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012-08-11 20:44:59)
标签:

高三

复习方法

做题

下水作文

大道至简

分类: 教育错杂弹

前篇博文《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做练习》,引出了博友雁落平沙提及办公室老师们争论“高三究竟多做题好,抑或少做题好”的问题。我觉得多做题好还是少做题好,做多少是多,做多少是少,是一个永远讨论不清的问题。这个东西涉及到每个人特殊的知识结构、文化积淀、情感境遇、教学经验乃至当下的生存状况等等东西,仅仅靠讲道理是说不清楚的,也很难真正沟通。语文最受诟病的原因就是题做得多但没有效果,你看看学生家教状况即可明白,没人找语文教师做家教,问题就在没效果嘛!近几年出现的“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的理念,主要针对的就是语文“无效劳动”的现状。所以我的体会即“语文做题多为原地打滚,把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结果一步也没滚出去!”尽管质量可以互换,但量变并不必然达到质变。更多时候,量就是量,质就是质。

语文老师之所以信赖各种各样的试题,尤其迷信名校之试题,想法设法去获取名校的模拟试题,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即使不能战胜名校,至少能打个平手。这些观念说来说去还是“知识中心论”的老观念,认为知识点了解越多,对文本的理解也会越到位,越全面。按照这些知识点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所有高三复习书都是按这样的体例编写的。但知识不等于能力,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一语中的:“一个人可能对一种语言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却一点也不会运用这种语言。”“知识中心说”最大的理论缺陷是:将掌握语言符号系统的规则和具体使用语言的能力混为一谈,用前者代替了后者。我们没有意识到言语能力的提高只能通过文本的言语形式来实现。所以,撇开具体对象,我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复习方法。

高考是以能力为立意的命题方式。作文分值最大,60分,需要用到什么样写作知识吗?我曾经给自学考试的学员讲过四年多《写作》,我的开场白一直是:写作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偏偏不需要的是写作知识,弄懂了这本教材的写作知识,写文章时你还是下笔如有鬼,半天憋不出一篇文章来。写作文也很难按照人教版教材后附着的三言两语的“写作知识”去写。其余四个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这四个文本阅读合起来共64分,你说阅读这些文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知识”吗?网络上有无数的“阅读方法”,按照那些阅读方法去阅读能读懂一篇文章吗?我今天上网查了一篇题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的文章,该文将文章阅读分为五个步骤: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这种所谓的阅读方法或阅读技巧,其实就是阅读步骤。这是误把步骤当方法,所以,不要迷信所谓专家创立的什么方法、技巧。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专家们、包括网络上教师们归纳的各种方法,各种方法各有不同的关切点和思维途径,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有时候也能提供我们解读文本时的凭借。但是,我们不能执著于某一方法,更不能忽略了方法与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仅着眼于方法而忽略了对象,这样的作法在高三复习中并不少见,但并未引起老师们的注意。高三复习绝对是有方法的,但许多方法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确实是个黑暗的问题。有个叫于坚的诗人说过:从来没有听说过父亲母亲讨论他们的儿子靠什么方法生产出来,如果可以传授的话,孩子就会生成明星或天才。但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优生学,连偏远山区的父母也知道了胎教。我一直强调的是,方法就是你想出来的能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地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所以方法可以无限展开。最佳方法总是根据具体对象采取的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一向以为所谓方法不是可以具体操作的手段,方法常常是在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上讲的。方法有时候就是观念和感受本身。方法固然有通融的一面,但绝不是封闭而固定的,不但千变万化,法无常规;即使同一方法,在具体使用时也是千姿百态的,因为方法后面都有人的意志、信念、学识、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以及哲学立场等等。如果说的极端一点:方法就是人。有这个人就有这样的方法,没这个人就没有这样的方法。没听说谁学习了魏书生的方法成了魏书生,谁学习了李镇西的方法成了李镇西。方法是和一个教师的全部教学经验联系在一起的,经验是方法的根基,方法是支撑在经验之上的,原则上是不可学的,也是学不来的。别人的教学方法一试而不灵验,问题不在于方法,而在于使用方法的人。但个人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可是如果在丰富知识的牵引下,个人的经验可能就会变成无限,就会终生受用;但获取丰富知识需要读书,而读书又是一件人人都说好,可人人都会找出各种各样理由拒绝的事儿。有些认真到天真的老师,或许觉得这样的方法太麻烦、太复杂了,如果有而且只有一种方法,不是简捷便利得多吗?我想起一故事。古时埃及有一个皇帝忽然对几何学发生兴趣,请来大数学家欧几里得问:陛下想学几何学,有没有什么方法把几何学弄得简单一点儿,让陛下一学就会。欧几里得恭敬地回答:对不起,陛下,几何学还没有给您准备好这样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当是语文实践。”阅读是个人体验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所以才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而写作尤其是个人体验极强的实践活动,教人作文不是喋喋不休讲述写作知识。我高三复习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写一些练习来训练。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和学生一起做题,一起作文。一起做题,做完之后几个学生分别将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结合我做的答案再和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再对照“标准答案”。然后再分析和“标准答案”的分歧,看看是谁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核心是要展示我做题的思维过程,并对照了解学生做题的思维过程。这方法不复杂,我也经常介绍自己的方法,但没几个语文老师乐意这样去做,也有年轻老师说恐怕把握不住正确答案,给学生讲错了。现状是多数老师自己从来不做题,解题总是先看“标准答案”,然后为“标准答案”找理由。我有一篇博文《题海战术是否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是一节课堂实录,展示的即我解读文本的方法。我以为“题海战术”的运用究竟有没有效用,关键还是要看使用的人如何运用。同样是《孙子兵法》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用之则活,马谡用之则死。高三复习中,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只要学会了,就能立刻称霸武林,独步天下。但语文能力是否增长,还看教师做题时是否有心,是否反思,是否揣摩,是否归纳,没有这些,也仅仅是做题而已。

