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文学是人学不是玄学

(2009-10-25 15:11:28)
标签:

文化

分类: 他人言说

                      文学是人学不是玄学

 

    作家的写作,如革命家的革命,搞不好是不成功便成仁。一部代表作有可能成为牢笼,让作家成为一种“荣誉的囚犯”。作家找到了熟悉的路子,便使劲往下写,有人说莫言就这样,颇有自我重复之嫌。很多时候,这是因为找到了“感觉”,市场也认可,所以沿着同样的路子往下写,以至于无法推陈出新最终突破。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说他写作,从不去迎合读者的喜好,甚至对着干,让他们吃惊。索尔·贝娄说他写作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一个理想的知音,而不是所有读者。他说他有一种“盲目的自我接受”,他说他就是一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怪人,他的怪癖你无法理解,那是你的事,他不去迎合。

    一个作家的思维和想象力得有超前性,而不以他人的期待为取舍标准。作家有很多死法,自我克隆死是最冤的。读者当然是有期待的,但作为艺术的写作毕竟不是营销,调查完读者的需求才能行动。这方面或许应该学学汽车大王福特,他说他从来不听消费者的,不然他生产出来的是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一辆汽车。

    可是为什么会有思维的困局,以至于自我克隆呢?我想我们对于创意的产生过程,交流太少了。中国的文坛似乎更津津乐道那种醍醐灌顶、灵光一现、妙手偶得的时分。但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思维的能力,乃至于创意,也是泡时间泡出来的。文学是人学,得花时间花精力琢磨人。文学也是文字的积累,真得像王朔讲的那样要求自己去码字。诺曼·梅勒描述的写作就跟朝九晚五上班似的,非常有规律,每天8:30起床,10点开始写作,写到12:30,吃午饭,接着再写两个小时。这种自律也是一种刻苦,需要那种一书功成万笔枯的功夫。一个现成的例子是路遥,如《早晨从中午开始》所述,他从实地考察到写笔记到创作过程,都下足了苦功夫,一点都没有马虎,故而《平凡的世界》写得扎实而厚重。遗憾的是他太卖命了,写着写着就仙逝了。福克纳也是十分刻苦,不在酗酒的时候他都在写作。畅销书作家格拉威尔在《异数》(O utliers)一书中说了个10000小时原则,说从莫扎特到披头士再到比尔·盖茨,这些超凡者都是不断在苦干,洒够了那99%的汗水。

    至于那1%的灵感究竟从何而来?鲁迅说写作不能靠看“小说作法”之类的书来写,虽然封堵了一些江湖郎中的骗人之术,却也让正常的讨论受到了一定的抑制。有他这句话摆那儿,后人对写作的过程和灵感的产生讳莫如深,乃至于成了一种神秘。但是写作也是一职业。这个职业如何管理时间、作息,写作的流程,灵感产生的办法,虽无绝对的公式,却有经验可借鉴,有陷阱可回避,不是完全没有可比性和借鉴性。例如我们都知道,你常呆在一个地方是产生不了灵感的,会写到创作死胡同里(writer’s block)来的,出去走走,“行千里路”,就是一招数。对于新作者,在美国我看到,有创作班和写作类杂志,帮助他们上路子。在高端层面,对于知名作者,《巴黎评论》的访谈,常问一些经验交流类问题,如作家的作息规律找素材的习惯。这些不应该是神秘的东西。“小说作法”,或许也不是见不得人的话题,只要不是江湖郎中兜售狗皮膏药,切磋切磋何妨?

    文学是人学不是玄学。这几年,在教育界,关于“专才”(expertise)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模式,成了个研究的热点。雪城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学院合作做了一个研究,研究专家型医生如何诊断如何决策,希望借此训练新入门的新手。当然这种专家型思维的“学习”,得有一点前提条件:对方也得是医学院毕业。不然,将这些专家思维教给毫无医学背景的人,同样能把人医死。而过了这种基本的门槛,那么关于创意的形成方式和方法,有现成的研究和做法可参考。写作上也可以这么做,抓些作家来深度访谈,总结他们各自的经验,或许会比一群评论者在那里口水四溅(包括本文在内)效果好多了。

    另外,近些年来,一些社会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开始用到了文学创作上。比如《断背山》的原著作者安妮·普鲁是一个女作家,怎么会写牛仔生活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呢?难道她被牛仔附体了?不是。普鲁是一个博士辍学生,她学会了一些社会调研的方法,如访谈,现场观察,去深入研究一种生活和一个现象,继而用在自己的创作当中。她极力反对“写你最熟悉的生活”这一想法,认为这是最愚蠢的建议。不熟悉的东西你得去想办法熟悉。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会把写作的空间写得越来越小。《歌伎回忆录》作者阿瑟·戈尔登(A rthurG olden)是个男的,人妖都没有做过,更不要说歌伎,还不一样是蹲点日本六年给研究出来的?如果作家经过一定的调研训练,学会如何将不熟悉的生活变成熟悉的生活,又经过一定思维的训练,能从熟悉的生活中看出不熟悉的东西,再加上平素的写作预备,他就厉害了。(文/方柏林,翻译家,美国俄克拉荷马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忆是南京
后一篇:有益的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