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元吉
黄元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10
  • 关注人气:2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老师:专其一,万事毕,必须先做到心中有所主

(2017-07-04 23:42:35)
分类: 圣贤心传

南怀瑾老师:专其一,万事毕,必须先做到心中有所主

原创 2017-07-04 作者:南怀瑾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孟子所认为真正的“不动心”是怎么样的呢?他认为要像曾子那样,中心要有所主,也就是所谓的“守约”,内心要有所守。不动心并不是一个死东西,假如一旦父母死了,我们还在那里学圣人不动心,这成什么话呢?如果不动心就是无情的话,那么父母儿女可以不管了,国家天下也不相干了,这个样子的“不动心”还能学吗?自古以来,很多学佛、修道的都误以为“莫妄想”是不动念头,是究竟的真理,因而导致一种非常自私的心理,凡是妨碍打坐、用功的,都是讨厌的,都是不应该的。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想做,也不肯做,就只是闭眉闭眼的要不动心。其实他又要成仙,又想成佛,欲望比一般人大得多,你说这颗心动得有多厉害!可是一般修道的人往往都忽略了这正是动心,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不动心呢!


昨天一个朋友来,我和他谈起不动心的事,提到我最近写的两句诗——“事于过后方知梦,浪在波心翻觉平”。中国文学上我们常看到“人生如梦”这四个字,在境界上看来多美,多洒脱;但在我看来,并不以为然,我看他和我一样,都是事后的诸葛亮,过后方知,人在身临其境时并不知道。就好比掉在海里,陷到大浪的中心点时,或者困扰在台风眼时,反倒觉得没有一点风,也没有一点浪;坐在飞机舱里,坐在快速火车上,自己反而不觉得在动。所以许许多多讲儒家修养以及学佛修道的人,把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打起坐来,清清净净的,自以为是“不动心”了、“无妄想”了,其实正是“浪在波心翻觉平”。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个大妄想就是要修道,正在动心啊!这正如佛经上所形容的,“云驰月驶,岸动舟移”。
    
如果我们把不动心认为是个死东西,那就完全错了,如果认为修养到“无念”的境界就算得了道,那更是大错特错。现在反过来看看普通一般人的思想,总是连绵不断的,一波未平,数波又起。就算打起坐来,一直告诉自己要“莫妄想”,也还是无可奈何!我们多半都不习惯说实在话,如果肯说实话的话,我们请一千个学道、打坐了几十年的人来问问看:静坐时,有没有妄念呢?我相信有九百九十九个半的答案都是“有妄念”,都没有办法做到无妄念。如果说修养到了没有妄念,那很可能是像我前面所说的,“浪在波心翻觉平”,只是自以为清净无念罢了。
    
因此我们要注意,孟子的话没有错,他以他的太老师曾子为不动心的典范。曾子不动心的原则就是“守约”,所谓“守约”,是心中自有所守,有个定境,有个东西。因此要“约”,约住一个东西,管束一个观念,照顾住一点灵明。我们平常的思想、情绪都是散漫的,像灰尘一样乱飞乱飘。我们这边看到霓虹灯,马上联想到咖啡厅,接着又想到跳舞,然后又想着时间到了,必须赶快回家向太太报到。一天到晚,连睡觉时思想都在乱动,精神意志的统一、集中简直做不到,所以必须要“守约”,守住一个东西。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宋明理学家标榜“主敬”、“存诚”的道理,这也可以说是他们的高明处,没有宗教气息,只以“主敬”、“存诚”为宗旨。什么叫“主敬”、“存诚”呢?这也就是孟子所提到“必有事焉”的道理。好比人们欠了债,明天就要必须还,还不出就要坐牢。但是今天这笔钱还不知道在哪里,于是今天做什么事都不行,听人家说笑话,笑不出,人家请客也吃不下,这种心境就是“必有事焉”。又好比年轻人失恋了,不知在座年轻人有没有失恋的经验,假如有的话,那个时候一定也是放不开。至于谈恋爱时,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像《西厢记》所说“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到处都是他的影子。这就是曾子所谓的“必有事焉”。我说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我们做修养工夫,如果真做到心里一直守着一个原则用功的话,那就上路了。
    
每个宗教对心性的修养,都各有一套“守约”的办法。譬如佛教要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必有事焉”的原则。密宗的这个手印、那个手印的,东一个咒语、西一个咒语的,也同样是“必有事焉”。又如天主教、基督教,随时培养人们对“主”、“上帝”的信念,乃至画十字架,也都是“必有事焉”的原则。说到天主教的手画十字,很有趣的是,密宗恰好也有画十字的手印,与天主教所画先后次序不同。这两个宗教的手印到底是谁先谁后呢?实在很难研究的,现在不管这些,我们只专对学理来研究,把宗教的外衣搁下。每个宗教教人修养的方法,都是运用“必有事焉”的原理,也就是孟子所讲“守约”的路子。


