想下座?是身体坐不住?还是心坐不住?大家就茫然了。其实是心不想坐的居多。身不想坐就是气脉不对,就是
“臣邪佞”。这个“臣”是气脉,身体“佞”是坐不住了,定不住了。“行不顺轨”是气脉不入轨道,气脉不顺了。
大家修道做工夫,有时觉得背上或前面在转动,认为是河车转动。有些人很有意思,来说,老师啊!我是任督二脉打通了的!实际上一听人这么说,我就知道他没有通。真正任督二脉打通了不是这个样子,哪有这里动那里动!这是不是气脉动呢?是!是不是通了?我叫它“凡气通”,只是普通感受的境界罢了。如果气脉真通时,就没有气脉的感觉了,也没有身体的感觉了,那就是天人合一,那才真正叫气脉通,也就是“百脉冲和”的境界。
所以这里告诉你“弦望盈缩,乖变凶咎”。“弦望盈缩”
我们讲过的,上半月的月亮谓之上弦,下半月的月亮谓之下弦。月亮有盈亏,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一个天地间现象的境界。修道到了“六根大定,百脉冲和”,我们可以再加一句话形容,这个时候身心的境界如“朗月中天”,永远像满月一样,心君寂然清静。如果配合佛家的话,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禅宗,寒山禅师有一首诗可以说是在这个境界:
君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古代有个禅师大彻大悟了,看人家都崇拜寒山这一首诗,他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半吊子!别人听他这样说,当然不服气,那你也作首偈子看看,他就作了:
吾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
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
寒山说没有东西可以比拟,这个人说我有个东西可比,明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出来。他是比寒山讲的进了一步,但这并不是说寒山不懂,或寒山只修到这一步。
“弦望盈缩”,修道到了这个境界,“六根大定,百脉冲和”,这个根基打好了,还要注意的就是“观心”了。这个心要管理得住,管理不住,或者气脉走出了轨道,或者有时候身心配合不好,有时候变成暗的下半月,昏沉了,走入阴境界。不只昏沉,有时候到此就败道,就失败了,你又要重来第二次。所以修道屡成屡败的例子很多,“六根大定,百脉冲和”变成瞎猫撞到死老鼠了,没有用,这就是“乖变凶咎”。
《我说参同契》
------------
我们现在讲的“普贤行愿品”正可以作为它的具体表征,行得普贤行便能做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境界,心中没有一个垢秽的念头,并且一切心行“无破、无穿漏”。譬如烦恼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遗憾。孔子的门生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人可也?”这是子夏论为人处事的方便谈法,还是有渗漏之处。“大德不逾闲”,根本性的伦理道德不要越轨超过范围,至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谅一点没关系,一般人道中的标准也只能如此。其实要做到“大德不逾闲”也颇不容易。而“无垢、无破、无穿漏”的漏尽通境界,在生命修养的层次而言,乃是臻于没有一点空隙,极严密庄严的地步,一点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合于本份,没有丝毫不如法的差错。以此标准而言,要修得了无漏果,才能算是真正守戒,也才算是真正出家。 我们若能随时安住佛制的道德净戒中,则可真实体会出寒山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那种心行如明月般无垢、无破、无穿漏,昼夜恒常清净无瑕的现量境界。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