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方魔幻世界里常见的生物1》
(2016-04-20 11:55:54)
标签:
转载 |
《西方魔幻世界里常见的生物》
(注:生物排序以字母顺序为主)
Angel(天使)
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认为天使是为神服务的灵体。天使化身成人时通常都是有翅膀的。神在造人之前已经造了天使。天使也分等级,据说有四位围绕神的宝座的尊贵天使长。加百列,米加勒,拉弗尔,乌列。一级天使和二级天使是一群分外可爱的天使,据说是最接近神的天使。后来的民间传说就把天使幻想为胖乎乎,有翅膀的小孩。有一些基督徒相信,我们每个人出生时便有一位守护天使跟随我们,在一生中引导照看我们。六翼高级天使被称为Seraph。六翼高级天使被称为Seraph。《西洋神秘主义宝典》中注释为:
EnglishChineseReligiousD
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
天使九阶
※炽天使Seraphim(六翼天使,神的使者中最高位者)
※智天使Cherubimn(伊甸园的守护者)
※座天使Ofanims(神的座驾)
天使军团中级三队之:
※主天使Dominions(管理天使,负责执行神交付的任务)
※力天使Virtues(神迹的执行者)
※能天使Powers(天界国境守备队)
天使军团下级三队之:
※权天使Principalities(天使军团的领导者)
※大天使Archangels(负责神跟人之间的传达)
※天使Angels(一般常见的守护天使)
Banshee(怨灵)
怨灵,在爱尔兰、苏格兰地方传说会大声哭号预报凶信的女妖。
Basilisk(毒蜥,石化蜥蜴)
毒蜥同龙、独角兽、巨人一样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怪物,曾经出现在大量史料之中。“Basilisk”这个单词来自希腊语“Basiliskos”,意思是“小国王”。最先对这种怪物作详细描述的是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他的著作《自然史》收录了古代关于毒蜥的60多处记载(大多源自古希腊),其中第13卷的描述比较细致,普林尼先是介绍了另一种可以用目光杀人的怪物卡托布莱帕斯(见Catoblepas),然后才开始介绍毒蜥:“…毒蜥拥有相同的能力,它产于昔兰尼加省(注:古利比亚东北临地中海的地区,公元前7世纪为希腊人统治,公元前1世纪成为罗马的一个省),长约12英寸,头部有亮白色斑点,像皇冠。它在面对其它蛇类时毫不惧怕,会发出嘶嘶的威胁声以吓退来敌。它不像蛇那样蜿蜒而行,而是隆起身体中部前行。毒蜥不但可以通过接触还可以通过气息杀死或烧焦草木、击碎岩石,对于其它动物它同样毫不手软,曾经有人骑在马背上用长矛刺杀了一只毒蜥,结果毒素很快沿着长矛传染到那个人的身上,而它的马最后也倒地身亡。
尽管这种生物非常致命,但许多国王还是希望能在它死后得到它的标本。毒蜥的毒液是自然界中最毒的一种东西。”古希腊人之所以用“国王”来命名毒蜥,原因大约有三:一、它们的头部有白色斑点,像皇冠一样;二、古埃及学者赫拉波罗在他的著作中曾经记载:“希腊人称之为‘Basilisk’的生物在埃及被称为‘Quraion’,埃及人用金子铸造这种生物的样子,并放在神的头顶”,显而易见,毒蜥在古埃及人的眼中是神圣和高贵的象征,在人面狮身像的额头上就雕有一条类似眼镜蛇的标记;三、毒蜥通常出没于沙漠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喜欢居住在沙漠里,而是因为它的目光和气息具有如此大的破坏力,以至于它所居住的地方难逃沙化的厄运,因此“毒蜥”成为“暴君”的代名词,希腊语“Basileus”的意思是“异邦的国王”,“Basiliskos”的意思是“小暴君”,这些词都含有贬义。因不恰当的行为而导致恶果的故事中也常出现毒蜥的形象,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荷马史诗》。许多人认为毒蜥实际上是埃及眼镜蛇,它们的头部有白色斑点,而且剧毒无比,可以喷射毒液致人死地,而且在攻击前会把头高高仰起,这些特征经过人们的传言而被大大夸大。据说毒蜥的皮可以驱走蛇和蜘蛛,在阿波罗(太阳神)神庙和黛安娜(月神和狩猎女神)神庙的门口,曾经挂有毒蜥的皮,用于驱走蛇、蜘蛛以及黑暗的生命。文艺复兴时期的炼金术中记载说用毒蜥的灰摩擦银子可以点银为金。希腊神话中曾经提到毒蜥来自蛇发女妖美杜莎的鲜血,美杜莎被珀尔修斯杀死后它的鲜血落在人间成为毒蜥,因此毒蜥可以用目光杀人。