我们是现代人,就先从心理状况来作一番研究。我们每天乱七八糟的心境状态中,要想修养到安详、平和、宁定、超越的境界,是很难的。首先必须要训练自己,把心理集中到某一点——这是现代的话,佛教的“阿弥陀佛”、孟子的“守约”以及现代的“心理集中到一点”,是没有两样的,融会贯通了就是这么个东西,这也就是所谓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道理、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用词不同罢了。不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真讲修养,就必须先做到“守约”。佛教所谓的入定,也就是“守约”的初基。所以孟子讲不动心的修养工夫,第一步就必须做到“守约”。如果就佛学而言,要修养到不动心的话,第一步就必须先做到“定”。“定”的方法是怎么样呢?照佛学原理说来,就要“系心一缘”,把所有纷杂的思绪集中到一点,这就是“守约”。如果发挥起来详细讲的话,那就多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孟子认为修养到不动心,必须先做到心中有所主。
    
在座诸位有学禅的,有念佛的,有修道的,有信其他各种宗教的,或许有人会问:我坐起来什么也不守,空空洞洞的,好不好呢?当然好。但是,你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守的话,那你就错了,那个空空洞洞也是一个境界,你觉得空空洞洞的,正是“守约”。和念佛、持咒、祷告等同样是“系心一缘”,只不过现象、境界、用词观念不同
    

如果真修养到不动心的话,那倒真是“不动即动,动即不动”了。这话怎么说呢?就是对一切外境都非常清楚,对应该如何应对也非常灵敏,但是内心不会随着外境情绪所控制。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哀东不入于胸次”。但是要注意,不动心并不是无情,而是不受一般私情、情绪的困扰,心境安详,理智清明。如此才能步入“内圣外王”的途径,才能为公义、为国家、为天下贡献自己。


孟子讲养气的一段,做修养工夫的人要特别注意。孟子这一段话讲得非常好。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里是孟子讲养气的方法,是解释前面所说的“直养”。怎么直养呢?


我们注意他的第一句话:“必有事焉”,就是心里要有个东西,心中要有所守。如佛家的净土宗,念念在佛,随时随地念中都要有一个佛,这就是“必有事焉”。禅宗的参禅打坐,行、住、坐、卧打成一片,就是“必有事焉”。修心、气这两方面的工夫,要如禅宗大师大慧杲所说的心里有如欠了别人好几百万元,明天不还就要坐牢,心里急得不能入睡,也许你还正在请客,当面有人敬你一杯酒,这杯酒你也喝了,可是你心里所想所念的,还是那几百万的债务怎么办!也好比得相思病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忘不了情人一样。
    
我们平常要做到宁静是很难的,我们做修养工夫很难达到定、静。我们看曾子所著的《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了“止”的方法才能够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说到这里,下面就没有了,又换个话题讲别的了。那么“得”个什么呢?得“明德”,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就好比顿悟。“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顿悟以后起用,接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讲渐修,由渐修而得了“明德”,顿悟了。我们如果拿禅宗来比喻的话,就是这个样子。
    
由“止”到“定”这步工夫很难,所以孟子告诉我们要“必有事焉”。我们懂了孟子这句话的奥义,就可以进一步发现各宗各派修养的方法,譬如念佛、持咒、修气、看光、观想、祈祷等各种法门,实际上都是因为此心不能定,只好想个法子把它拴住,就各人的喜好习惯各自找个东西把自己给拴起来。所以《大学》上说要“知止”,先求“止”,止于一念,止于一个东西。这个原理也就是“必有事焉”,不然心就静不下来。当然也有高明的人,不用求上帝,不用求菩萨,也不念佛,也不念咒子,不必观想,马上能静下来。或者有人说他坐起来很空,但要注意,这并不是真空,只能说是保持一个空灵的境界。但是有个“空”,就是“有”了嘛!有个什么?有个空。这仍然是“必有事焉”。


假定我们只走儒家路线,只跟孔孟学,不涂上后世的宗教色彩,也不加上神秘的气氛,那么此心要如何修养呢?此心要“必有事焉”。怎么个“必有事焉”?我们想要心静下来、气定下来,就是把这一件事始终持在心上,不要忘了这件事。
    
