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首节)》诗歌解读

(2012-03-06 21:59:55)
标签:

节奏

意象

祖国

舒婷

分类: 评课一言堂

    在《没意思的争论(之四)》中,我提到了去年听的一节公开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鄙草根教师听课后有一写“反思手记”的习惯。为配合前文,故而略作整理,贴出当时所写的“手记”(评课时只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段为例,故此处非对整首诗的解读),供诸位博友批评指正。

  第一段原文: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呵!

    讲课老师基本的解读模式是先找出每段的意象,然后分析意象的含义,再后分析意象所包含之情感,最后指导本段朗读时之情感特点。板书第一段(ppt):

                       意象……………含义……………诵读情感

                水车、矿灯、稻穗     贫困          (低沉)

                路基、驳船           落后         (悲痛)

                花朵                痛苦、希望    (舒缓)

                理想、胚芽、笑涡     希望、欣喜    (高昂)

                起跑线、黎明         新生、激动

                我与祖国关系         养育、奉献    (深情、激越)

    【郗晓波点评】老师尽管很注重朗诵,按理说应当很重视诗歌的节奏,但实际是并没有注重诗歌的节奏。诗歌有两大要素,就是节奏和意象,其中主导要素是节奏。节奏在诗歌中最重要,因为考试不考所以老师们一般不太重视。节奏虽是一种音响想象,但在诗歌中却有超音响的作用。节奏对诗歌的构成作用相当明显:一定的要素或成分,在诗歌中交替地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往往会形成一种节拍倾向或节奏强制。老师之所以没有注重节奏,不是你朗读的没有节奏,而是因为没有理解了现代诗歌的节奏,没有把握了这首诗的节奏。这就是现代诗知识欠缺的问题。而且一首诗的节奏形式往往是第一个诗节中就定型化了的。

    我举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和老师交流一下。

    一、反复阅读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一,在这一节诗里,有两处成分是交替地周期性出现重复出现的,一个是“我是……”,一个是“祖国啊”,而且恰恰出现在一首一尾的地方,形成一种节奏强制。   其二,随着“我是……”的节奏强制,“我是……”之后的意象所指各不相同,但都有着彼此相似的语法结构。这些不同的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在这一节诗中语义功能相同,因为“我是……”的节奏作用,把这些意象统一在整个诗的意境中,使这些意象超离了各自的本意,指向同一内涵。其三,诗体的节奏一旦形成,就为整首诗的节奏模式奠定了基调。即使抽离了诗的具体内容,变成“我是……我是……我是……祖国啊”的时候,诗的节奏依然进行着,整首诗情感的激荡都来自这一成不变的节奏。

    二、“分行排列”是诗歌形式上区别于其它文体的特征,而“跨行排列”则是现代诗歌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外部标志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分行显然打破了“句子”的概念,但它不是为分行而分行,而是兼顾了诗句内部语义语法的结构关系和诵读时情感节奏表达的需要,通过这种“解构”,内部的语义语法关系得到凸显,同时也提示了诵读的节奏。因为跨行有利于突出诗的本质特征。在听觉上改变了节奏,在视觉上给人放大了的特写美。如“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第一、二句不用标点,让句子跨行,也使词意得到强化作用,更加突出诗人的情绪特点。这三个词句尤其突出了第三句“勒进”一词。我要是解读,“勒进”就是切入文本的角度,看到这个词,我们很容易联想起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这个“扣”就是“勒进”。为什么会“勒进”呢?说明驳船“沉重”,那是几千年的历史重负(“驳”易联想到斑驳)。为什么会“勒进”呢?因为“艰难”,那是搁浅在淤泥上的驳船,阻力很大,有几百年传统观念的阻力,也有旧的体制的阻力等。为什么会“勒进”呢?也说明了拉船者的痛苦,拉船者的努力。拉船者为什么会这样痛苦并且这样努力呢?那是因为他们心中仍然有梦想,有憧憬。那花朵、胚芽、起跑线、黎明等意象正是希望的象征。由“勒进”这个“点”切入,就带起了整个文本,也对学生的智力进行了挑战。一个文本就像一座建筑,解读文本就需要找到一个门,才能进入建筑内部。而教学设计就像建筑设计一样,材料固然要先进,但巧妙的设计也一定要跟得上。巧妙的设计决定了功能和趣味,决定着总体效果。譬如奥体中心“鸟”建筑,钢材很先进,技术先进,但巧妙的设计才是入选的主要因素。类似这样言语形式的问题颇多,譬如第二段“痛苦的希望呵”一句为什么缩回两格,不整齐排列?……

●板书第一段:

       沉重

       艰难

勒进   痛苦    热爱祖国

       努力

       梦想

    我觉得老师主要是欠缺现代诗方面的知识。脑袋里存放的是屈指可数的一点儿旧的古典诗歌的知识,死抱住古诗的鉴赏方式去鉴赏现代新诗,必然尴尬,解读时就有点削足适履。现代新诗难理解的主要症结是歧义太多,难以捉摸其意思,舒婷的诗虽然被专家称为“朦胧诗”,但在今天看来,大量散文语言渗透在新诗里面,已经没多少朦胧的意思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