杀死毒蜥的方法有三种:一、像珀尔修斯那样使用镜子;二、根据公元前3世纪时的记载,黄鼠狼是毒蜥的天敌,把毒蜥丢入黄鼠狼的洞里,黄鼠狼会用臭气将毒蜥熏死;三、根据克劳迪亚斯·艾伊连在《动物习性》(公元1世纪)中的记载,公鸡的叫声可以杀死毒蜥,这是人们第一次将公鸡与毒蜥联系在一起。此后关于毒蜥的传说开始渐渐发生了变化。在罗马帝国毁灭之后,传说中的毒蜥已不再是一种剧毒的蛇,劳伦斯·布莱纳曾经解释过这一变迁:“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与非洲之间无法再保持经常的联系,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片大陆上的传说变得越来越离谱,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开始把毒蜥想象成一种浑身长满羽毛的怪物。”此时的毒蜥开始“本土化”,由非洲特产变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生物,据说英格兰曾经遍布毒蜥。传说中毒蜥的产生很特别,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旧约圣经》的“以赛亚书”中:“他们敲碎蝰蛇的蛋,编织蜘蛛的网。吞下蛋的人在击碎风之卵后将在里面发现一条毒蜥。”此后的圣经著作中也有不少记载,但都不一致,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况。现在广为人知的关于毒蜥诞生的传说出现在亚历山大·奈卡姆的书,写于公元12世纪80年代的一本书中,不过并未收入“毒蜥”而是归在了“公鸡”这一节里,它是由蟾蜍孵化而成的,上半身为鸡,下半身为蛇,“它的蛋必须生在天狼星的日子里,受精于7岁的公鸡。这种蛋很容易辨认:它并非普通的卵形,而是球形,没有外壳,而是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皮。而且这个蛋必须由蟾蜍孵化,这样就会孵化出这种剧毒无比的怪物:一条拥有蟾蜍和公鸡的特性的蛇。”
Behemoth(比蒙,巨兽)
比蒙巨兽(Behemoth,也译作巨兽)是西方的神话生物。在希伯莱文中称Behemot/B'hemot,意为“群兽”,暗指它形体庞大,群兽相合才能与其并论。关于它的样貌,《圣经》中记载最为详尽:“你且观看河马。我造你也造它。它吃草与牛一样。它的气力在腰间,能力在肚腹的筋上。它摇动尾巴如香柏树。它大腿的筋互相联络。它的骨头好像铜管。它的肢体彷佛铁棍。它在神所造的物中为首。创造它的给它刀剑。诸山给它出食物,也是百兽游玩之处。它伏在莲叶之下,卧在芦苇隐密处和水洼子里。莲叶的阴凉遮蔽它。溪旁的柳树环绕它。河水泛滥,它不发战。就是约旦河的水涨到它口边,也是安然。在它防备的时候,谁能捉拿它。谁能牢笼它穿它的鼻子呢。”(《圣经·约伯记》第四十章)除了尾巴如香柏树,这一描绘与河马都较符合,因而和合本的译者就直接以“河马”指称比蒙。但关于它的原型,也有人说大象,说水牛,说鳄鱼,说恐龙,莫衷一是。在威廉·布莱克所绘的《约伯记》插图中,比蒙状似河马,生就獠牙,人耳狮尾。
比蒙是陆上最大的生物,每天能吞食一千座山峰。它无法离开那些山峰,否则时间就会紊乱。因为它饕餮无厌,上帝仅造了一只(一说原有一对,后上帝将雌兽杀死)。根据《约伯记》,比蒙是首个造物,但是照《次经》记载,比蒙与海魔(Leviathan)都在创世第五天诞生:“在第五天,你命令水覆盖一部份陆地,好产生鸟儿和鱼类。……接着你挑选出来两种动物,你给它们起名字。一个叫巨兽,另一个叫海魔。你把它们彼此分开,因为大海容纳不下它们两个。你叫巨兽生活在一块陆地上,这块陆地是你在创世第三天弄干的。此地有一千座山。你叫海魔生活在海里。你让这两个动物活着。好叫你的选民在你择定的时间里,拿它们一饱口福。”(《次经·以斯拉下》第六章)《以诺一书》的记载大致相仿,只不过提出海魔为雌,巨兽为雄,前者居于海中深渊,后者的巢穴在伊甸园东的缥缈沙漠敦达应。弥尔顿《失乐园》第七章中也有提及比蒙,创造的时间改到了第六天。旧约解经书《米大示》称比蒙为无敌的生物,只有耶和华的剑才能杀死它。而《次经》中提到“一饱口福”云云,当指末日的弥赛亚盛宴。那时巨兽和海魔将会大战,最后同归于尽,与巨鸟栖枝一起成为圣洁者的食物。另有种说法它们都将被投入深渊。
在犹太历四月夏至的时候,比蒙的精神气力都达到一年的高峰。那时它会后足着地,怒吼嘶鸣,声震寰宇。虎豹豺狼受其威慑,全年都不敢肆意捕猎,许多弱小生物得以逃过一劫。
后世逐渐给比蒙加上了恶魔的特性。法国魔物学家亨利·布戈和俄国神秘学家海莲娜·波拉瓦斯基夫人都将它看作黑暗与邪恶的象征,撒旦的爪牙。巨兽的外形也逐渐变化。最常见的版本为腹滚肚圆,双足站立的大象,变体为鲸鱼、狗、狐狸、狼等等。它当了地狱的看守,也常主持盛大的宴会,在幽冥地府还以歌喉闻名。
伊斯兰传统中,比蒙即巴哈姆特,阿拉伯文为Bahīmūth或Bahamut,是承托陆地的怪物。在波斯,它则与赫哈由许等同。
比蒙在神话学上的祖先,也许可以归到埃及的生产之神塔瓦雷。她有着河马的头,狮子的腿足,鳄鱼的背和尾巴,其余部分则保留人形。
Berserker(狂战士)
这个词源于古代北欧语言,意思是“披着熊皮的人”后为“狂战士”的称谓。是奇幻作品中最受欢迎的职业设定之一。狂战士受主神奥丁的加护,战斗中会陷入极度兴奋的忘我状态,以超强的肉体打击敌人,没有恐惧,疼痛的感觉。严重者会陷入癫狂而死。
Brownie(地精)
苏格兰传说中的小精灵,也是传说中地精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