可是“必有事焉”还要注意不要去扶正,“勿正”,不要自己去从旁加工。有些人打坐时,一坐下去心里就想,我打坐了,不要吵!就好像一支竖立的杆子,本来是正的,这一“不要吵”的念头一加力,反而歪了。可是,你也不能说完全不理它,如果不理它,就倒下去了。所以孟子的第三个要领是“心勿忘”。一边“勿正”,一边又要“勿忘”,就好比佛家《心经》上的两句话“不增”、“不减”。第四个要领则是“勿助长也”,因为你的心志已经在静、在定、在养气、在养心了,已经有事,不需要另外更加一事。如果另外再想办法去帮助它,反而有害。孟子对于“勿助长也”这个要领,还特别讲了一个故事来作具体说明。
    
他说宋国有个种田的农夫,在插秧以后,天天到田里去观察,总觉得秧苗长得太慢了。好像我们带小孩,每天看着他,往往感觉不出孩子一天天长大。这个农夫希望自己的秧苗能够很快地长高,便在夜里偷偷地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棵棵拔高,忙了一夜,累得昏头昏脑地回家,告诉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因为在田里忙了一夜,帮忙秧苗长高了一些。他的儿子听了,赶快到田里去看,结果秧苗因为被弄得根基不稳,都已经枯萎了。
    
孟子对这个故事作结论说:天下做修养工夫的人,不这样“揠苗助长”的,没有几个人;也可以说,人人都在那里揠苗助长。相反的,有人听了养气是这样养法,以为根本不要做工夫了。不做工夫,就和那些认为修养工夫无益而弃置不理的那种人一样的后果。以种田为例,就好比是插了秧以后不去芟除旁边的杂草。而芟除杂草就像佛家做工夫一样,只能有正念,不能让别的烦恼妄念长起来。
    
于是对于养气的这段工夫,归纳起来,孟子还是坚守前面那个原则——“直养而无害”。
到底怎么直养?我们用禅宗一个故事来作个比拟。
据说五台山下有一个老太婆,是一位居士,她已经悟了道。当时,有些去五台山的禅宗和尚向这位老太婆问去五台山的路径,她老是说:“蓦直去!”现代语就是一直地去!或笔直走!而且只答这一句,其他的话就不讲了。于是有人把这个老太婆的这句话告诉了大禅师赵州和尚,说这个老太婆好像是悟了道。赵州和尚不大相信,自己去了,见到老太婆问:去五台山怎么走?老太婆仍然是“蓦直去”三个字。这下子赵州和尚便认为这老太婆真的悟了道。“台山路,蓦直去”成了有名的禅宗公案之一。这个道理,就是孟子的“直养而无害”的大原则。这一段话,不只是养气,而且还是养生的方法

    
所有做工夫,不论心性法门或是炼气法门,孟子这个“养”字,用得实在太妙了,好到极点。“养”字很自然,就如养小孩那样养,饿了喂奶,小便了换尿布,就是如此养,孩子自然会长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成的。如果照道家的说法,断绝了外缘来专修,什么事情都不管,也需要十三年。他们有一套计算标准——“百日筑基”,要一百天打基础。“十月怀胎”,初步得止要经过十个月,在这十个月中,如孕妇一样,不能乱动乱吃,一切都要小心。然后进入“三年哺乳”的阶段,这就是养。最后还要“九年面壁”,加起来一共是十三年又四十天。如能真的成功,当然是好,但是谈何容易!别说十三年的时间,就是“百日筑基”这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很难持续到底。


还有一点要再提起大家注意的,就是养心养气不一定要盘腿,像大家现在这么坐着就可以。如果说盘腿才有道的话,那就叫“有腿”,不叫“有道”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还有,坐的时候,背脊骨不要靠在椅背上,我们身体背部和椅子中间最好空一点距离,不要靠紧。
   
总而言之,我们要注意,养气就是养心。所以儒、释、道三家归纳起来,儒家标榜“存心养性”,佛家主张“明心见性”,道家提倡“修心炼性”,都是“心”啊、“性”啊,在“心”、“性”两个字上面换来换去,虽然表达方法不同,实际上目的是一个,都是养心的工夫。


总之,要怎么样去修?只有“养”,这是急不来的事,急进不行,用功太多也不行,会成为揠苗助长的结果。无论儒家、佛家、道家,入世、出世,心性之学也好,气脉之学也好,都是如此。即使是个人的学问、事业,也是如此,都需要慢慢地培养,那是急不来的


整理自《孟子与公孙丑》

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Q5NzkyNg==&mid=2653367931&idx=1&sn=b7ea870cb3db5e6855cf08ca9aac6325&chksm=8bc98652bcbe0f44bad71c146dc0037efb4681f5d3606d23d34ef2555cff83bccf579a47b141&mpshare=1&scene=23&srcid=0704uVdptXdDfZpAXSp7cl8u#r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