我的作文教学也是针对学生的问题布置作文题目,和学生一起下水,每次作文都要讲评,都要发一张B4纸(正反面)的作文单子,三篇学生作文,一篇我的文章。几十年都如此,学校语文老师人人都知道,但没有老师这样去仿效。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讲,语文教师不应当只是一个岸边指挥的游泳教练,更应当亲自下水示范。写文章和讲写文章是两码事,这和军事家和军事著作家有点类似,赵括、马谡这些军事理论著作学得很好的人,带兵打仗却败得一塌糊涂,贻笑大方。对写作而言,语文教师是一种双重身份,既是军事著作家,又是军事家。因为语文教师既要教学生写作,就不能不在写作理论上加强修养,如果学生尝出盐是咸的,教师就得写出氯化钠的分子式。而且语文教师又应当能写一手漂亮文章,至少能给学生“下水”示范,这就不能不经常练笔,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自己写篇文章都感到知识的捉襟见肘,见识的苍白无力,如何能示人以范呢?最近正开奥运会,看看国家队的教练就明白,乒乓球队的刘国梁、施之皓,羽毛球队的李永波、张宁,击剑队的王海滨,射击队的王义夫,体操队的黄玉斌,跳水队的周继红等等,都是曾经的世界冠军,他们具备这样的亲身体验和“下水”示范的能力,所以他们的执教都很出色。

或许老师们觉得我说的方法简单了点?我在体育系读书时,当时的系主任刘银喜老师讲篮球理论时说,什么是战术,战术就是许多简单的配合组成的。给我印象很深。其实,大道至简,用今天的话形容,即真理是简单的。如果一条真理是复杂的,那么它也一定是由许多简单的真理组成。譬如数学,再复杂的式子也是由许多非常简单的关系构成的。和学生一起做题,一起作文,方法虽然简单,但简单的方法不等于做起来很容易。任何学科复杂玄深的理论最本质的东西归根结底来来回回无非是几招基本原理,但活学活用,千变万化,可以推演出数不尽的理论来。实际上凡是在第一线教书的人,都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教学或者复习的几种基本方法不会有多少改变。讲授永远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指望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讨论一番就无师而自通,恐怕没几个悟性如此高的学生。但专家们不断推出新的方法,给教师制造出一种方法的匮乏感,好像我们真缺少什么方法似的。其实,这只能说是刺激教师消费他们的方法而已,比如买衣服,本来你买了一件款式、质地都很好的衣服,可穿四五年,但第二年商家就推出了新款式,目的是让你的款式“过时”,让你产生一种“匮乏感”,满柜子的衣服总也觉得没衣服穿。所以,你不得不搁置起一点也没旧的衣服,再买一件。各种教法、复习法就是专家推出的新款式,其实,很多“新款式”都是垃圾。

一辈子做教师,深深体会到有两件事最不容易办到,或者说最不容易办好。一件事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件事就是提高教师的能力。一个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能力有二:一是解读文本的能力,一是写作范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的道理,说的何尝只是学生,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能力难道不是这样吗?某年我在临汾作报告,午饭桌上,有一作示范课的老师就很诚恳地向我寻求快速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满桌的老师们都笑了,笑声就是善意的否定。老师自己反思一下,你自己独立解读过多少个文本?自己给学生写过多少篇范文?自己阅读过多少本人文理论书籍?能力就如同肌肉一样,只有不断锻炼才能不断增长,做教师的经常感慨学生不做题,不写作,不阅读,所以难以提高语文能力!如果用同样的标准给教师自己照照镜子,很可能会感到惭愧的,其实,当语文教师提高自己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照着你给学生的建议去做,肯定有效。

我们在教学中意识到有方法,但常常是没有琢磨出清晰的具体运用的方法。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惯性,克服自己的惰性,自觉提高教学的难度,那你的教学就进入到一种创作的状态,就不会刻板地复述参考书,照搬别人现成的“标准答案”,你就会创造出你的方法来。创作无止境,进入到创作的状态,你就会感觉到教学研究的神秘性,这不是故弄玄虚,教学研究如果没有神秘性,人人都可轻而易举做好,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了。尤其语文教学是一门十分依赖于教师个人能力的课,你能力强了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能力是1,其余的方法、技巧都是1后面的零。有了1,一长串零才有意义;没有前面的1,那一长串零意义实在有限。而那个1,无非是我前面说的坚持不懈地和学生一起做题,和学生一起写作,和学生一起读书,才慢慢立起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